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我们班主任林老师,是我们苏市一中赫赫有名的‘灭绝师太’。”
“真的假的?这么有威慑力吗?听着有丝丝的吓人……”
“当然是真的!我哥以前就是她教出来的,天天跟我诉苦,说林老师上课必点名,最疯狂的时候,一分钟能点三个人,回答不上还会被罚抄,平日里经常布置一堆作业,我记得我哥之前做到晚上十一二点是常规操作!”
“你说罚抄这两个字,让我有种回到小学的错觉……不是只有小学生才会被罚抄吗?”
“这不是为了让你享受一下和小学生一样的待遇嘛。”
“灭绝师太、课业屠夫、灵魂拷问者、微笑刽子手……啧啧,咱们这学期怕是要过上生不如死的日子了。”
“哭了,为什么开学第一天就能闻到补课和考试的味道。”
……
讨论声此起彼伏,气氛里弥漫着新学期特有的期待,紧张和兴奋。
姜蕴宁勾了勾唇角,轻笑一声,迈步走了进去。
明亮的教室里,窗户大开,阳光铺满一地。新的课桌椅整齐排列,每张桌上都规整地摞着一叠新发的书,墨香混着阳光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充满了新学期特有的清新感。
而教室最前方的公告栏上,赫然贴着一张鲜红的通知:
欢迎5班新生!
请自觉按照学号入座,保持安静,等待班主任到来。
谢谢合作!
通知旁边贴着座次表。
姜蕴宁迅速找到自己的座位,放下书包,动作利落而安静。她掏出文具盒,整齐地摆在桌角,便开始翻阅桌上的新书。
开学前几天,姜蕴宁已经把现代教育体系摸得一清二楚。她重点了解了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甚至各类竞赛的报名节奏。别人眼中新阶段、新学期的未知挑战,对她而言早是胸有成竹。
名义上高二才正式进行文理分科,但姜蕴宁很快看透了:真正拉开差距的,不是分科那天,而是从高一就悄悄开始的方向选择。
在实际学习中,很多学生早早就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优势科目进行了侧重,语文、数学、英语的基础课之外,物理、化学、生物和历史、政治、地理的学习时间早已不是“平均分配”。大家都在为日后的分科与高考提前布局。
姜蕴宁当然不例外。
姜蕴宁本就偏理科出身,她对数理化的掌握轻松得像吃饭一样,尤其擅长机械结构与物理推演,逻辑缜密,思维严谨,近乎与生俱来。
在德国留学期间,姜蕴宁攻读的是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以工程力学与热动力系统为核心,从理论推导到实际建模皆有涉猎。她不仅学习了先进的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还深入研究了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复杂的工程系统。
然而,回国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姜蕴宁看到国家的急需,她感到自己所学的这些高端技术虽然在和平时期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但在此刻,却无法直接用于抗击外来侵略者。
面对战乱,她意识到,如何为祖国提供更直接的军事支持,是最为紧迫的任务。她迅速投身到地下工作中。不仅设计制造出了简易武器,还协助地下组织进行战斗,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策划和执行破坏敌方设施的任务。
然而,对于自己真正热爱的机械工程领域却没有时间继续去研究,成了她上辈子最深的遗憾之一。
既然命运给了她第二次机会,她会好好把握的。
也因此,这一世,她早已为自己的学习规划好方向。
苏市一中有一个制度是她极为欣赏的:对于成绩优秀、自主能力强的学生,允许申请跳级参加高考。
姜蕴宁的目标很明确——尽早完成高中学业,提前参加高考,把更多时间投入到真正热爱的专业领域中。她不想将宝贵的光阴浪费在重复的基础上,而是希望尽快踏上属于她的科研之路。
除了理科方面的天赋异禀,姜蕴宁的语言能力同样出众。她曾在德国留学多年,德语运用娴熟,英语也不在话下,不论是阅读文献还是进行学术交流,都游刃有余。对于语言的掌握,她不仅仅停留在应试层面,更擅长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与表达习惯。
唯一不足的地方是语文与政治,由于现代表达方式和术语语境的不同,她还需要花些时间去适应。
对于接下来的学习侧重,姜蕴宁心里有数。
这是她重生之后的第一步,而每一步,她都必须走得稳,走得准。
这一次,她要亲手将自己的人生,打磨成锋芒。
不一会儿,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背着个粉蓝色的书包走了过来,笑着打招呼:“嗨,新同学,我叫林晚晚,是你的同桌。”
姜蕴宁抬眸,对上那张笑意盈盈的脸,点了点头,语气温和:“你好,我叫姜蕴宁,请多指教。”
”姜蕴宁,这个名字……好像在哪里听过?念起来有些熟悉来着。“林晚晚动作飞快地拉开椅子坐下,一边整理着桌上的新书本,一边皱眉努力回忆。
突然,她动作一顿,眼睛瞪圆了,惊呼出声,“等等——姜蕴宁?!”
她压低声音,凑近了些,脸上写满不可思议,“你不会就是那个,中考拿了全市第一、语文数学英语三主科全满分的姜蕴宁吧?!”
姜蕴宁神色如常,只淡淡一笑,语气不急不躁,“不出意外,就是那个姜蕴宁。”
“真的是你?!”
林晚晚猛地拍了一下桌子,眼睛都亮了,表情夸张又带着几分掩饰不住的兴奋,“妈呀,我出息了,居然和中考状元做同桌!”
她眼睛亮晶晶的,像只快乐的小麻雀围着姜蕴宁叽叽喳喳,完全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我要回去告诉我妈,你不知道她那天一边看采访你的电视报道一边感叹,‘这孩子真有出息,长得还好看’——她超喜欢你!”
姜蕴宁毕竟是四十多岁的灵魂,本也不是什么容易脸红的人,可这一刻,被林晚晚这么直白又热情地一夸,还是有些招架不住。
她嘴角轻轻一弯,像是被温暖微风拂过,笑容带着几分清浅的羞涩,“帮我谢谢阿姨夸奖。”
林晚晚立刻激动得像踩到了电门,“哎哟!我妈听到你这么说,非得高兴疯了不可!她最吃你这一套!什么‘懂礼貌的孩子最讨喜’啦,‘长得好看成绩又好才是真正的好姑娘’啦,保证回去再多夸你三天三夜!”
就在这时,教室门口倏然一静。
伴随着清脆的“哒、哒、哒”声,一串节奏分明的高跟鞋声由走廊那头传来,每一步都像踩在同学们的心尖上,敲得人神经紧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