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赐菜风波与流民阴影
陈忠和听到赵祯要给司马光赐菜,惊得差点跳起来,以为自己年老耳背听错了。官家这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吗?司马光正拿着“君子远庖厨”的尺子盯着这边呢,这盘“爆炒腰花”送过去,跟往火药桶里扔火把有什么区别?
“官……官家,”陈忠和声音发颤,“这……司马御史他……他方才还在非议庖厨之事,此刻赐菜,恐……恐适得其反啊!”
赵祯看着陈忠和吓得发白的脸,反而笑了笑,只是那笑容里没什么温度:“大伴,你觉得朕是去示好的?”
陈忠和一愣。
“司马光为人,朕略有了解。他固执,认死理,但他不蠢,更非奸佞。他反对的是‘君主耽于享乐、不务正业’。朕如今将这道菜,定义为‘研究古籍所得’,是‘格物’的成果,是‘学问’,而非单纯的‘口腹之欲’。朕以‘体恤臣劳’为名赐下,他若直接拒斥,便是不识抬举,有违臣道;他若接受,便是默认了朕‘研究古籍膳食’的正当性。”赵祯缓缓解释道,眼中闪烁着算计的光芒,“朕就是要看看,这位以‘礼法’为标杆的御史,面对这道合乎‘礼’(君赐臣)却悖于其‘理’(庖厨贱役)的菜,会如何自处。这比朕跟他空对空地辩论‘格物’有用得多。”
这是一次阳谋,一次对司马光个人原则和官场智慧的双重考验。
陈忠和似懂非懂,但见皇帝心意已决,只得硬着头皮去传令。
当那盘依旧散发着浓烈锅气的“急火快油炙腰片”被内侍端着,招摇过市地送入司马光府邸时,所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司马光接到这份“殊荣”时,那张严肃古板的脸,瞬间变得精彩纷呈,青红交加。他看着那盘油光锃亮、气味冲天的猪腰子,仿佛看的不是菜肴,而是皇帝对他赤裸裸的挑衅和嘲弄。
据眼线回报,司马光在书房里对着那盘菜足足呆坐了一个时辰,最终,还是没有勇气将其原封不动地退回去(那等于直接打皇帝的脸),也没有吃(那等于违背自己的信念),而是……将其供在了书房一角,对外声称“君赐珍贵,不敢轻渎,谨供奉以念圣恩”。
这个消息传回福宁殿,赵祯忍不住哈哈大笑。这司马光,果然是个妙人!这番操作,既全了君臣之礼,又守住了个人原则,虽然显得有点迂腐和滑稽,但也算是在规则内找到了一个无奈的平衡点。经此一事,至少在明面上,司马光很难再就“研究古籍膳食”这件事本身对赵祯进行直接、激烈的抨击了。
赐菜风波看似以一种滑稽的方式平息,但赵祯知道,这只是表面。司马光心里这疙瘩算是结下了,将来在别的议题上,他肯定会更加盯紧自己。
而更让赵祯无法轻松的是,双喜后续带来的关于京西流民的消息,开始变得越来越具体,也越来越令人不安。
“官家,奴婢今日又听说,京西那边过来的流民,不止一拨了,大多聚集在汴京城外西南角的几个破庙和废弃营地里。人数……怕是已有数百,而且还在增加。”
“奴婢还听一个从京西来的小商贩说,他们那儿好些地方井都干了,秋粮眼看就没指望,官府虽然设了粥棚,但也是杯水车薪……”
“今天早上,开封府的人好像去驱赶过流民,怕他们生事,但效果好像不大……”
流民!数百,甚至可能上千的流民,就聚集在帝国都城之外!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饥寒交迫的流民,就像一堆干燥的柴火,只需要一点点火星,就可能酿成巨大的动荡。
赵祯坐不住了。他在殿内来回踱步。按照正常流程,地方官应该上报,朝廷议定赈济方案,然后执行。但以他对目前官僚体系的了解,等这套流程走完,下面的情况不知会恶化到什么程度。而且,那些修饰过的奏章,能真实反映危机的紧迫性吗?
他必须做点什么,至少,他要知道真实的情况!
但他不能擅自出宫,更不能直接插手地方事务,那会犯了太后和整个文官集团的大忌。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了那个被他当做“安全屋”的编修书局。有没有可能,利用这个平台,以一种“学术研究”或者“体察民情”的名义,间接地了解和干预呢?
他苦苦思索着破局之法。直接提议去调查流民?目标太大,立刻就会被摁死。那么,换个更迂回的方式呢?
他忽然停下脚步,目光落在了之前他让周、吴两位翰林整理的、关于历代官员考核的资料上。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石火般闪过脑海——如果,他将“应对流民安置”作为一个特殊的“案例”,加入到对官员考核标准的“研究”中去呢?比如,研究历史上那些妥善处理流民问题的“能吏”是如何做的?他们调动了哪些资源?采取了哪些措施?这其中,是否涉及到……需要准确掌握流民数量、构成、以及所需物资的数据?
这个想法让他心跳加速。如果操作得当,他或许能借着“研究古法”的由头,名正言顺地接触到关于当前流民情况的第一手数据,甚至……可以对赈济流程提出一些“基于历史经验”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