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苏寻衣早早的起来,想着去村子里问问村长哪家起房子起的最好。
因为之前就想着起房子了,所以找了师父测算吉日,师父说端午过后的第三日最是合适。
除了找村长问起房子一事,苏寻衣还想找个人一起做饭,这样早早的把房子盖好。
梅雨季节快要到了,可不想那漏风的茅草屋天天淋雨。
“沈叔,你知道咱们村子里,谁起房子最好吗?”
村长一听苏寻衣要起房子,还挺惊讶的,她们家什么时候这么有钱了。
“你要起房子呀,寻衣。”
“是呀,家里人多,房子还漏风,又不安全。
所以趁着梅雨季节来临之前,赶紧把房子起好,我也是担心嘛。”
村长一听,也觉得有道理,她们家的茅草屋,破破烂烂的。
“本来呀,我们村子里,起房子最好的是二狗爹,但是你也知道,哎……”
“不过现在也就王平家里起房子还不错,但是……”
“王平?”
“对,就是王寡妇的丈夫,但是你家里有王寡妇住着,这,”
村长欲言又止。
苏寻衣也知道他的意思,“王寡妇克死了她丈夫,王家人对她怨念挺大的。”
苏寻衣也不想让王婉婉受委屈。
“还有没有别的人了,沈叔你在想想。”
村长一拍大腿,“我想起来了,杨家村还有个老杨。
他是他们杨家村最好的泥瓦匠,要不然你去问问他?”
苏寻衣一听,觉得有戏,“行,那我等会就去杨家村问问,多谢沈叔了。”
“小事,去吧。”
从村长家里出来,苏寻衣简单说了一下,就去了杨家村。
问了问村民,才打听到那泥瓦匠的住址。
苏寻衣上前叩了叩门,“请问,有人吗?”
屋子里传来一道女声,“谁呀?”
“我是隔壁杏花村的,想请问一下这里是不是杨庄叔的家?”
那声音由远及近,打开门看到是苏寻衣。“你找他有事?”
“我是想来问问他,起房子的事。”
那妇人一听,连忙把苏寻衣迎了进来,“原来是要起房子呀,老杨估计在村口下棋呢。
你坐会,我这就去叫他。”
没一会,老杨夫妻就回来了。
给苏寻衣上了茶,她就自觉退下。
苏寻衣也不拐弯抹角,“杨叔,我家后日想起房子,听说您是这最好的泥瓦匠,所以想请您帮帮忙呢。”
“请问你怎么称呼?”
苏寻衣给忘了这个事,整的不好意思了。
“杨叔,您喊我小苏就行了。”
“小苏呀,这起房子,需要大量的木材、泥灰、石头、还有其他的材料,这些你都准备齐全了吗?”
“杨叔您看我这不是就来找您了吗?也不认识这方面的人。”
“您看看需要什么材料,您这边跟我说,我去准备。”
那杨庄看苏寻衣也是诚心的。
“这也行,反正我有兄弟们在镇子上干活,这几日农闲都在家。
叫上兄弟们一起过来做活计,也快。”
“咱们都是村子里老实人家,只是这工钱,我们在镇子上做工都是五十文一天,可能需要先付一部分定金。”
苏寻衣一听,连忙掏出一块银子递给他。
“杨叔,这是三两银子。
至于你们的工钱,还是按照五十文一天给你们如何?
然后中午免费提供一顿饭。”
“这感情好。”
杨庄听了美滋滋的,之前他们在镇子上做工,都没有免费的午餐。
从自己家里带饭去镇子上,这给苏家娘子做工,还能得一顿饭,省几个钱。
“杨叔,可以不可以按照我画的图纸来设计?”
杨庄没见过有女的会画图,“你还会画图纸?”
“会一点点。”
一听苏寻衣说自己会,他也不说啥了,“自然是可以的。”
“那行,我明天把图纸给您送过来。
也不用建多昂贵的,地基这些要打好,买好点的材料,起一所瓦房就可以了。”
“好,那就这么说定了,我待会就去联系联系兄弟们,后日一早就过来,你家里该搬走的东西提前搬走。”
“哦,对了,起房子之前,你们还得去拜一下土地神,可别忘了。”杨庄郑重的交代苏寻衣。
“好,那就麻烦杨叔了,我就先回去了。”
等苏寻衣走后,刚才那妇人才从屋子里出来。
“这是又接活计了?”
“对啊,这次可是大主顾,一次性付了三两银子定金。”
那妇人笑的合不拢嘴,“当家的,那咱可得好好给人干。”
杨庄把那银子交给妇人,“放心吧,你看我哪次没有好好给人做活,这银子你收着吧。
回头要用的时候,找你拿。”
“诶。”
“我出去找兄弟们了。”
“去吧!”
苏寻衣回了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告诉她们找好了起房子的人,但是这期间大家都住所也成了问题。
王婉婉提出住在她以前的山洞,苏寻衣觉得不妥,这么多人,每天上山下山的太麻烦了。
可是又找不到住哪里,住她三哥家里,也不太方便,毕竟她三嫂有身子,小孩多容易冲撞。
住老宅,老宅也没多余房间,再说了也怕杨秀梅不乐意。
最后还是决定就住在王婉婉的山洞,山洞挺大的,也就是每天上下山不方便,其它倒没啥。
商量好就开始搬东西,家里穷,也没啥好搬的。
就几张床、被子、案桌、锅碗瓢盆以及沈砚安。
锅碗瓢盆她不打算搬走了,每天就在这里做饭吃,晚上睡觉回山洞。
到时候新房子起好了,家具什么的都买新的。
沈砚安昏迷着,死又死不掉,活又活不起,多吃一顿少吃一顿也饿不死他。
第二天苏寻衣把画好的图纸交给杨庄时,他没见过如此造型奇特的图纸。
苏寻衣给她解释了一番,让她不懂再问她。
随后便回去找凌兰芝,一起去了土地庙拜土地神。
做完这些又去找了二狗娘,想请她帮忙做一顿午饭,每天给她五文钱的工钱。
主要是凌兰芝一个人做不了那么多,差不多得有二十个工人。
加上她们一家还有二狗母子俩,人确实太多了。
二狗娘当即答应了,还推辞不要钱呢,说苏寻衣让她们母子俩中午得了饭吃,怎么还能要她的钱。
最后还是争不过苏寻衣,二狗娘坚决只要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