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无声的战场
“拂晓”的利刃悄然北上,潜入广袤而危险的草原,而长安城内的君臣,则在焦虑与等待中,继续着帝国这艘巨轮的日常航行。技术的阴影并未因边境的警报告一段落而消散,反而以另一种更隐蔽、更深入肌理的方式,渗透进帝国的核心。
这一日,林薇在审阅“大唐盛世基金会”关于“转业扶助计划”的进展报告时,注意到一份来自淮南道的特殊呈报。报告中提到,当地几家由基金会资助、采用新式水转大纺车的大型纺织工坊,近月来接连发生织机核心部件——一种特制轴承——异常损毁的事件。损毁并非正常磨损,更像是……材质出了问题。
“工部将作监提供的精钢轴承,质量素来上乘,何以至此?”林薇蹙起眉头,指尖划过报告上“疑似以次等熟铁混充,质脆易裂”的结论。她敏锐地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质量问题,更可能触及到了新技术推广下,利益重新分配过程中滋生的腐败与阻力。
她立刻传召了将作监少监,一位以严谨着称的老匠官。老匠官面对皇后的质询,汗如雨下,最终坦白:由于新式织机、水车、乃至军器需求大增,上等精钢供应捉襟见肘。而一些与权贵沾亲带故的民间铁冶,便以次充好,通过贿赂将作监底层官吏,将其生产的劣质钢材混入了官方采购清单。
“娘娘明鉴!下官……下官亦有失察之罪!只是如今各处都催要钢材,合格的匠户就那么多,实在是……”老匠官伏地请罪,话语中透出几分无奈。
林薇默然。她意识到,技术跃进带来的,不仅是生产力的爆发,更是对原有资源分配体系、吏治清廉度的极限压力。当巨大的利益伴随着新技术涌动时,人性的贪婪便会如影随形,腐蚀着帝国的根基。这比草原上明刀明枪的敌人,或许更加危险。
就在林薇着手整顿将作监,严查钢材采购弊案之时,北方的“拂晓”终于传回了第一份密报。
密报并非捷报,而是带来了一个更令人心惊的消息。“拂晓”小队历经艰险,追踪到阿史那贺鲁的一处秘密据点,并成功潜入。他们发现,阿史那贺鲁手中的火药数量远比预想的要多,而且,他并非仅仅满足于简单爆破。在其营地里,竟有数名被掳的汉人工匠(并非来自龙门山,而是早年流落草原或被掳掠的边境匠人),正在阿史那贺鲁的威逼利诱下,尝试将火药填充进铁罐,制造一种类似于“震天雷”的原始爆炸武器!更令人不安的是,据点内发现了少量质地精良的唐军制式箭簇和破损的横刀,来源不明。
“他不仅在模仿,更在试图创新!而且,他背后可能还有其他势力在提供支持!”李瑾看着密报,声音冰冷。阿史那贺鲁的学习和适应速度超出了预期,这绝非一个普通草原枭雄所能为。
林薇感到一股寒意。技术扩散的恶果正在显现,敌人不仅拿到了武器,更开始理解其原理并尝试改进。必须立刻阻止,否则后患无穷。
“陛下,‘拂晓’必须改变任务优先级。”林薇果断建议,“首要目标,从销毁火药,转为营救或……清除那些工匠。绝不能让阿史那贺鲁掌握稳定的火药武器制造能力。其次,查明那些军械的来源!”
李瑾颔首,眼中杀机凛然:“准。传令‘拂晓’,不惜代价,阻其铸兵!”
“拂晓”的行动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展开。精锐的暗探们如同鬼魅,利用携带的、性能更优越的弓弩和精钢手弩,悄无声息地解决了外围哨兵,潜入核心区域。他们的目标明确:工匠营帐和火药存放点。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一名被囚禁日久、精神近乎崩溃的工匠,在“拂晓”队员试图带他离开时,发出了惊恐的尖叫。寂静的营地瞬间炸锅!
“敌袭——!”
突厥守卫的呼哨声、马蹄声、兵刃出鞘声骤然响起。
“行动暴露!执行第二方案!”“拂晓”首领当机立断,放弃了隐秘营救,转而强攻。
一时间,营地内火光四起,弩箭破空声、刀剑交击声、爆炸声(“拂晓”队员投掷了少量用于制造混乱的小型火药包)响成一片。混乱中,“拂晓”队员奋力冲向火药存放处,将携带的火油倾泻其上,引燃火把……
“轰——!!!”
一声远比之前任何爆炸都要剧烈的巨响,震动了整个草原夜空。阿史那贺鲁积攒的大部分火药被成功引爆,冲天的火光照亮了数十里,如同在白昼绽放的死亡之花。
大部分被掳工匠在混乱中或被误杀,或死于爆炸,仅有两人被“拂晓”拼死救出。小队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十余名精锐折损过半,才在漫天火光和突厥人的追杀中,带着重伤的俘虏和缴获的少量证据,隐入茫茫黑暗。
数日后,残存的“拂晓”队员带着伤痕和疲惫,以及那两名神志不清的工匠、几枚未爆的“铁罐炸弹”样本和几支来源可疑的箭簇,返回了幽州。
消息传回长安,李瑾与林薇看着详细的行动报告和带回的证物,久久无言。行动成功了,也失败了。他们摧毁了阿史那贺鲁当前大部分的火药储备,延缓了他的武器研发进程,但未能根除隐患,阿史那贺鲁本人趁乱逃脱,并且,证实了确实有内部势力在为其提供援助。
而就在此时,朝堂之上,针对林薇的暗箭,也藉由此次行动的伤亡和“未能擒获元凶”的结果,射了出来。
以一位宗室老亲王为首,数名御史联名上奏,言辞恳切却暗藏机锋:“……皇后殿下聪慧绝伦,然终究长于深宫,于军国险事或欠考量。‘拂晓’行动,伤亡惨重,却未能竟全功,致使阿史那贺鲁逍遥法外,边患未除。且近日工部将作监弊案,亦因新法推行过急,致使吏治不堪重负而起。臣等非敢质疑皇后,然恳请陛下,于军械、外事等干系国本之要务,还需慎之又慎,或应交由更有经验之老成持重者……”
这奏疏,看似关心国事,实则将边境失利、吏治腐败的根源,隐隐指向了林薇过于激进的技术改革和“牝鸡司晨”。
面对朝堂之上突如其来的攻讦,林薇面色平静,心中却波澜起伏。她深知,这不仅仅是针对她个人,更是旧势力对新技术所带来的权力格局变化的一次反扑。外部,阿史那贺鲁虽受重创,但未根除,且其背后似有黑手;内部,利益受损的权贵、固守旧规的臣子,正借着这次挫折,试图将她和她所代表的“进步”力量推回原有的轨道。
李瑾会如何应对?是顶住压力继续支持她,还是在那“老成持重”的劝谏下有所动摇?
技术的阴影,此刻已不仅仅是草原上的爆炸和工坊里的劣钢,更化为了朝堂之上无形的刀光剑影,缠绕在帝国的权柄之间。内忧外困之下,李瑾与林薇这对帝国掌舵者,他们的信任与决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而下一波技术的浪潮,又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再次冲击这艘航行在未知海域的巨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