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堂的大门被人猛地推开,一阵冷风卷着枯叶吹了进来。李慕白正要开口的话被打断,回头一看,是王铁柱带着一股子急火火的劲儿闯了进来,手里还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
“出事了!”他嗓门大得像敲锣,“镇上供销社刚传话下来,说咱们的紫晶果订单又翻了一倍!现在连县城的饭馆都开始点名要货了!”
李慕白还没说话,苏婉清先叹了口气:“地里那点苗,再快也赶不上啊。”
老支书拄着拐杖慢悠悠走进来,听见这话,摇头道:“山就这么大,田就这么多,种得出果子,可也扩不了地。难呐。”
李慕白低头看着自己沾了泥的布鞋尖,忽然笑了:“谁说非得往地上种?咱们的地不够,能不能往上长?”
满屋子人一愣。
“你这话说得怪。”王铁柱挠头,“菜还能往天上飞?”
“不是飞。”李慕白抬眼,目光亮得像擦过的玻璃,“是往上摞。一层不够,咱就两层、三层,十层也行。咱们不跟山争地,咱们跟天借空间。”
老支书眯起眼:“你小子,又在打什么主意?”
第二天一早,四个人站在村东头那片废弃农机厂前。铁皮屋顶破了几个洞,墙角堆着生锈的齿轮和半截履带,野草从水泥缝里钻出来,长得比人还高。
“就是这儿?”苏婉清踢开脚边一个空罐头,“老鼠搬家都嫌破。”
“破才好。”李慕白拍了拍墙,“没人来捣乱,还不用花钱租地。关键是——”他指了指厂房骨架,“这梁柱结实,撑得起多层架子。”
王铁柱蹲下摸了摸地面:“要是真往上垒,得多少材料?木头扛不住吧?”
“不用木头。”李慕白从兜里掏出一块红褐色的黏土块,“用这个。”
“土?”苏婉清差点笑出声,“你打算拿泥巴盖楼?”
“这不是普通土。”他把黏土往地上一磕,裂开一道整齐的缝,“烧过一遍,再压成管状,承重比砖头还稳。而且它隔热好,夏天不闷,冬天不冻,正好给植物当‘空调墙’。”
老支书蹲下身,用指甲刮了刮断面:“你这脑瓜子……真是越折腾越离谱。”
“离谱的事干成了,就叫创新。”李慕白咧嘴一笑,“要不咱试试?先搭个三层小样,种点生菜看看。”
三天后,厂房里叮当声不断。王铁柱带着几个年轻后生扛钢管、拧螺丝,忙得满脸是汗。李慕白蹲在角落画图,时不时站起来比划两下。
“灯呢?”苏婉清抱着一捆电线走过来,“你说的那个啥……LEd板,真的能代替太阳?”
“当然。”李慕白接过线头,“太阳光里最管用的是红蓝光,咱们这灯就专发这两种。还能转圈,模拟日出到日落,让菜叶子天天晒‘假太阳’。”
“假太阳?”王铁柱抬头瞅着头顶刚装好的灯板,“那它知道哪边是东哪边是西不?”
“它不知道。”李慕白拧紧最后一颗螺母,“但它听我的。”
第一块种植模块终于搭好了。七层钢架竖立在厂房中央,每层铺着带孔的托盘,黏土管道从底部直通顶端,像一根根暗红色的脊柱。LEd灯板悬在上方,缓缓转动,洒下淡紫色的光。
“看起来……像个大蚊香盒。”苏婉清小声说。
“等它冒绿芽,你就觉得它像聚宝盆了。”李慕白撒下第一批生菜种子,浇上营养液,合上控制箱。
接下来几天,厂房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有人偷偷溜进来瞧稀奇,扒着门缝看那“黑屋子里种菜”。
“黑灯瞎火的,菜不得憋死?”
“听说一晚上电费就得五毛钱!”
“李慕白怕是要把家底赔光喽。”
第七天夜里,李慕白正在检查数据,突然听见外头一阵骚动。王铁柱冲进来,脸色发白:“不好了!三号层的苗全蔫了!叶子发黄,根也不长!”
李慕白抓起手电就往里跑。果然,中间几层的幼苗东倒西歪,叶片边缘焦枯。
“温度正常,光照也没问题。”他摸了摸托盘,“等等……这营养液味不对。”
他凑近闻了闻,眉头一皱:“氮肥多了,烧根了。”
“那咋办?”王铁柱急得直搓手,“要不要全拔了?”
“拔什么拔。”李慕白转身翻出配比表,“调浓度,加微量元素,再把滴灌改成间歇式,让根喘口气。”
他一边改参数,一边低声嘀咕:“看来机器听话,植物可不惯着人偷懒。”
两天后,新一批对照组幼苗挺直了腰杆,嫩绿的小叶在灯光下舒展着,像一群刚睡醒的孩子。
第十八天清晨,第一茬生菜成熟了。整层架子绿油油一片,叶片肥厚,茎秆脆嫩。
李慕白亲手摘了一篮,递给苏婉清:“去炒一盘。”
“就蒜末清炒?”她问。
“对,越简单越好,吃的就是本味。”
食堂灶火旺,铁锅烧热,油花跳起来。蒜末一进锅,香味立刻炸开。生菜倒进去,“滋啦”一声,翻两个身就出锅了。
老支书坐在桌边,夹了一筷子放进嘴里,嚼了两下,眼睛慢慢睁大。
“这……这比清明前的地头菜还鲜嫩!”
“水分足,纤维少。”县里来的农技员拿着本子记,“单位面积产量估算至少六倍于露天种植,耗水量不到三分之一。”
“那电费呢?”有人问。
“一茬菜十八天,总耗电不到十五度。”李慕白报出数,“算下来,每斤成本比大棚低两分钱。”
屋里一下子安静了。
紧接着,掌声“哗”地响起来。
王铁柱一拍大腿:“哎哟!咱这不光种菜,还种钱呢!”
苏婉清站在种植架旁,仰头看着层层叠叠的绿意,轻声说:“这就像把整个春天装进了盒子里。”
李慕白笑了笑,没接话。他盯着运行中的灯带,脑子里已经开始算第二期扩建要用多少黏土管,第三层要不要加自动采收轨道。
“下一步呢?”老支书拄着拐杖走到他身边。
“先把这栋厂房全填满。”李慕白指着对面空地,“然后,拆了西墙,接个二期。再往后——”他顿了顿,“我想试试种草莓。”
“草莓?”苏婉清扭头,“那玩意娇气得很,阴天下雨都不长。”
“所以更得关起来养。”他眼睛亮了,“恒温恒湿,补光调气,让它以为一年四季都是五月。”
王铁柱听得两眼放光:“那到时候是不是连西瓜都能往上摞?”
“西瓜太沉。”李慕白摇头,“但黄瓜可以。吊蔓栽培,一层能挂三十根。”
“茄子呢?辣椒呢?”
“都能上架。”他拍拍王铁柱肩膀,“以后咱们不说‘一亩三分地’,说‘一立方三寸产’。”
老支书听着听着,忽然笑了:“你这娃,真能把荒年变成丰岁。”
中午过后,第二批种子播下。李慕白蹲在控制台前调试程序,苏婉清在旁边记录生长参数。
“光照周期设为十六小时?”她念着屏幕上的选项。
“对,再加两小时弱光,模拟晨昏。”他敲下确认键,“植物也得有起床气,不能一下就强光伺候。”
话音未落,灯带突然闪烁两下,第三层的喷雾头“噗”地喷出一股水雾,不偏不倚全洒在王铁柱脸上。
“哎哟!”他抹了把脸,“这系统还认生啊!”
“是感应器误触。”李慕白赶紧调回,“刚才是不是你胳膊抬太高了?”
“我那是伸懒腰!”王铁柱嘟囔,“这破机器比我还会挑毛病。”
苏婉清憋着笑,在本子上写下:“系统稳定性待优化,建议增加人体避让功能。”
下午四点,县农业局派来的考察组到了。一行人穿着制服,拎着公文包,围着垂直农场转了三圈,拍照的拍照,测量的测量。
带队的老技术员摸着黏土管道,连连点头:“结构新颖,节能实用,要是能在全县推广……”
他话没说完,李慕白已经拿出一沓图纸递过去:“这是标准模块设计图,施工周期七天,材料本地可取,培训三天就能上手。”
“你连推广方案都准备好了?”
“订单摆在这儿,等不起。”他指了指墙上贴的供货清单,“明天还得加两层。”
夜幕降临时,厂房依旧灯火通明。王铁柱带着人加固第二层支架,锤子敲打得铛铛响。苏婉清在厨房热好了姜汤,端进来一人分一碗。
李慕白站在最底层,仰头望着七层绿意盎然的菜架,手指在平板上滑动,调出最新生长曲线。
他的嘴角微微翘起。
这时,顶层数码屏突然跳出一行提示:
【b区湿度异常,检测到局部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