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故事在边关的每个村庄都上演着,虽然有的被大梁的军队救下。
但家没了,亲人没了,村庄也没了,只剩下了悲痛和仇恨,还有难以磨灭的阴影。
台下的观众看着舞台上的演员,个个眼里充满仇恨。
他们在下面,紧握着拳头,每个人脸上都透着愤怒。
秦宛儿将一个被抓去的大梁女子,演绎的入木本分。
因为她演的是她的母亲,一个边关普通的百姓。
四皇子景维用夸张的手法,将这出戏拍得很有层次感。
剧情冲突很大,让台下的观众对匈奴的恨意达到极点。
眼看戏快要落幕,后台的旁白道:听闻今年匈奴会再次犯边,我大梁边关的百姓又要遭殃了。
观众正在愤怒时,秦宛儿起身站在台上当众脱去了衣服。
她只穿着贴身的衣物,裸露着后背,跪在台上凄楚的道:
“各位乡亲,宛儿从小被匈奴人抓去,我亲眼见到父母被他们折磨惨死。
要不是大梁边关的军队救我回来,宛儿早就葬身大漠了。”
秦宛儿说完一步一步向观众席爬去,她低着头,聚光照在她光滑的后背上。
她的后背靠肩的地方,能清楚明显的看到被火烙印上去的“汉奴”的字样。
“啊,宛儿,你真的是从匈奴逃回来的?”
“可怜的孩子啊,快穿上衣服吧,别冻坏了。”
“宛儿,你放心,你的仇我们替你去报。”
“我也是,我这就去参军,替你报仇。”
“我也去,我一定杀了所有匈奴人。”
百姓心中的秦宛儿原是一个白月光,她人长得漂亮,戏演的好。
而且上街时完全没有架子,能和百姓亲切相处。
京城所有的百姓没有不喜欢她的,她也是京城所有男子的女神。
这样的人应该被所有人保护,也不能被受到一丝的委屈和伤害。
他百姓怎么都没有想到,这么天真可爱、灵动大方的女孩,竟被匈奴抓去过,还遭受那么多折磨。
天杀的匈奴,天杀的蛮子,这个仇我们一定要报。
有的观众脱去身上的衣服,包裹在秦宛儿身上。
观众席中,秦宛儿满脸泪水、楚楚可怜,不停的答谢观众。
这是剧场自演出以来,第一次演员和观众的互动。
观众席上,秦宛儿所到之处,就有观众起身鼓励她,安慰她。
秦宛儿回到舞台,面向观众再次跪下。
后台的旁白声传来凄楚的声音:各位观众,我们庆幸生在京城,远离边关,远离战场的硝烟。
但是在边关,还有无数的大梁百姓,他们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身为大梁子民,我们该不该反抗,该不该报仇?
“报仇,报仇……”
“杀光匈奴人,替乡亲报仇……”
“我明天就去报名参军,前往边关杀敌。”
“我也去,我要这宛儿姑娘报仇,为大梁的乡亲报仇。”
台下观众的热情这一刻被点燃,爱国的情怀也在这一刻被唤醒。
申怀安不知道让宛儿付出这代价值不值得,但为了大梁,他认为没有什么值得不值得,大义面前还有什么不能牺牲的。
当晚长公主府,秦宛儿双眼无神,她像是彻底放下来了,又像是重新点燃了仇恨。
长公主一边指责申怀安的冷血,一边安慰着秦宛儿。
而叶恨北抓着申怀安的衣领,很想给他一拳。
叶恨北和秦宛儿是亲兄妹,幼年遭匈奴掳走。
他们受尽了欺辱和折磨,最难受的他们亲眼看见父亲被冻死。
而那些丧尽天良的蛮人还没有放过他,砍掉了父亲的头颅,丢在野外。
而他们的母亲成了奴隶,被卖来卖去,受尽了欺辱,最后也被折磨至死。
要不是长公主,他们的命运也会一样。
如今回到大梁,可申怀安却将它心底的痛再次唤了出来。
秦宛儿双目无神的躺在床上,她不敢回想,此时的她只想闭着眼睛好好的睡上一觉。
深夜的梦中,秦宛儿做着噩梦,嘴里开始呼喊着爹娘。
后来她又呼喊着“哥哥”,叶恨北守在床前,紧抓着宛儿的手,安慰到:“宛儿,有哥哥在,不怕。”
好不容易安静下来,秦宛儿突然又从梦中尺醒,嘴里大喊着:
“主子,救我……”
长公主扶着惊坐起来的秦宛儿,把她搂在自己的怀里:“宛儿,别怕,我在这里。”
秦宛儿睁开眼,看到长公主、兄长叶恨北和申怀安,她虽然还有些怕,但这时已好多了。
但脸上的泪水还未干:“主子,宛儿此生最大的福份是蒙主子相救。
这么晚了,您先去歇息去吧。”
长公主:“宛儿,今天难为你了,好好休息一下吧。”
秦宛儿又看了看兄长道:“哥哥,我梦见爹和娘了。”
叶恨北:“宛儿,苦了你了,以后别上台演这样的戏了?”
秦宛儿:“哥哥,主子和我们的仇还未报,我们还得继续。
这么晚了,你们先去歇息去吧,我不会有事的。”
长公主等人又安慰了秦宛儿几句,才离开房间。
屋外,长公主道:“申怀安,这两天陛下会单独召见你。
这是你掌兵最后的机会,希望你不要让本宫失望。”
申怀安:“现在朝廷有了出兵的理由。
关键就看陛下是否同意向边关增兵了,长公主放心,臣一定尽力。”
长公主:“今天宛儿演的这个戏,是你早就计划好的吧?”
申怀安:“时机到了,自然就来了。”
长公主:“当初你刚进京时,为了让秦宛儿回京,还不惜惹怒我,那个时候你是不是就计划好了?”
申怀安:“一切为了复仇,还望长公主见谅。”
长公主:“还未进京,你就在策划这件事,你想的可真远啊!”
申怀安:“长公主,我爹曾赴过边关,当初我们灵山村一共去了五人,就他一人回来了。
后来我兄长等数十人去了边关,回来的却只有几支断箭和几件衣物。
父兄没有完成的使命,我来完成。
还有那些边关将士,他们也是为了大梁的安稳。
长公主殿下,我早已想好了,此次就算陛下不同意出兵。
我申怀安也会带领灵山的兄弟亲赴边关。”
长公主:“好,就冲你这个愿望,本宫敬佩。”
申怀安:“长公主,我能不能再进去看一下宛儿?”
长公主:“申怀安你……”
申怀安:“长公主别误,我进去说句话就走。
毕竟这么混蛋的点子是我出的,我只想答谢一下宛儿。”
长公主转头看了看一旁边的哪恨北,回道:
“你进去吧,本宫和叶恨北在这等着你。”
申怀安道了句多谢,就推开秦宛儿的房门。
秦宛儿听到推门的声音,立即从床上跃起。
她虽是秦宛儿,但也是金刚叶忆春,有着超人一般警觉。
她盯着进门的申怀安,眼神中充满疑惑,同时也有些惊喜。
申怀安上前道:“长公主和你兄长在外面,今天谢谢你了。
临走时我只想给你一个拥抱。”
秦宛儿张开双手,靠在申怀安的怀里享受了片刻的安慰。
申怀安擦干她脸上的泪水,等她躺下后,出门离去。
次日早朝,大殿上为出兵的事,双方还在不停的争吵。
皇上怒声问道:“申怀安呢,他来了没有?“
丁升:“回陛下,申怀安今天不曾上朝。”
皇上:“这些天也歇够了,朝廷都忙成什么样子了,他还在家里躲清闲,传旨,让申怀安速来见朕。”
丁升:“遵旨。”
当传旨太监刚出宫门,发现申怀安已在宫外等候了多时。
而且皇宫外陆续百姓赶来,他们是来请愿的。
申怀安进殿参拜。
皇上:“申怀安,边关奏报,说今年匈奴可能会起兵南下。
朝廷意见也不统一,朕想听听你的意见。”
申怀安:“回陛下,匈奴疥癣之患,如果不除,大梁将永无宁日。
如今大梁朝局清明,已无内忧,为保大梁长治久安。
臣建议举全国之力,踏平匈奴,以血前耻。”
申怀安如此一说,满朝文武也很是纳闷。
朝堂之上左相主战,右相主和,而深得右相举荐的申怀安第一次站在了反对面。
此时连左相都有些疑惑了,但右相却心如止水。
他早在清源时就知道了申怀安的主张,他知道这一天迟早要来。
其实右相也并不是主和,而是不要太过激进。
他主张先发展民生和经济,等大梁变强之后,才有本钱决战匈奴。
右相此生经历过了太多磨难,深知百姓不易,虽然他的长子上官辉也葬身边关。
但作为大梁右相,从他的立场来说,他还是理智的保持克制,先发展自身才是要务。
但敌人不会给他机会,这些年匈奴屡屡犯边,还不是看大梁好欺负。
大梁输了就得赔款,赢了就……但大梁不可能赢,他们只是守,从未主动出击过。
这样一味的防守是永远不可能会赢的,最好的结局就是你守住防线,以保边关不失。
申怀安说完一脸愧疚的看着右相,其实上朝前他也知道,今天的观点肯定会和右相有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