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奉旨重新评议《金陵十二钗》的消息,如同一阵清风,暂时驱散了笼罩在书上空的污名阴云。李文渊、张岱等文坛耆宿的公允评价,逐渐在士林中占据上风,使得赵宏道等人的恶意中伤显得愈发狭隘偏激。然而,萧景珩深知,赵党余孽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如同蛰伏的毒蛇,随时可能发动更致命的攻击。这份平静,或许只是暴风雨前的假象。
果然,一个绝佳的发难时机很快到来——太后娘娘的六十圣寿将至。宫中上下紧锣密鼓地筹备万寿庆典,这不仅是一场盛大的皇家宴会,更是各方势力展示实力、角逐恩宠的舞台。按惯例,宗室、勋贵、重臣皆需进献寿礼,以表孝心。寿礼的轻重、巧拙,往往暗含深意,备受瞩目。
这一日,元景帝于御前召见几位近臣,商议万寿节具体仪程。礼毕,内务府大臣呈上初步拟定的寿礼清单请旨。元景帝浏览之际,侍立一旁的司礼监太监冯保似是无意地轻声提点道:“陛下,今年乃太后花甲重周,普天同庆。奴才听闻,京中近日流传一奇书,名曰《金陵十二钗》,文采斐然,连皇后娘娘都赞不绝口。若能将此书精装呈献,以文采贺寿,既显风雅,又合太后素喜诗书之雅好,岂非一段佳话?”
此言一出,御书房内顿时一静。几位大臣神色各异。萧景珩心中警铃大作!此议看似抬举,实则包藏祸心!太后年高德劭,最重礼法规矩,思想亦偏保守。若将这本已被打上“闺阁艳情”、“非议礼法”标签的“争议之书”作为寿礼呈上,万一有只言片语不合圣意,或被人借机曲解,轻则斥为“不敬”,重则可能引发太后对献书者,乃至其背后的萧景珩夫妇的恶感,后果不堪设想!这分明是赵党借刀杀人之计!
元景帝闻言,目光微凝,并未立即表态,而是看向萧景珩:“景珩,此书既由你处而来,你意下如何?”
瞬间,所有目光聚焦于萧景珩。他若赞同,无异于自投罗网;若反对,又显得对太后不敬,或是对自家所荐之书缺乏信心。
萧景珩心念电转,躬身朗声道:“陛下明鉴!冯公公美意,臣心领之。然,《金陵十二钗》乃臣偶然所得残卷,内容驳杂,虽偶有佳句,然整体而言,多写闺阁琐事、儿女情长,间有悲戚之音,格调恐非十分庄重祥和。太后娘娘圣寿,乃普天同庆之喜,当以彰显盛世气象、祈福康宁之祥瑞珍品为贺。以此残卷为礼,臣恐有失郑重,亦恐书中些许伤春悲秋之语,扰了太后娘娘圣心欢愉。臣以为,贺寿之礼,当以敬、以祥、以和为要,此书……恐非其选。”
他这番话,避实就虚,不直接评价书的好坏,而是从“贺寿”这一特定场合的需求出发,强调寿礼需“庄重祥和”,巧妙地将《金陵十二钗》定义为“不合时宜”之物,既婉拒了提议,又全了太后的面子,更显得自己思虑周全,以孝为先。
元景帝听罢,微微颔首:“景珩所虑甚是。母后寿辰,确应以吉庆为重。此书既非贺寿佳品,便不必呈献了。” 一句话,将此事轻轻揭过。
冯保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只得讪讪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