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第一场雪覆盖山谷时,一队不速之客踏雪而来。为首的锦衣人手持刑部令牌,身后跟着二十余名佩刀衙役,积雪在他们脚下发出刺耳的咯吱声。
奉旨查抄私设工坊!锦衣人亮出拘捕文书,上面的朱红大印在雪光中格外刺眼,刘远洋,你的事发了。
王石头抄起铁锤就要上前,被刘远洋轻轻按住。匠人们默默放下手中的活计,围拢过来,无声地与衙役们对峙。
大人说笑了。刘远洋拂去肩头的雪花,这里不过是些农户在冬闲时做些手艺活,何来私设工坊之说?
锦衣人冷笑一声,挥手令衙役搜查。然而他们翻遍整个山谷,只找到些半成品的农具和寻常工具,连一张图纸都没有。
搜仔细了!锦衣人脸色铁青,肯定有密室!
衙役们敲遍每寸墙壁,却一无所获。他们不知道,所有重要的物事都藏在溪水下的暗格里,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
大人,刘远洋语气平和,若是无事,还请回吧。天寒地冻的,弟兄们也不容易。
锦衣人眯起眼睛,突然指向角落里的新织机:这是什么?
这是给村里姑娘准备的嫁妆。小翠不慌不忙地上前,大人若是不信,可以试试。
织机在众人注视下发出轻快的咔嗒声,织出的却是最普通的粗布。锦衣人仔细观察每一个零件,确实与市面上的织机别无二致。
但他不知道,只要调整几个榫卯的位置,这架织机就能织出比官造更精细的布料。
僵持中,一匹快马疾驰而至。马上的信使滚鞍下跪,在锦衣人耳边低语片刻。锦衣人脸色骤变,狠狠瞪了刘远洋一眼,带着衙役悻悻离去。
怎么回事?王石头不解地问。
刘远洋望着远去的马蹄印,嘴角泛起一丝笑意:我们的送到了。
原来就在同一时刻,京城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都察院御史在早朝时突然发难,弹劾工部侍郎陈大人贪墨渎职,证据确凿。最要命的是,举证的材料里详细记录了陈侍郎如何窃取民间技艺、打压良匠的罪行。
而这些证据,正是通过漕帮的渠道,由刘远洋等人精心整理后送出去的。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铁蛋爷爷捻着胡须笑道。
但胜利的喜悦很快被新的消息冲淡。三天后,乔装改扮的漕帮帮主亲自来到山谷,带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陈侍郎倒台后,接手工部的竟然是晋王——当今天子最宠信的弟弟,以手段狠辣着称。
晋王已经下令,帮主压低声音,要在一个月内,让刘家坳的技艺在官方工坊全面推广。
众人面面相觑。这听起来是好事,但细想却令人不寒而栗——若是技艺被官方垄断,百姓还能自由使用吗?
深夜,刘远洋独自坐在溪边。冰面下,流水声潺潺不绝。他突然想起很多年前,自己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在破屋里发下的誓言:要用所知所学,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过得更好。
而现在,他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是继续隐藏,守护这些技艺不被权贵垄断;还是顺势而为,让技术通过官方渠道传播?
雪花无声飘落,在他肩头积了薄薄一层。当第一缕晨光照进山谷时,他做出了决定。
我们要双管齐下。第二天清晨,他对聚集的匠人们说,明面上,配合朝廷推广技艺。暗地里,继续我们的传承。
这个计划大胆而冒险。但令人意外的是,最先表示支持的竟是漕帮帮主:我们可以在各州县开设官准民坊,明着按朝廷要求生产,暗地里传授真本事。
更妙的是,小翠想出了技艺分层的法子:把每项技术都分成普及版精研版。普及版通过官方渠道推广,精研版则只在信任的匠人中传承。
计划进行得出乎意料的顺利。晋王派来的官员看到井然有序的工坊和配合的态度,十分满意。但他们不知道,每天晚上,都有匠人通过密道前往各个村落,传授更深层的技艺。
年关将至时,刘远洋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本来自江南的织工手札。手札的主人记录了她如何运用刘家坳的技艺,改良了当地的织造方法,使产量提高了三成。
随信附着一小块锦缎,上面用金线绣着一行小字: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雪还在下,但春天已经不远了。刘远洋知道,最寒冷的时节往往孕育着最蓬勃的生机。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智慧火花,终将汇聚成改变世界的燎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