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哪些与乾窍相性契合的异兽呢?”
王举思索起来。
想了一会,他退出宝黄天,又点开小千镜里面的“道藏”。
道藏里面有修行典籍,前贤感悟以及各种秘藏书籍。
不过藏经都是要花钱买的,只有几本通识书籍免费,用以指引刚开始了解修行的人。
他在仙门修行,自然不可能无休止的修炼,闲暇时,也读些道藏。
一来增长眼界,二来读道藏也能涵养道心。
那些前贤悟道的记述,字里行间或许就藏着勘破迷障的慧光。
读得多了,面对修行路上的歧途便不易心浮气躁,如遇瓶颈时,或许某句不经意的注解便能点醒迷津,让困顿之心豁然开朗。
再者,道藏中对天地法则、异兽、奇物、灵材的记载,看似与眼下修行无涉,实则暗合“格物致知”之理。
比如此刻思索乾窍所需的异兽精魄,往日在道藏中瞥见过的“飞廉”“屏翳”等神异,其与天风、云气的渊源,此刻便在脑中隐隐浮现。
虽未深究,却已在识海中埋下伏笔,待日后需用时,自会与自身感悟相印证,这便是“开卷有益”的玄妙。
修行不止于打坐站桩,更在博观约取,让所知所识化为滋养道基的雨露,方能在叩问天道时走得更稳、更远。
不过,道藏三千,浩如烟海,他入门尚浅,能得见的也不过冰山一角,读过的经卷更是寥寥。
对于那些藏于深处的秘闻、散落在各卷中的异兽记载,大多只闻其名,未曾细究。
故而,为了找与乾窍相应的精魄,他打算找本天行异兽相关的道藏再认真翻一翻。
毕竟乾天所应之象,比四灵还是要深奥一些,也更难寻找。
……
读着道藏,王举渐入佳境。
他心神沉入其中,浑然忘了时间流逝。
书页上的字迹仿佛活了过来,那些生於九天、翔於云表的异兽形象在眼前流转。
有“商羊”振翅引甘霖,其精魄似含天泽之气。
有“当康”鸣于泰山之巅,其灵韵似与天枢相应。
更有“白泽”能言天地鬼神之事,其精魄中或藏通天之秘……
他时而摘录,时而在空白处批注猜想,浑然忘却了时辰。
待腹中传来阵阵饥鸣,才惊觉窗外已换了人间。
他读书,入迷了。
半月时光竟在经卷翻动间悄然溜走!
在起身走到窗边,伸了个懒腰,骨节发出一连串轻响。
王举望着窗外洒落的月光,心中竟无半分倦怠,反因这半月的沉潜而多了几分笃定。
虽暂时还未寻到最契合的答案,却已将“乾窍需承天、御气、含罡”的标准打磨得愈发清晰,这便是沉浸道藏的馈赠。
……
“寻契合精魄之事也不着急,毕竟玄武窍刚开也没多久,还需要蕴养一段时日。”
“在此之前,这些土行灵物也正好用了。”
王举将前几日买精魄时候顺便买的土行灵物取了出来。
四象,青龙应木,白虎应金,朱雀应火,玄武应水,分别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分镇四方。
但天地五行,这四象只有四行,少了中央之土。
有中央之土,居中调和,五行相生,方能轮转周天,维系人体内天地阴阳平衡。
荒圣在大荒经中也写明了这一点,他本身是荒古圣体,这种圣体,苦海无边,他亦在苦海中镇压了一种土行奇物,故而无需填补。
但后来人修行,还是要适当调理一下。
当然,这门真经能传下来,就说明四象稳固,不补土行,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但补了,肯定更好。
万一战斗时被敌人窥见这一点,以外力引动,导致体内五行失衡,这可就是大破绽了,弄不好要栽跟头,性命都有可能丢掉。
王举也不缺这点买灵物的钱,自然是要补一补的。
随后,他摊开手掌。
三物依次显现,皆是精挑细选的土行灵材,色泽或沉或润,透着大地深处的厚重气息,蕴藉中央厚土精元。
最左侧是枚“地龙骨”,此地龙并非真龙骨,而是万年老山深处,受地脉精气滋养而成的石髓结晶。
此骨形似枯骨,色如赭石,表面布满如脉络般的土黄色纹路。传闻此物乃大地骨血所凝。
中间是颗“黄婆珠”,约莫拇指大小,通体浑圆,呈米黄半透之色,内中似有细沙流转,令人感觉沉稳、厚重、踏实、安心。
此珠采自西北黄土高坡的“息壤窝”,是土行灵气与地脉浊气交融所生,性主调和,恰合五行中土为媒之理。
右侧则是一小撮“玄黄粉”,色呈深黄近黑,入手微沉,细看可见粉末中隐有微光闪烁。
此粉取自上古玄黄之气凝结的“土精”,经秘法研磨而成,量少而精,专司“稳固”之性,能定五行、镇气海。
王举盘膝坐于蒲团,将三物呈品字形摆放于身前,默默运转大荒经。
沾染秘力,地龙骨发出亮芒,赭石色光华若水流淌。
循王举探出秘力缠于指尖,蜿蜒而入膻中穴下之中央黄庭。
刹那间,一股厚重如岳之气自体内勃发,恍若有无形山岳于黄庭扎根。
四象之力流转至此,不复先前冲撞之态,竟如溪壑纳川般温顺。
此乃地龙骨“承载”之效,为中央土行立其根基。
王举微喜,“果然,效用不凡。”
荒圣只是在大荒经中随意提了一嘴,自己用心揣摩,实践起来,这一下就得了好处。
还是那句老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荒古圣体,横压一切,自然无需调和五行,但自己却是不同的路子,修行之法因人而异,不能生搬硬套。
继而黄婆珠化一道米黄流光,随龙骨之后入体。
若言龙骨为立起之土基,则此珠便是填充基脚之膏壤,其温润之力弥散,如细雨润田,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行秘力一一裹护。
往昔相生时转换略滞,此刻也渐渐变的圆融无碍。
王举忽然明觉:
东方青龙木气勃发时,中央土行自生一缕温养之力,助其枝繁而不致过盛;北方玄武水气流转时,土行又能引之沉降,不使泛滥。
黄婆珠以调和之功,令五行相生之链全然活络。
终是玄黄粉,入体后化亿万微末光点,如尘埃附于躯壳内壁上。
往昔四象之力运转,经脉偶因属性相冲而生微颤,此刻为玄黄粉所覆,竟如厚土夯实之堤坝,任秘力奔涌而纹丝不动。
更妙者,此光点隐隐与体外大地相连,王举甚至能觉脚下厚土透过玄黄粉,持续输送一缕极淡的土行精气。
虽微却绵长,此乃玄黄粉“稳固”之效,既镇内府,又通外壤,使中央土行成生生不息之大地核心。
约莫半个时辰之后,三物灵韵尽散,已被他彻底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