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福根叔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陂塘方向,凌风收回目光,心里却琢磨着福根叔刚才无意中提到的另一件事——公社要组织各生产队交流冬春生产经验。这是个重要的信息。如果凌家坉因为今年抗旱保收和“以工代赈”确实做出了成绩而被点名,那将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不仅能将凌家坉的经验分享出去,或许还能从其他生产队那里学到一些实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更关键的是,也许能借此机会,接触到更广泛的信息渠道,对追查那个神秘的“老猫”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
凌风仔细检查完菜地,又绕道去陂塘和水渠工地转了转。今年的冬修水利工程已经接近尾声,加固后的陂塘堤坝显得更加厚实,清理拓宽后的水渠也畅通无阻。这些都是为明年春耕备下的宝贵基础。虽然眼下全村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但庄稼人骨子里对土地的投入和未来的期盼,从未因暂时的困难而减少。
快到晌午,凌风才搓着冻得发麻的双手,走进生产队部。屋子里,王福满正和会计老周头对头地趴在那张破旧的办公桌上,对着摊开的账本发愁,眉头拧成了一个大疙瘩。算盘珠子被拨弄得噼啪作响,但两人的脸色却越来越阴沉。
“风小子,你来得正好!”王福满一抬头看见凌风,像是看到了救星,连忙招手叫他过去,“快帮我们参详参详,就仓库里这点家底,掰着手指头算,咋样才能让咱全村老小勉强过个年?总不能大过年的,还让大家喝能照见人影的稀粥吧?”
凌风凑过去一看,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清晰地显示着现状的严峻。今年抗旱保收的那点粮食,在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公粮任务、留足了明春的种子粮和必要的饲料粮之后,能够分配到社员名下作为口粮的部分,确实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平均到每个人头上,每天的口粮定量低得可怜。
老周会计叹了口气,摘下老花镜,揉了揉发涩的眼睛:“队长,要不……就跟大家明说,今年年景不好,年就别大过了。组织社员们再上山挖点野菜根,去河里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捞点小鱼小虾,凑合着把年关熬过去算了。”
凌风沉吟着,没有立刻赞同老周略显消极的想法。他清楚,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需要一点精神上的慰藉和凝聚力。他想了想,开口道:“福满叔,周叔,年还是要过的,不然大家心里更没着落。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咱们看行不行?”
“啥想法?快说!”王福满急切地问。
“咱们能不能搞个‘集体年夜饭’?”凌风解释道,“把现有能挤出来的粮食,比如预留的一部分杂粮,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年三十晚上,在打谷场上支起几口大锅,熬上几大锅比平时稠得多的杂粮粥或者菜糊糊。队里不是还养着几头猪吗?实在不行,咬咬牙,杀一头最小的,把肉切碎了掺在粥里或者包成饺子,也是个肉腥味。再让妇女们想办法凑点萝卜、白菜,包一顿素饺子。这样,虽然每家分到的不多,但大家聚在一起吃,图个热闹,图个团圆的意思,总比各家家家户户冷冷清清地喝稀粥强。也能让大伙儿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鼓鼓劲,明年好更有奔头。”
王福满听着听着,眼睛渐渐亮了起来,猛地一拍大腿:“好!这个主意好!集体过年,既最大限度地节省了粮食,避免了浪费,又能把人心聚到一块儿!就这么办!我这就去找妇女主任商量,让她赶紧组织妇女们张罗起来,看看各家能凑出点啥!”
正说着,民兵队长孙大壮裹着一身寒气,急匆匆地推门进来,脸上带着几分兴奋:“队长!风小子!周叔!好消息!公社刚派人送来的通知,腊月二十八,要在公社大礼堂召开全公社冬春农业生产经验交流大会,点名让咱们凌家坉生产队派个代表去发言,重点讲讲咱们今年抗旱保收和‘以工代赈’安置灾民的做法和经验!”
王福满、老周和凌风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振奋。王福满立刻看向凌风:“风小子,这事儿非你莫属!咱们队里这些事,前因后果,具体咋操作的,就你最清楚!你去最合适!”
凌风没有推辞,他确实需要这样一个对外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好,我去。正好也听听别的先进队有什么高招,咱们也好学习借鉴。”
“成!你就代表咱们凌家坉,好好准备一下!”王福满用力拍了拍凌风的肩膀,“把咱们的经验,实实在在地讲出来,别夸大,也别谦虚,是啥样就啥样!也给咱凌家坉争争光!”
接下来的几天,凌家坉仿佛注入了一丝久违的活力。一方面,要准备集体过年,妇女主任雷厉风行,召集各家妇女开会,统计能贡献出来的食材,哪怕是几根萝卜、一把干菜,也体现了集体的力量。男劳力们则忙着杀年猪、清扫打谷场、准备篝火用的柴火。另一方面,凌风则抓紧时间,认真梳理要去公社交流的发言材料。他重点总结了凌家坉在极度困难条件下,如何依靠集体力量抗旱保苗、兴修水利的经验,以及“以工代赈”模式从探索到初步规范的管理办法和成效。他特意将后山那片长势良好的越冬菜地作为一个亮点,详细记录了从选地、整地、施肥到田间管理的各个环节,当然,最关键的空间泉水浸种步骤,被他巧妙地隐去,归结为“选种精细、底肥充足、管理及时”。
腊月二十八,公社大礼堂里座无虚席,各生产队的队长、技术骨干济济一堂。会议气氛严肃而热烈。当凌风作为凌家坉的代表上台发言时,他沉稳的气质、清晰的思路和务实的内容,特别是凌家坉在巨大压力下依然坚持安置灾民、并探索出“以工代赈”双赢模式的做法,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和公社领导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