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晏清指尖微颤,银针刺破指腹,一滴血坠入素瓷碗中。
那澄澈如雪水的“空汤”泛起一圈涟漪,猩红如梅蕊初绽,旋即沉没无形。
她闭目,凝神。
百名哑厨残存的记忆,顺着血丝逆流而上,涌入她的识海——
那是寒冬腊月里一碗稀得照见人影的粥,一个瘦骨嶙峋的孩子捧着粗陶碗,手指冻得发紫,却仍用舌尖小心舔舐碗沿残留的米浆;
是边关风沙中,一名战卒啃着硬如石块的干饼,牙龈渗血,喉头滚动时发出干涩的呜咽;
是产房内,母亲虚弱地抱着婴儿,乳汁未下,只能以温水蘸湿布条喂入口中,眼神温柔如春阳化雪……
还有更多——老人临终前想再尝一口家乡腌菜的执念,少女出嫁前偷偷藏起半块桂花糕的心事,农夫在田埂上分食一撮粗盐的兄弟情义……
这些味道,本不该被遗忘。
它们不是御膳录上的珍馐美馔,却是千万人活过的证明。
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被她死死压住。
她不能哭。
一滴泪落下,便是意志崩塌的开始。
“内外逆转·二阶”,是以自身味觉为祭坛,将他人之忆化为己之“尝”。
每一次启用,都像从灵魂深处剜去一块血肉。
而此刻,她不仅要承受百人之忆的冲击,更要将这无法言说的“无味之味”封存于喉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那些再也说不出话的人,借她的口,说出真话。
她缓缓睁眼,眸光已如寒潭深水。
七十三次。
这是她还能动用“内外逆转”的极限。
每多一次,她的舌根便麻木一分,终有一日,连苦也尝不出。
可只要还能尝一次苦,她就能替千万人说出他们不敢听、不愿信的真相。
她轻声自语,像是问天,又像是问命:“七十三次……够不够烧穿一座行宫?”
话音未落,远处宫墙阴影中,一道黑影破雾而出。
萧决自地牢归来,玄镜令重握掌心,冰冷铁纹嵌入肌肤,一如他眼中复苏的杀意。
他身披墨色斗篷,身后十二名暗卫如幽魂列阵,悄然封锁静膳所四围高台与甬道。
但他没有下令强攻。
他立于宫墙之下,仰望味枢台方向。
那里金镬余焰虽熄,却仍有灼热的气息在夜风中荡漾。
他手中端着一只小盏,盛着苏晏清留在镬边的残汤——不过半勺,早已凉透。
可就在他端起的那一瞬,竟“尝”到了。
不是味觉,而是感知。
那是不甘、是悲恸、是焚尽一切也要点燃光明的决绝。
他本该失去所有味感,唯有她的食物能唤醒一丝知觉。
而今,哪怕是一碗冷汤,也能让他看见她站在烈火中的背影。
他终于懂了。
若他率玄镜司以武力清剿静膳所,太后必以“以下犯上”罪名反制,朝臣可借此攻讦,天下舆论亦可扭曲真相。
但若让真相自己“说话”——让那些被焚毁的声音、被抹杀的味道重新浮现于世……那便不再是谋逆,而是天谴。
所以他下令:“不杀一人,只取‘火引’。”
所谓“火引”,即是曾被投入焚舌炉的残物碎片——骨灰、焦齿、炭化的舌片记录。
只要寻得一线痕迹,便可用玄镜秘术还原其主人生前最后所“尝”之味,进而追溯“焚舌录”所在。
与此同时,苏晏清已在味枢台偏殿安置十二名获救哑厨。
他们目光涣散,双手颤抖,多年禁锢与酷刑早已摧折心智。
她命赎灶卫为每人奉上一碗“归真汤”——清水煮山泉,无盐无料,唯以心意煨炖三刻。
当第一人迟疑着啜饮一口,苏晏清轻轻覆手于其手背,启“承愿”之力。
刹那间,画面闪现:老火判立于焚舌炉前,手持玉简,面无表情地记录每一具躯体焚烧时口中逸出的最后一丝气息。
“此子临终忆母炊饼香,记之。”“此人恨极,最后一念是铁锈与血腥,归类‘逆味’。”……
每一笔,皆成“焚舌录”。
她指尖微冷,唇角却扬起一抹冷笑:“他们怕味知心,说味道会蛊惑人心,动摇纲常。可他们忘了——心死之人,连恐惧都有味道。而这份恐惧,正是他们的破绽。”
她缓缓起身,眸光如刃。
既然味监令信奉“以盲护明”,那她就偏要用“味”撕开这虚假的清明。
既然他们焚烧百口,不留一丝回响,那她便让这沉默本身,成为最响亮的控诉。
她转身走向案前,提笔蘸墨,在一张素纸上写下数语,而后唤来亲信侍从,低声吩咐几句。
那人领命而去。
不多时,宫城南门瓮城之外,一口铜锅被悄然置于青石之上。
锅下无火,锅中无物。
唯有纸上一字一句,随风轻颤:
“此锅煮百人之忆,敢尝者,得见君心。”
消息如细雨渗入宫阙暗巷,无声无息,却已在某些人的心底,掀起了滔天巨浪。
夜风穿巷,吹动宫城南门瓮城处那口孤零零的铜锅。
锅身冷铁映着残月,无声无息,却似有千钧之重压在整座京城的心头。
百姓自四面围聚而来,起初只是三五成群的窃语,继而人潮渐密,目光齐齐落在锅中那一纸素笺上。
孩童踮脚念出声:“此锅煮百人之忆,敢尝者,得见君心。”声音清脆如裂冰,传入耳中却令人脊背发寒。
谁的记忆?谁的心?
官员们远远驻足,袍角微颤。
有人冷笑拂袖而去,也有人凝视良久,终是低头疾走,仿佛怕被这空锅照出心底阴私。
静膳所方向,灯火骤暗,一道覆着铜喙的身影悄然掠出宫墙——味监令亲自来了。
他立于锅前,斗篷猎猎,铜面遮脸,唯有一双眼睛幽深如井。
他盯着那张纸,久久不语,继而冷笑:“妄图以虚妄惑众?不过一口废锅,几行歪字,也想掀翻天规?”说罢抬手,便要将锅掀翻。
指尖刚触锅沿,一道纤影自阴影中缓步而出。
苏晏清一身素白常服,未戴冠簪,发丝微乱,脸色苍白如纸,唇色几近透明。
她走得极慢,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可步伐坚定,不容退让。
她没有说话,只是俯身,伸出舌尖,轻轻一点锅底。
刹那间——
一股腥甜夹杂着焦苦的气息直冲脑门,味监令猛然踉跄后退,双目暴睁,瞳孔剧烈收缩!
那不是味道,而是百道临终之“忆”的洪流:饥饿的呜咽、干渴的喘息、母亲低语哄孩子的呢喃、战俘咬舌自尽时铁锈混着血沫的咸涩……无数声音在他颅内炸开,每一声都带着温度与痛楚,逼着他去“尝”那些他曾亲手焚毁的人生。
“住口!”他嘶吼,双手死死捂住耳朵,“你们的声音……不该存在!”
“不该存在的是你们。”苏晏清缓缓直起身,声音清冷如霜雪覆地,“你们烧了他们的嘴,割了他们的舌,可烧不掉他们活过的心。这口锅里没有毒,也没有幻术——只有你们不敢听、不愿信、更不敢担的真话。”
她抬手一扬,指尖凝聚一丝真气,引动空气中残存的水汽。
霎时间,锅中雾气升腾,竟凝成一幕幻影——一个瘦小的身影蜷缩在焚舌炉前,眼中无恨,唯有哀求,嘴唇微微开合:
“我想再尝一口家里的腌菜……娘做的,带点酸,还有花椒香……”
画面消散,余音绕梁。
与此同时,深宫之内,太后正在镜前梳妆,忽觉喉头一哽,猛地弯腰呕出一口黑炭般的块状物。
铜镜映出她的舌根,赫然裂开蛛网般纹路,鲜血缓缓渗出。
她惊恐地看着镜中倒影,手指颤抖地抚上舌头——那里,早已麻木多年。
而瓮城之下,味监令踉跄后退,耳边却响起低语,由远及近,层层叠叠,如潮水漫岸:
“他们尝过的,我们都记得……”
“我爹临死前只想喝一碗米汤……”
“我妹妹被拖进静膳所那天,手里还攥着半块糖糕……”
百姓低声呢喃,汇聚成一片沉默的怒涛。
没有人高呼,没有人动武,可这低语本身,已是最锋利的控诉。
苏晏清静静站在锅旁,气息微弱,嘴角渗出血丝。
她知道,这一击已刺破谎言之壳,但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她转身,从袖中取出一卷用油布包裹的竹简,交到早已等候在人群边缘的陈膳判手中。
“你曾信律法公正,如今可还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