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坦克团的钢铁洪流正沿着公路全速疾驰,履带碾过地面的轰鸣震得空气发颤。
此前遭遇的几千小股丧尸已被坦克炮与车载机枪尽数消灭,尸骸被甩在身后,整个部队没有半分停留,所有车辆的油门都踩到底,引擎嘶吼着冲向连克斯克防线。
“报告中校!前方路段有废弃车辆堵塞,需要清理吗?”
通讯器里传来尖兵车的汇报。指挥车内,韩硕中校盯着战术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时间——距离司令部要求的三小时时限越来越近,他果断下令。
“不用停!面对较小的报废车辆,直接碾过去!耽误了时间,全团都得受罚!”
指令下达后,打头的主战坦克毫不犹豫地加速,厚重的履带直接碾过路边的废弃轿车,金属扭曲的脆响混着引擎声,在公路上拉出一道急促的冲锋轨迹。
全团机械化的优势在此刻尽显,装甲车紧随坦克之后,灵活绕过大型废弃货车,车轮卷起碎石,朝着目的地全速狂奔,每分每秒都在与时间赛跑。
与此同时,高空的联邦军侦察直升机突然传来急促的通讯。
“报告!发现目标F15编队,确认是近卫军战机!坐标……”
话音未落,一道导弹尾焰便从F15机翼下窜出,直扑侦察机。
爆炸声在高空响起,侦察机瞬间化为火球,残骸拖着黑烟坠落,最后的通讯也戛然而止——联邦军刚找到敌机踪迹,便永远失去了这双“空中眼睛”。
联邦阵线最高司令部内,董战接到侦察直升机被击落的消息时,指节猛地攥紧了桌角——369团的侦察机已尽数报废,好在敌机踪迹已探明,他当机立断抓起通讯器:“立刻召回所有在外执行任务的侦察直升机,避免更多损失!”
紧接着,他目光扫过空战指挥屏,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狠劲:“命令F16战机2队全部出击!目标近卫军5架F15编队,无需拘泥战术,自由发挥,只要能把这群空中杂碎消灭在连克斯克空域,怎么打都算你们的!”
通讯电波飞速传向机场,早已挂载好弹药、引擎待命的F16战机群瞬间启动,轰鸣声刺破长空。
十架战机如利剑般升空,机翼划破云层,朝着F15编队所在的空域疾驰而去。
但可惜由于他们之前的战机是地方军。近卫军的战机不一样,近卫军的都升级了几次了。他们的战机也就弄了2轮。
所以这场空战必将激烈。
四架救援支奴干直升机已经准备就绪。在空战以后负责前往救援飞行员。
连克斯克空域8000米高度,联邦军F16d双座战斗机组(10架,编为“猎隼”1-10小队,每机含1名飞行员+1名武器系统官wSo)与近卫军F15E双座攻击机群(5架,编为“夜鹰”1-5小队,同样为“飞行员+wSo”配置)展开了一场教科书级的现代化空战。
此时联邦军F16d仅完成2轮基础升级,雷达探测距离140公里,挂载AIm-9x block II“响尾蛇”近距格斗弹(红外制导,射程19公里,具备“越肩发射”能力)与AIm-120c7中距弹。
近卫军F15E经4轮迭代,雷达探测距离延伸至180公里,除同款AIm-9x block II外,还搭载了改进型AIm-120d中距弹(射程160公里,抗干扰能力提升30%),且机身涂覆吸波涂层,雷达反射截面(RcS)较原版降低40%。
“夜鹰”1小队率先发难。F15E的wSo通过AN\/ApG-82(V)1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锁定“猎隼”3小队的2架F16d,在150公里距离上同步发射2枚AIm-120d。
联邦军“猎隼”3小队wSo立刻察觉雷达告警器(RwR)发出的“滴滴”高频警报,判断为中距弹锁定后,飞行员果断下令“抛洒箔条+电子干扰+蛇形机动”——机身两侧瞬间释放8组箔条弹。
形成直径200米的金属干扰云,同时wSo启动AN\/ALq-211电子战吊舱,对AIm-120d的主动雷达导引头实施功率压制。
几乎同时,“猎隼”1小队的2架F16d借助数据链共享的“夜鹰”编队位置,在130公里距离上对“夜鹰”4小队发起反击,2枚AIm-120c7呼啸而出。
近卫军F15E的wSo凭借更先进的AN\/ALq-135(V)电子战系统,识别出AIm-120c7的雷达信号特征后,立即调整战机姿态至“俯冲+连续横滚”,同时释放新型“自适应箔条”。
(可根据敌方雷达频率调整金属丝长度),成功诱骗1枚AIm-120c7偏离目标,但另一枚因距离过近(已进入“不可逃逸区”),“夜鹰”4号机飞行员只能紧急启动“应急动力”,以12G过载拉升规避,机身蒙皮因应力出现裂纹,最终虽躲过导弹,但雷达系统因剧烈震动暂时离线。
双方各有1枚中距弹命中目标:联邦军“猎隼”3号机被AIm-120d击中右翼挂架,弹药舱殉爆,机组2人弹射失败。
近卫军“夜鹰”5号机被AIm-120c7命中左发动机,推力骤降,被迫脱离编队返航(后续因燃油泄漏坠毁,机组弹射逃生),伤亡比暂时1:1。
中距对抗后,剩余8架F16d与4架F15E进入19公里内的近距格斗范围,双方均切换为AIm-9x block II“响尾蛇”主导的空战模式。
“猎隼”6小队采用“双机僚机掩护”战术:长机(6号机)以600公里\/小时速度水平盘旋,吸引“夜鹰”2号机注意力,僚机(7号机)则从侧后方跃升,wSo通过头盔显示\/瞄准系统(JhmcS)锁定“夜鹰”2号机的发动机尾焰(红外信号源),在12公里距离上发射1枚AIm-9x block II。
近卫军“夜鹰”2号机的wSo通过红外告警器(IRwR)捕捉到“响尾蛇”的红外信号,飞行员立即实施“过失速机动”(眼镜蛇机动),机身瞬间抬头至110度,速度降至300公里\/小时,同时wSo反向发射1枚AIm-9x block II——借助“越肩发射”技术,导弹先向前飞行500米,再通过数据链指令转向,锁定后方追击的“猎隼”7号机。联邦军“猎隼”7号机wSo察觉红外告警后,立即启动“红外干扰弹”(6枚,燃烧温度1800c,高于发动机尾焰),并向右急转,成功诱骗“响尾蛇”击中干扰弹,但自身因机动过载过大,左翼副翼卡滞,只能退出战斗。
与此同时,“夜鹰”1号机与“猎隼”1号机陷入“剪刀机动”对决:两机以每秒30度的角速度交替盘旋,争夺高度与咬尾位置。“夜鹰”1号机wSo试图通过雷达锁定“猎隼”1号机的机身红外信号,却因F16d释放的“红外遮蔽烟幕”(新型干扰剂,可吸收红外波)失效;“猎隼”1号机wSo则抓住“夜鹰”1号机盘旋时的短暂侧翻间隙,在8公里距离上发射AIm-9x block II,导弹穿透烟幕,精准命中“夜鹰”1号机的右平尾,机身失控坠毁,机组2人弹射未成功。
作为反击,“夜鹰”3号机对“猎隼”9号机实施“侧方突袭”。
从9000米高度俯冲至6000米,利用F15E的推重比优势(1.25),以超音速(1.2马赫)掠过“猎隼”9号机侧方,wSo在5公里距离上发射AIm-9x block II,导弹借助“高离轴发射”能力(±90度离轴角),直接锁定“猎隼”9号机的座舱盖红外辐射(飞行员体温)。
“猎隼”9号机虽紧急抛洒干扰弹,但导弹已进入末端制导阶段,最终被击中机身中部,机组2人弹射逃生(后因伞降区域有丧尸,仅1人生还)。
第三阶段:编队溃散与脱离(8-12分钟)
此时双方剩余兵力为:联邦军6架F16d(含2架受损),近卫军2架F15E(均有不同程度损伤)。
“夜鹰”2号机wSo发现雷达显示联邦军后续有不明空中目标接近(实为赤旗军侦察无人机,未参战),且自身剩余“响尾蛇”仅3枚,遂决定脱离战斗。
联邦军“猎隼”1小队队长判断己方弹药消耗超60%,且需掩护地面部队,也下令收拢编队返航。
最终空战统计:联邦军损失4架F16d(8名机组中,3人生还,5人阵亡),近卫军损失3架F15E(6名机组中,2人生还,4人阵亡),双方核心作战单元(可继续参战的战机)伤亡比为1:1。
且均耗尽80%以上的“响尾蛇”近距弹,中距弹则基本消耗殆尽——这场因装备代差引发的空战,最终因联邦军的战术配合与近卫军的装备优势相互抵消,形成了罕见的均势绞杀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