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不疾不徐温润的声音响彻在每一位平行位面的老祖宗耳边:
“傅山,字青主,山西太原人。
他的人生信条就八个字: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
意思是,宁愿看起来“笨拙”,也不要投机取巧;
宁愿显得“不讨喜”,也不去献媚逢迎。
放在今天,大概就是“真诚不装,实力说话”的终极版本。
傅山生于明末清初时期,是一位集医学、思想、书画于一身的奇人。
作为医学家,他精研岐黄,尤擅妇科,所着《傅青主女科》辨证精当,用药轻灵,至今仍是中医妇科经典。
其医道注重“固本培元”,反对滥用攻伐,临床多奇效,民间尊为“仙医”。
身为思想家,他生逢易代,坚守遗民气节,拒仕清廷。
学术上力反程朱理学空谈性命,主张“经子不分”,以子学证经学,提倡“学以致用”~
其《霜红龛集》蕴含着对家国命运的深沉思考。
书画家的他,书法宗魏晋,尤擅狂草,笔势奔腾如惊雷掣电,却不失古朴沉雄~
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书论,开一代风气;
绘画则长于山水竹石,寥寥数笔,苍劲孤傲,墨色间尽是遗民风骨。
他以“医心”济民,以“文心”载道,以“墨心”寄情,在乱世中活出了知识分子的气节与温度,成为明清之际文化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七玥:“哇,这么多头衔,可是我怎么没怎么听说过呀?”
平行位面的老祖宗们:
“看来能上天幕的要么就是在某一道做到了顶尖,要么就是像主宰玉和这个傅山一样,是一个全才。”
紧接着天幕上出现了一段话,与此同时,只有轻柔的音乐声响起,倒是没有人声在讲述。
?【姓名:傅山(明末清初,1607-1684)
?身份:明末清初思想家、医学家、书画家。
-?成就:明清易代后,他坚守民族气节,拒绝仕清,以行医、着述、书画为生。
在医学上,他擅长妇科、内科,着有《傅青主女科》,至今仍是中医妇科的经典着作。
在思想上,他反对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在书画上,他的书法、绘画风格独特,被誉为“清初第一写家”。】
七玥:“这谁做的视频啊?还挺精简的。
不过,或许我可以看一看这个傅山的介绍。
主要是真的很陌生啊~
猫猫疑惑.jpg”
??·??·??*?? ??
可能是大数据检测到七玥对“傅山”感兴趣,于是就推荐了好几个关于“傅山”的视频~
天幕下的老祖宗们还在想:
最近的天幕怎么讲的都是明朝的人?
这个人虽说是明末清初,但也算明朝人吧,刚刚那个朱载堉就是明朝的王爷…
~~
只见天幕换了一个画面,然后缓缓讲道:
“他生活在一个“时代难度系数”拉满的节点———
明清易代。
想象一下:
你刚准备在体制内大展拳脚,结果大环境“系统更新”,规则全变。
多数人选择“适配新系统”,傅山却选择“离线工作”:
不做官,不行贿,不妥协。
靠什么活?
行医、写字、画画、写书。
四件套,硬核到飞起。”
看到这里,七玥更感兴趣了,看来又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了不起的历史名人。
视频博主侃侃而谈: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傅山,可能是因为他的《傅青主女科》———
那是中医妇科的“顶流教材”。
但你可能不知道,他还是思想家、书法家、画家。
用现在的话说,他是真正的“跨界玩家”,而且每一界都玩到了天花板。
接下来,我们就把他的人生拆成几个“副本”:
学霸成长线、家国动荡线、医学封神线、思想风骨线、书画成就线。
你会发现,这位四百多年前的“硬核文人”,比你想象的还要酷。”
视频画面变成了一幅场景:
(案头烛火将青年傅山的身影投在粉壁上,窗外冲天火光却把半边夜空烧得通红,倒让那剪影成了暗夜里唯一的墨色。
他左手按着泛黄的线装书,右手执笔悬在批注处,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炮声从远处滚来,震得窗棂嗡嗡作响,他睫毛颤了颤,目光却未离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行字。
窗外火光时而暗红如血,时而赤红如燃,将他清瘦的侧脸映得明明灭灭。
远处隐约传来厮杀声,夹杂着妇孺的哭喊,像把钝刀在人心上反复切割。
他深吸一口气,将毛笔在砚台里重蘸了墨。
狼毫划过纸面的沙沙声,竟压过了片刻的喧嚣。
案头堆叠的书册边角已被火光照得卷了边,《资治通鉴》的书页间还夹着半片烧焦的梧桐叶———
那是今早从院墙上拾来的。
夜风吹动窗纸破洞,将一缕硝烟送进屋内。
青年傅山喉结滚动,咽下涌到喉头的苦涩,继续在故纸堆里寻找着乱世的药方。
火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一直延伸到被炮火熏黑的梁木上,像一道不肯折断的脊梁。)
很明显这是还原了“青年傅山读书的剪影,窗外战火映红天空”的场景。
让人看得酸酸的~
一旦生活在动荡年代,老百姓的日子都不好过。
天幕下各朝代的芸芸众生们更是感同身受。
故事,从他的青年时代开始。
“如果要在古代文人里选一个“打破次元壁”的代表,明末清初的傅山绝对能c位出道。”
七玥:“可是,为啥不出名呢?还是我太孤陋寡闻了?(*′I`*)”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而是把医学、思想、书画玩到极致,还在乱世里守住风骨的“全能选手”。
四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聊起他,依然会被他那句“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人生信条戳中———
毕竟在“精致利己”盛行的当下,这样“不装、不演、不讨好”的活法,实在太酷了。
傅山出生在1607年的山西太原,那会儿还是明朝末年,社会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他家里是书香门第,父亲傅之谟是当地有名的学者,按说他本该走“读书考科举、做官光宗耀祖”的老路,可傅山打小就不是“乖乖牌”。
别的孩子背四书五经时,他总爱追问“这学问能解决啥问题”,父亲也不苛责,反而鼓励他“经世致用”———
简单说就是“学了有用的,别搞虚头巴脑的”。
这种务实的教育,成了傅山一辈子的底色。”
有一条弹幕闪过:
“傅山的一生,就是一部“硬核成果集”~”
?(???)?
“一句话定位:明末清初的跨界大师,用医学、思想、书画三样硬货,在乱世里打出了知识分子的骨气和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