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将军》
清明时节,江南的雨丝细如牛毛,软软地斜织在天地间。
查伊璜从郊外踏青归来,青布鞋上沾满了泥浆。
行至萧山脚下,忽见路旁野寺的桃枝探出墙头,粉艳艳的花瓣在雨中更显娇嫩,便踱步进去歇脚。
这寺名曰,虽香火不旺,却别有幽趣。
老僧奉上清茶,查伊璜正品着明前龙井的清香,忽被殿前一口古铜钟吸引了目光。
那钟约有一人高,青绿色的铜锈间,隐约可见梵文铭刻,钟顶蹲着蒲牢兽钮,威猛中透着沧桑。
这钟怕是有千斤之重。
查伊璜绕着铜钟踱步,折扇轻敲掌心。
忽然他驻足蹲下,但见钟底边缘的泥土上,赫然留着几个清晰的手印。
好奇之下,他俯身细看,竟发现钟下垫着块青石板,石板与钟壁的缝隙里,隐约可见个竹筐的提手。
正疑惑间,寺门作响。
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踱步进来,破草帽遮住了大半张脸,怀里鼓鼓囊囊揣着些干粮。
令人惊奇的是,这乞丐并不讨饭,反倒径直走向古钟。
在众香客惊愕的目光中,乞丐单手扣住钟沿,臂上筋肉如老树盘根般隆起。
只听的一声闷响,那千斤铜钟竟被他轻轻掀起尺余高,另一手熟练地将干粮倒入钟下的竹筐中。
整个过程,轻巧得像妇人掀开梳妆盒取簪环。
哐当……
有个香客的茶盏掉在地上碎裂,查伊璜手中的湘妃竹折扇也地落地。
壮士且慢!
查伊璜快步上前,拦住欲走的乞丐。
你这般神力,怎沦落至此?
乞丐抹了把脸,苦笑道:饭量太大,没人敢雇。
原来他每顿要吃五六个壮汉的饭量,做工挣的银钱还不够填饱肚子,只得沿街乞讨。
查伊璜眼睛一亮:如今边关吃紧,壮士何不投军报国?
见对方犹豫,当即拍板:若不嫌弃,先随我回府!
这一诺,轻如春风,却重似千钧,在十年后竟救了他性命。
查府厨房当天就闹了饥荒。
八个蒸笼堆成小山似的馒头摆在乞丐面前,他风卷残云般消灭干净。
厨娘擦着汗嘀咕:这哪是吃饭,分明是往无底洞里倒米!
查伊璜却越看越喜,特意让裁缝连夜赶制新衣,又赠五十两纹银送他投军。
临别那日,乞丐在查府门前长揖到地:他日若得寸进,必报先生知遇之恩!
时光如白驹过隙。
这年查伊璜的侄儿查继佐赴福建上任,忽有镇守将军吴六一登门拜访。
茶过三巡,将军突然问道:查伊璜先生是您何人?
正是家叔。将军与叔父相识?
恩师也。
将军眼中闪着异样的光彩,烦请转达,学生盼先生屈尊一见。
待查伊璜接到书信,却怎么也想不起这位将军弟子。
怀着疑惑来到将军府,刚递上名帖,就听府内一阵骚动。
朱漆大门轰然洞开,吴将军疾步而出,竟在青石台阶下行了大礼。
将军怕是认错人了?
查伊璜慌忙搀扶。
将军笑而不答,引客入府时腰弯得像成熟的稻穗。
穿过三重院落,忽见回廊里闪过几个妙龄女子,查伊璜顿时驻足,这分明是内宅。
正迟疑间,将军突然击掌三声。
十余名侍女鱼贯而出,捧着朝服玉带。
查伊璜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按在紫檀太师椅上。
只见吴将军整理衣冠后,竟行三跪九叩大礼!
先生可还记得当年云栖寺举钟的乞丐?
将军抬头时,眼中含泪。
查伊璜手中茶盏落地,记忆如潮水般涌来,这就是当年那个饭量惊人的乞丐!
当夜将军府灯火通明。
歌姬们水袖翻飞时,查伊璜注意到她们手腕都有旧伤疤。
将军低声解释:这些都是末将从人牙子手里救下的苦命人。
原来吴将军不仅厚待将士,还在府中收留了上百名无家可归者,教她们丝竹技艺以谋生路。
三日后,查伊璜辞行时惊得说不出话。
庭院里摆满箱笼,侍女小厮列队而立。
吴将军捧着账本朗声道:这些产业,请恩师笑纳一半。
使不得!
查伊璜连连摆手。
将军却已命人打开库房,白花花的银子在阳光下晃得人眼花。
更令人瞠目的是,将军连自己的侍妾都要分赠:这两个丫头心灵手巧,正好伺候先生。
突然有个绿衣侍女跪下:奴婢愿终身侍奉查老爷!
众人这才认出,她正是当年将军从青楼火坑救出的姑娘。
查伊璜老脸通红,最终只收下几件文房古玩。
这份善缘后来竟救了查伊璜性命。
当他因修史案牵连入狱时,已官至提督的吴将军星夜驰援。
公堂上,将军当众脱下官袍:若定要治罪,末将愿代恩师受过!
满朝文武为之动容。
最令人称奇的是结案那天。
吴将军在查府门前长跪不起:学生来迟,让恩师受惊了。
查伊璜搀他起来时,发现将军袖中藏着把匕首。
原来他打算,若求情不成,便准备劫狱。
暮年的查伊璜,常在庭院那株老梅下讲这段往事。
有次小童好奇:老爷当初怎就看出乞丐非池中之物?
老人抚须笑道:能单手举千斤者,必有过人胸襟。
说着指了指心口,真正的力气,从来都在这里。
梅花纷落如雪,仿佛又见当年古寺里,那个轻轻掀起铜钟的落魄身影。
而远在边关的吴将军,每月十五必面朝浙江方向行弟子礼,雷打不动。
直至将军暮年,仍嘱咐子孙:查氏子孙,永为我吴氏恩亲。
这年冬天,查伊璜收到从边关捎来的包裹。
打开一看,是件狐皮大氅,内衬绣着行小字:风雪虽寒,不及当年先生赠衣之暖。
老人披上大氅,望向院中傲雪寒梅,忽然明白:
有些善念,看似轻如飞花,落地时却重若千钧,能在岁月长河中激起永不消散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