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对《闺秀诗钞辑佚》的认可,如同给这股暗流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推力。消息虽未明发,但宫中并无秘密,很快,上层勋贵圈中都已知晓,连皇后娘娘都赞赏靖安侯夫人处的“那本奇书”文采斐然。
这一下,《金陵十二钗》的身价更是水涨船高。以往还只是闺阁少女、年轻夫人间的秘密谈资,如今连许多注重家风文教、自身也颇有学识的公侯夫人、诰命夫人们都产生了浓厚兴趣。她们不便像年轻人那样直接求借,但通过各种拐弯抹角的关系,向梁婉清表达希望能“借观雅鉴”的意愿者,络绎不绝。
梁婉清应对得愈发从容。她谨守萧景珩定下的原则:不扩大传抄范围,不泄露未完成部分,不涉及敏感内容。对于真正德高望重、且是出于真心欣赏文墨的请求,她会选择性地在府中安排小范围的诗文赏鉴茶会,每次只展示部分精选章节或诗词,并亲自讲解其中精妙,与来宾交流心得。这种模式,既满足了众人的好奇心,又保持了作品的神秘感和高雅格调,更将靖安侯府打造成了京城顶尖才女贵妇文化交流的一个新兴高雅场所。
与此同时,萧景珩在朝堂之外的形象,也因这部书而增添了新的光彩。同僚中不乏风雅之士,如周秉正等人,偶有听闻,也会在私下场合半开玩笑地问起:“景珩,听闻尊夫人处藏有奇文,连宫中都有赞誉,不知我等可否有幸一睹为快?”
萧景珩总是谦逊一笑,答道:“不过是些闺阁游戏笔墨,文辞偶有可取之处,内子喜爱,便抄录把玩。登不得大雅之堂,岂敢污了诸公法眼。若诸位不弃,改日可让内子抄录几首尚可入目的诗词,供诸位茶余一笑。” 他态度低调,将功劳归于妻子,又将作品定位在“闺阁游戏”、“茶余一笑”的层次,既全了同僚之谊,又避免了“不务正业”或“炫耀”之嫌。
然而,越是如此,越显得他夫妇二人品味不俗,不慕虚华。不少官员因此对萧景珩好感更增,觉得他不仅是能臣干吏,更是情趣高雅、家风清正的雅士。
这股由深闺蔓延至朝堂的“《金陵十二钗》热”,甚至引起了一些书院山长、致仕老翰林的注意。他们起初对所谓的“闺阁奇书”不以为然,认为是妇人间的夸张之辞。但当有人设法弄到流传出的几首诗词后,这些饱学之士也震惊了。诗词本身的艺术水准极高,且其托借女子之口抒发的感慨,涉及人生、命运、品格等永恒主题,意境深远,绝非寻常才子佳人小说可比。虽对其中一些“离经叛道”的思想有所保留,但对其文学价值却不得不承认。
于是,在更高层次的文人雅集上,也开始出现关于“《金陵十二钗》诗词艺术”的探讨,虽未公开推崇,但其文学价值已得到认可。
萧景珩与梁婉清都未曾料到,当初他为了慰藉爱妻而默写的这部书,竟会引发如此深远而奇妙的连锁反应。它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涟漪不断扩大,不仅丰富了梁婉清的精神世界,提升了她在贵族女性中的地位,无形中也润饰了萧景珩的公众形象,甚至悄然影响着京城文化圈的风向。这一切,都发生在波澜不惊的表面之下,如同暗香浮动,无声无息,却沁人心脾。而这部尚未完稿的奇书,其真正的命运与影响力,还远未完全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