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新丝路与旧伤痕
永徽三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些。长安城沐浴在暖融融的日光下,东西两市人声鼎沸,漕河上船只往来如梭,码头上新式的吊杆正在高效地装卸货物,一派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由林薇(如今已是母仪天下却依旧深度参与朝政的皇后)推动设立的“大唐盛世基金会”资助修建的官道,正将帝国的血脉延伸向更远的边疆。
紫宸殿内,却弥漫着一丝与窗外春意不符的凝重。
新任的户部尚书,一位由林薇提拔、精于算学的寒门官员,正捧着账册,向帝后二人汇报着一个令人振奋又隐隐不安的消息。
“陛下,娘娘,去岁全年,各州府商税收入,同比大增三成,已占国库岁入四成有余,首次与田赋持平。尤其是江南、剑南等地,新式织机推广后,丝绸、棉布产出倍增,利润丰厚,商税增长最为迅猛。”
龙椅上的李瑾(永徽帝)微微颔首,这是他乐于见到的,帝国财源更加多元健康。然而,尚书接下来的话,让他和一旁的林薇都蹙起了眉头。
“然……据各地巡察使密报,因新式织机效率远超手工,江南苏、杭等地,已出现大量手工织户破产,失去生计,沦为流民或涌入大户作坊为佣,工钱被压至极低。部分州县,已有小规模骚动,怨声渐起。”
技术的进步,在带来整体繁荣的同时,也开始无情地撕裂着旧有的社会结构,制造出新的伤痕。
林薇轻轻叹了口气,这正是她一直以来隐隐担忧的。生产力的飞跃,必然伴随着生产关系的阵痛,这是另一个时空早已验证过的规律。
“还有一事,”兵部侍郎紧接着出列,面色严峻,“安西都护府八百里加急。吐蕃新任大论(宰相)遣使,表面上是为恭贺陛下登基,实则……对我朝在河西推广的新式犁铧、以及匠作学堂流出的一些水力锻铁技术,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多次旁敲侧击,意图获取。臣恐其……醉翁之意不在酒。”
经济的变革,开始与边疆的安全隐隐挂钩。先进的农业工具能开垦更多荒地,养活更多军队;而水力锻铁则意味着更精良、更大量的武器装备。
李瑾的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着,目光锐利:“看来,有些人已经嗅到味道了。朕与皇后推动的‘格物致用’,在他们眼里,成了可以抢夺的肥肉。”
他看向林薇:“皇后,此事你如何看?”
林薇沉吟片刻,抬起头,眼中已是一片清明与决断:“陛下,技术如水,既可载舟,亦可覆舟。堵,是堵不住的。我们能做的,是引导,是建立新的规则,让我们始终站在浪潮之巅。”
她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手指划过河西走廊,指向西域:“吐蕃所求,无非是强兵富民。我们何不化被动为主动?他们想要技术,可以,但不能白给。我们可以提出,以技术换和平,换市场。”
“技术换和平?”李瑾若有所思。
“不错。”林薇思路清晰,“我们可以组建一支由匠作学堂精英和军中匠师组成的‘技援使团’,前往吐蕃‘友好交流’,帮助他们改进农业技术,但核心的水力锻铁、武器制造等机密,必须严格掌控。同时,要求吐蕃开放边境榷场,降低我朝商队关税,允许我‘大唐商盟’进入其境内贸易。我们要用更优质、更丰富的商品,去交换他们的牛羊、药材,用经济纽带捆绑政治关系。”
她顿了顿,语气加重:“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借此机会,建立一套《技术出口管制律令》,将关乎国计民生与国防安全的核心技术,列为禁脔,严禁私下流出。同时,在国内,对于因技术革新而失业的百姓,基金会要启动‘转业扶助计划’,资助他们学习新的技能,或迁移至地广人稀之处垦荒,由朝廷提供种子、农具,绝不能让他们成为盛世下的流火。”
李瑾眼中闪过激赏之色。林薇总是能透过问题的表象,直指核心,并提出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这已不仅是经济手段,更是深谋远虑的国家战略。
“准!”李瑾拍板,“此事由皇后全权统筹,户部、兵部、工部及鸿胪寺协同办理。技援使团人选,需严格审查,宁缺毋滥。《技术管制律令》的草案,尽快呈报于朕!”
**\\* \\* \\***
就在帝国高层为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谋划时,长安城内,一场因技术而起的风波,正悄然酝酿。
西市最大的丝绸商号“云锦阁”外,人潮涌动,却不是来采购的顾客,而是一群面色悲愤、手持残破织梭的男女织工。他们大多是祖辈相传的手艺,靠着灵巧的双手养活一家老小。然而,“云锦阁”东家引进了南方来的新式织机,效率是他们手工的数十倍,织出的丝绸更加均匀细密,成本却大幅降低。他们的手工丝绸再也无人问津,赖以生存的技艺瞬间变得一文不值。
“奸商!还我生计!”
“砸了那些鬼机器!”
人群激愤,与商号护卫推搡起来,眼看就要演变成一场暴乱。
消息很快传到了皇宫。林薇闻讯,沉默良久。她知道,这是变革必须承受的代价,但她不能坐视不管。
她没有调动金吾卫镇压,而是换上了一身简便的常服,仅带着少数护卫,亲自来到了“云锦阁”外。
看到皇后凤驾亲临,骚动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织工们面面相觑,既惶恐又带着一丝最后的期望。
林薇没有站在高处训话,而是走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织工面前,拿起他手中那磨得光滑的织梭,轻声问道:“老丈,这织梭,用了多少年了?”
老织工没想到皇后会如此平易近人,愣了一下,哽咽道:“回……回娘娘,三代了……小老儿的手艺,是爷爷传下来的……”
“三代人的心血,不容易。”林薇叹息一声,目光扫过众人,“我知道,新织机让你们没了活路,心中愤懑。但你们可知,这新织机,能让更多大唐百姓穿上以前穿不起的丝绸,能让朝廷收取更多商税,去修筑抵御外敌的城墙,去赈济受灾的州县?”
她话锋一转:“时代在变,手艺也会变。旧的手艺或许会没落,但新的机会也在出现。朝廷已经下令,‘大唐盛世基金会’将在此设立‘织工传习所’,愿意学习操作新织机的,可以免费入学,学成后优先录用至各大工坊,工钱从优!若有不愿再从事织造,想另谋出路的,基金会将资助银钱,助你们返乡垦荒,或学习其他匠作手艺!”
她的话语清晰而有力,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真诚。“朝廷不会忘记任何一个为大唐出过力的子民!但大唐,也不能因为眷顾旧情,就停下向前走的脚步!是抱着旧的织梭饿死,还是拿起新的工具,为自己和家人挣一个更好的前程,选择,在你们自己手中!”
人群陷入了沉默。愤怒渐渐被现实的考量所取代。最终,那位老织工颤巍巍地跪下:“娘娘……小老儿……愿意去学那新机器!”
有人带头,越来越多的人动摇了。一场潜在的暴乱,被林薇以怀柔与给出路的策略,悄然化解。
**\\* \\* \\***
夜色中,林薇回到宫中,略带疲惫。李瑾在殿门口等她,自然地接过她解下的披风。
“今日之事,辛苦你了。”李瑾语气温和。
“这只是开始,陛下。”林薇靠在他肩头,望着窗外繁星,“技术带来的变化,会越来越快,越来越深刻。我们要建立的,不只是一个强大的帝国,更要是一个能包容变化、消化阵痛、让大多数人都能分享成果的……健康的帝国。”
李瑾揽住她,目光坚定:“任重道远。但只要有你在身边,朕便有信心,与这时代洪流,一较高下。”
帝国的航船,在永徽帝与睿智皇后的共同执舵下,正调整着风帆,驶向那充满未知与挑战,却也无限广阔的深蓝海域。新丝路的机遇与旧技术下的伤痕,都将是这条航路上,必须面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