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新挑战】环保督察的猫腻,数据造假背后的污染!
苏正正式上任的第一天,是从一杯微烫的茶开始的。
他坐在了那间原本属于李主任的办公室里。办公室比他之前的宽敞了不止一倍,红木办公桌光可鉴人,能映出人影。桌上的文件已经换成了崭新的,左手边是昨日的县委工作简报,右手边是一摞待批阅的请示。
一切都井井有条,仿佛这间办公室天生就该是他的。
县委办新提拔起来的副主任,一个名叫钱浩的年轻人,正小心翼翼地为他续水。钱浩的动作很轻,连放下暖水瓶都几乎没有声音,他看苏正的眼神,混杂着一种近乎于崇拜的好奇与发自内心的敬畏。
整个县委大院,都在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打量着这位新任的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
二十五岁的常委,这个头衔像一块巨石投进清源县这片不大不小的池塘,激起的涟漪至今未平。人们在私下里议论他,揣测他,甚至神化他。关于他如何让征地办的王主任一夜“赤贫”,又如何让扶贫办的赵主任的别墅变成“土坯房”的传闻,已经演变成了数十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比上一个更离奇。
苏正对这些心知肚明,但他脸上没有表露分毫。他只是平静地处理着手头的文件,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苏主任,”钱浩轻声开口,称呼上还带着一丝没改过来的习惯,“这是各单位报上来的,关于迎接省环保督察组的准备工作汇报。”
他将一叠厚厚的文件,整齐地放在了苏正的桌角。
苏正抬起头,目光落在那叠文件上。最上面的一份,是县政府办公室汇总的封面,用醒目的黑体字写着——《关于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暨迎接省环保督察工作准备情况的综合报告》。
“环保督察?”苏正的指尖在报告封面上轻轻敲了敲。
“是的,省里的督察组下周就要下来,这是今年的重点工作。周书记特别指示,一定要‘高度重视,万无一失’。”钱浩解释道。
苏正“嗯”了一声,没有再多问,只是拿起那份综合报告,翻开了第一页。
报告的措辞华丽,辞藻堆砌,充满了各种高大上的术语。开篇便是清源县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
苏正的目光快速扫过那些文字,直接跳到了数据部分。
他看到了县环保局的报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了一个足以媲美海滨城市的水平。
他看到了县水利局的报告:县内主要河流“清源河”的水质,已经从去年的三类水质,一跃提升到二类标准,部分监测点甚至达到了可直接饮用的一类标准。
他又看到了县林业局的报告:全县森林覆盖率,在短短一年内,凭空拔高了五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更是“实现历史性跨越”。
每一份报告,都像是一张满分的答卷。数据一个比一个亮眼,成绩一个比一个突出。如果只看这些文件,清源县简直就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天堂,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环保模范县。
苏正的嘴角,勾起一个难以察觉的弧度。
他放下报告,端起茶杯,目光却越过氤氲的热气,望向了窗外。窗外是县城的街景,车水马龙,一片繁荣。但他的视线,似乎穿透了这片繁华,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他想起了自己还在乡镇时,每次坐车去县城东边的工业园区办事,车窗都不敢开。空气里总是飘着一股酸溜溜的、说不清是什么化学品混合在一起的怪味。
他也想起了小时候,清源河是真的清澈见底,夏天能在河里摸鱼游泳。而现在,那条河靠近城区的河段,河水常年泛着一种油腻的灰绿色,河边长大的孩子,没一个敢下水。
至于森林覆盖率……清源县这几年为了招商引资,砍掉的山林,批出去建厂的土地,还少吗?那五个百分点的“拔高”,难道是靠着办公室里种的绿萝算出来的?
这些数据,假得就像是喜剧演员在舞台上念的台词,每一个字都在用尽全力地搞笑,偏偏念的人还一本正经。
“这些报告,都核实过了吗?”苏正放下茶杯,声音很平静。
钱浩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新主任会问这个问题。在他看来,这种“材料活”,向来都是下面报什么,上面就汇总什么,大家心照不宣,图的就是一个好看。
“苏主任,这……都是各单位一把手签过字的,应该是……没问题的。”钱浩的回答有些迟疑。
苏正没再追问,他知道,问钱浩也问不出什么。他只是重新拿起那叠报告,一份一份地,看得更仔细了。
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报告的数据,虽然都非常“优秀”,但彼此之间却存在着一些微妙的矛盾。比如,环保局报告称,通过对几家重点排污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断崖式下降”。但工信局的报告里,这几家企业的产能,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二十。
产量增加了,排污量反而断崖式下降?这是引进了外星科技,还是实现了能量守恒定律的突破?
苏正不动声色地将这些疑点记在心里。他知道,这背后是一张由利益织成的大网。那些所谓的“纳税大户”,那些解决了不少“就业岗位”的污染企业,与某些部门之间,早已形成了一种牢固的共生关系。
环保督察,对他们而言,不是一次自我检查的契机,而是一场需要共同应对的“考试”。为了“及格”,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地作弊。
下班后,苏正没有让司机送,而是自己开着那辆低调的国产车,驶出了县委大院。他没有回家,而是调转车头,朝着城东的工业园区开去。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路灯一盏盏亮起。越靠近工业园区,空气中的那股怪味就越发明显。苏正关紧了车窗,打开了内循环。
他没有走宽阔的主干道,而是拐进了一些地图上都未必标注清晰的小路。这些路坑坑洼洼,路边堆着不知名的工业废料,在昏暗的光线下,像一只只蛰伏的怪兽。
他看到一条从园区里延伸出来的排污渠,渠里的水呈现出一种诡异的深褐色,水面上泛着五颜六色的油光,隔着车窗都能闻到一股恶臭。而这条水渠的尽头,正毫无遮拦地汇入清源河的一条支流。
这,就是报告里水质达到“二类标准”的清源河?
苏正把车停在了一个相对隐蔽的高坡上,熄了火,静静地看着远处的工厂。那些工厂灯火通明,巨大的烟囱正冒着滚滚浓烟。有的烟是白色的,看上去像是水蒸气,但有的,却是黄褐色的,在夜空中显得格外刺眼。
他知道,白天的时候,这些烟囱要么不冒烟,要么冒的都是处理过的“白烟”。只有到了晚上,在监管最松懈的时候,它们才会露出自己本来的面目。
苏正拿出手机,对着远处的景象,默默地拍了几张照片。照片的画质在夜色中并不算好,但那几股狰狞的黄褐色烟柱,却清晰可辨。
就在他准备驱车离开时,他的眼角余光,瞥见了一辆重型罐车。
那辆罐车没有开车灯,借着周围工厂透出的光,鬼鬼祟祟地从一家化工厂的侧门开了出来。车身没有任何标识,在夜色中像一个巨大的黑色幽灵。
苏正的心头一动,他没有发动汽车,而是静静地观察着。
罐车没有上主路,而是沿着一条更加偏僻的土路,一路颠簸着向着远离园区的河滩方向驶去。
苏正的眼睛眯了起来。他等了几分钟,确认周围没有其他车辆后,才悄然发动汽车,不远不近地跟了上去。
土路崎岖难行,苏正的车开得很慢,以防被对方发现。大概跟了十几分钟,前方的罐车在一片荒芜的河滩边停了下来。这里芦苇丛生,极为偏僻,如果不是刻意寻找,根本不会有人过来。
车上跳下来两个穿着工作服的男人,他们警惕地四下张望了一圈,确认无人后,便熟练地从车上拖下一根粗长的黑色软管,一头连接在罐车的阀门上,另一头,则直接扔进了河里。
随着阀门被拧开,一股浓烈刺鼻的化学品气味瞬间弥漫开来。即便隔着上百米,苏正也闻到了那股令人作呕的味道。
他看到,黑色的软管末端,一股深红色的液体,正咕嘟咕嘟地涌入原本还算清澈的河水中。那深红色的液体像是有生命一般,迅速在水中扩散、蔓延,将周围的河水染成了一片触目惊心的暗红色。
月光下,那片被污染的河水,像一道无法愈合的巨大伤口,在清源县的大地上,无声地流淌着鲜血。
苏正坐在车里,双手紧紧握着方向盘,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他胸口口袋里的那支钢笔,仿佛感受到了他心中压抑的怒火,开始散发出一阵灼热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