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缝隙,落在《喧嚣之外的平凡》的文档图标上。陈序一夜未眠,眼底布满红血丝,手指悬在 “发布” 按钮上,反复确认了三遍内容,才终于按下 —— 他没有选择大范围传播,而是将故事匿名发布在几个曾热议 “新审美” 的小众社群,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等待着涟漪扩散。
最初的几个小时,似乎有了一丝积极的迹象。小众社群里,有人留言:“这个故事写得好真实,我之前为了模仿‘忧郁感’节食,现在想想真傻”“突然明白,喜欢自己本来的样子才最重要”。甚至有之前极端追捧阿杰的粉丝,在评论区反思:“我们是不是把阿杰逼得太紧了?他只是个普通人啊”。陈序看着这些留言,紧绷的神经终于有了一丝松动,他以为,这场迟来的 “修正”,或许真的能让失控的局面回归理性。
可这份希望,在当天下午就彻底破灭了。
他打开校园论坛,一条标题刺眼的帖子赫然置顶 ——“《喧嚣之外的平凡》是阿杰团队的洗白文!拒绝被 pUA!” 发帖人声称,这篇故事是经纪公司为了转移 “血书事件” 的舆论压力,故意编造的 “鸡汤文”,目的是让粉丝产生愧疚感,从而继续追捧阿杰。帖子下面,迅速聚集了一批人,成立了 “反阿杰联盟”,他们制作了 “阿杰商业炒作证据图”,将阿杰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画画,都解读成 “精心设计的表演”;他们在校园里张贴海报,呼吁 “拒绝被审美绑架,抵制阿杰及其背后的资本”;甚至有人跑到阿杰之前住过的宿舍楼下,大喊 “阿杰滚出校园”,场面混乱不堪。
更诡异的是,另一批人却走向了相反的极端 —— 他们开始模仿 “模仿阿杰的人”。在社交平台上,有人穿着阿杰曾经的 “治愈系穿搭”,却故意做出夸张的 “忧郁表情”,对着镜头哭诉:“我只是想做真实的自己,为什么要被攻击?”;有人模仿林晓的 “血书示爱”,却用红色颜料代替鲜血,拍下心照不宣的 “致敬视频”,配文:“这才是对阿杰最纯粹的爱,不被世俗理解又如何”。这些 “模仿的模仿”,带着戏谑与荒诞,却意外吸引了大量关注,甚至衍生出 “反讽式审美” 的新话题,# 模仿阿杰的模仿者 #还一度冲上了短视频平台的热搜。
陈序看着眼前光怪陆离的景象,只觉得一阵眩晕。他精心创作的 “修正” 故事,非但没有将公众的注意力从阿杰身上引开,反而像一面扭曲的镜子,将原本的狂热折射成了更混乱的形态 —— 反对者将阿杰塑造成 “资本傀儡”,用极端的方式宣泄不满;追捧者则用 “反讽模仿” 的荒诞形式,继续将阿杰捆绑在话题中心。无论哪一方,都没有真正理解故事里 “多元包容” 的内核,反而让阿杰成了这场混乱的唯一焦点,被推到了更尖锐的舆论漩涡里。
他试图在 “反阿杰联盟” 的帖子下留言解释,说明故事是他个人创作,与阿杰无关,却立刻被淹没在 “你是阿杰的水军吧”“别洗了,越洗越黑” 的谩骂中。他打开之前发布故事的小众社群,发现那里也早已沦为战场 —— 支持阿杰的粉丝和反对阿杰的人互相攻击,有人晒出阿杰曾经帮助流浪猫的照片证明他的善良,有人则翻出阿杰早期的画作指责他 “画风普通,全靠炒作”,曾经的反思与理性,荡然无存。
更让他绝望的是,阿杰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经纪公司为了应对 “反阿杰联盟” 的攻击,强行安排阿杰开启直播 “澄清”。镜头前的阿杰,脸色苍白,眼神空洞,按照提前准备好的台词说:“我从来没有想过炒作,只是想安安静静地画画……” 话还没说完,就被弹幕里的 “假惺惺”“滚下去” 淹没。直播结束后,阿杰的室友发来消息:“阿杰彻底崩溃了,他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一句话都不说,只是哭。”
陈序握着手机,手指冰凉。他想起自己创作《喧嚣之外的平凡》时的初衷,想起那些关于 “真实美好”“多元包容” 的文字,再看看眼前的混乱 —— 反对者的极端攻击、追捧者的荒诞模仿、阿杰的绝望崩溃,每一幕都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他的脸上。他终于明白,自己的 “修正” 行动,不仅没有平息风暴,反而像在燃烧的火焰上浇了一盆油,让混乱蔓延得更快、更彻底。
夜幕再次降临,城市的灯火在他眼里变得模糊。陈序打开 “天平” 组织的邮件界面,却迟迟无法落笔 —— 他不知道该如何汇报这诡异的 “修正” 结果,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再次犯下的错误。窗外的风呼啸而过,像是在嘲笑他的无能,又像是在为这场永无止境的混乱伴奏。
他看着电脑屏幕上《喧嚣之外的平凡》的文档,突然觉得无比讽刺。这篇试图引导人们走向平凡与理性的故事,最终却折射出了更荒诞、更混乱的现实。而阿杰,这个他曾经想拯救的朋友,如今却被这混乱的折射牢牢困住,连一丝喘息的机会都没有。陈序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绝望 —— 他不知道,这场由他引发的噩梦,到底还要持续多久,又到底该如何才能真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