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皇族圈的“叛逆少年”:
放着王爷不当,非要“自降身价”~”
七玥内心:“oh,原来是王爷啊?扯什么皇位?博主,你不准确呀~”
“?1. 含着金汤匙出生,却赶上“皇族内卷”~
(?ˉ??ˉ??)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朱载堉出生在河南怀庆府(今河南沁阳)的郑王府。
他爹朱厚烷(wán)是郑恭王,按大明的规矩,朱载堉一出生就是“世子”,也就是未来的郑王~
妥妥的“官N代”+“富二代”结合体。
?(???)?
要是换了别人,可能早就开始琢磨怎么讨好皇帝、怎么经营王府势力了~
但朱载堉打小就跟别的皇族子弟不一样。
别的王爷家的孩子在学骑马射箭、吟诗作对(主要是为了应付考核)~
他却蹲在王府的书房里,抱着本《九章算术》啃得津津有味;
别人忙着参加皇家宴会、拉关系,他却拿着个自制的“律管”(古代定音用的乐器),对着窗外的风声琢磨“音高”。
(*′I`*)
用现在的话说,朱载堉就是皇族圈里的“社恐学霸”———
不喜欢社交,只爱跟书本、仪器打交道。
但你以为他是“不谙世事的书呆子”?
错了,他的“叛逆”,从他爹被冤枉开始,才算真正上线。
(=tェt=)
?2. 老爹被冤,他“以退为进”:
住土屋19年,把“守孝”过成“学术闭关”~
? o?o?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朱载堉15岁。
这一年,他爹朱厚烷因为看不惯嘉靖皇帝沉迷修道、不理朝政,写了封奏疏劝皇帝“别迷信仙丹,好好上班”。
结果嘉靖帝勃然大怒,加上当时有个叫朱佑橏(zhān)的皇族(朱元璋的另一个后代),跟朱厚烷有矛盾~
趁机诬告他“谋反”,嘉靖帝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把朱厚烷废为庶人,关在了安徽凤阳的皇家监狱里。
”
七玥:“啧啧啧,好惨一王爷~”
老爹被冤枉,自己的“世子”身份也跟着岌岌可危。
换了一般人,要么哭天抢地找关系,要么干脆躺平摆烂…
但朱载堉的操作,让所有人都看傻了:
他直接搬出了郑王府,在王府外面搭了一间简陋的土屋,说要“为父守孝”。
这一住,就是19年。”
七玥:“佩服.jpg~”
(*σ′_`)σ
“19年啊!从15岁的少年,到34岁的中年,他就在这间土屋里,过着“日出而作(研究),日落而息(还是研究)”的生活。
没有锦衣玉食,只有粗茶淡饭;
没有随从伺候,只有笔墨纸砚和一堆自制的仪器。
别人问他:
“你一个世子,何必这么苦自己?”
他却说:
“我爹是被冤枉的,我住土屋,一是表孝心,二是眼不见那些勾心斗角,正好安心做学问。”
( ?° ?? ?°)?~
就这么着,朱载堉把别人眼里的“人生低谷”,过成了自己的“学术黄金期”。
在这19年里,他系统研究了数学、天文、音乐,还写出了好几本学术着作的初稿。
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被迫居家隔离,结果顺便读了个博士”———
还是“跨专业博士”。
(?′?`?)
?3. 老爹平反,他却“辞官”:
放着王爷不当,要做“自由学者”~
(?v~v?)
隆庆元年(1567年),嘉靖帝驾崩,隆庆帝即位,第一件事就是给当年被嘉靖冤枉的人平反,朱厚烷也恢复了郑王的爵位,回到了怀庆府。
这时候,34岁的朱载堉终于可以搬出土屋,回到王府当他的“世子”了。
? ?)?*??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朱载堉又一次“叛逆”了。
万历十九年(1591年),朱厚烷去世,按照规矩,朱载堉应该继承郑王的爵位。
可他却连续上了七道奏折,坚决要“辞爵让国”———
简单说就是:
“这王爷我不当了,谁爱当谁当,我要专心搞学术。”
(?˙▽˙?)
万历皇帝一开始还以为他是“客气客气”,毕竟放着王爷不当的,从古到今没几个。
结果朱载堉铁了心,找各种理由推辞:
一会儿说自己“身体不好,管不了王府的事”~
一会儿说“我的学问还没搞完,没时间当王爷”。
就这么僵持了15年,直到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万历皇帝实在拗不过他~
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让他的堂弟朱载玺继承了郑王爵位。
( ﹡?o?﹡ )
这一年,朱载堉已经70岁了。
别人70岁都在含饴弄孙、安享晚年,他却因为“终于不用当王爷了”,反而更有干劲了———
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术研究中,直到去世前5年,还在修改自己的着作。
这种“为了学术,连王爷都不当”的操作,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恐怕也就朱载堉独一份了。
(*?′╰╯`?)?
“二、:音乐圈的“祖师爷”:
首创“十二平均律”,让西方音乐家“抄作业”~
?(*′?`*)?
?1. 古代音乐的“老大难”:
“三分损益法”的“致命bug”~
? ?)?*??
要聊朱载堉在音乐上的成就,咱们得先搞懂一个问题:
古代人是怎么定音的?
(^v^)
在朱载堉之前,中国古代一直用的是“三分损益法”来定音律。
简单说,就是以一根弦为基础,把它分成三段,去掉一段(损一),或者增加一段(益一),就能得到一个新的音。
这种方法听起来简单,但有个“致命bug”:
用它定出来的音,转调特别困难。
=????=????(●???● |||)
举个例子,你用“三分损益法”定了一组c调的音阶,想换成d调,就会发现音高不对,要么太高,要么太低,根本没法用。
这就好比你买了一套积木,只能拼出一种造型,想拼别的造型,零件就不配套了。
这个问题,困扰了中国古代音乐家几千年,连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都吐槽过:
“乐律难明,古今所病。”
?(?_??)
不仅中国,西方也有同样的问题。
中世纪的西方音乐家,也一直在琢磨怎么解决“转调难”的问题,但试了各种方法,都没成功。
直到朱载堉横空出世,这个困扰了东西方音乐界几千年的难题,被他用一把算盘给算了出来。
e=e=e=(?◇??)?
?2. 用数学“破解”音乐:
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有多牛?
((???|||))”
【作者有话说·朱载堉?我曾是大明的律历奇人,算十二平均律破千年难题、用小数点精量天地,怎料知音难觅术藏故纸,v我几个免费的“为爱发电”助我刊刻典籍,成书之日定让此学传扬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