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平凡深吸一口气,缓缓起身,目光扫过议政厅内的众人,心中已然有了主意。“明日,朝堂之上,定要商讨出一个万全之策,应对这文化交流中的分歧。”言罢,他大步迈出议政厅,身影在夕阳余晖下显得格外坚毅。
一夜过去,清晨的阳光洒在皇宫的琉璃瓦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肖平凡身着庄重的龙袍,早早来到朝堂。大臣们鱼贯而入,神色各异,有的面带忧虑,有的则带着几分急切,显然都对今日要商讨的文化冲突一事极为关注。
待众人站定,肖平凡神色凝重地开口:“诸位爱卿,想必大家都已知晓,在与各国的文化交流中,我们遭遇了一些棘手的问题。部分天元国的传统观念与他国文化理念发生碰撞,引发了诸多争议。此事关乎国家文化的未来走向,还望诸位畅所欲言,共商应对之策。”
话音刚落,一位身着绯色朝服的大臣出列,此人乃朝中资历颇深的礼部侍郎,他拱手行礼后,神情严肃地说道:“陛下,臣以为,我天元国传承千年,文化底蕴深厚,万不可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动摇根基。应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不良影响,全力维护本国文化传统,以免我天元国风礼仪制遭到破坏。”
他的话音未落,立刻有几位大臣附和。“侍郎大人所言极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怎能随意更改?外来文化不过是些旁门左道,怎能与我天元国正统文化相提并论!”
然而,此言一出,立刻有反对之声响起。一位年轻的翰林学士站了出来,他目光坚定,言辞恳切:“陛下,时代在变,如今各国交流频繁,若一味抵制外来文化,恐会固步自封。他国文化中亦有许多精华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相互包容,吸收其精华,方能让我天元国文化更加繁荣昌盛。”
“哼!”礼部侍郎冷哼一声,“年轻人,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文化如水,一旦放任自流,便会冲垮堤坝。外来文化的侵蚀,绝非一朝一夕,若不加以抵制,恐怕用不了多久,我天元国的文化就会面目全非。”
翰林学士并未退缩,据理力争:“侍郎大人,文化的发展本就需要交流与融合。想当年,我天元国也曾吸收西域的音乐、绘画技巧,从而让本国艺术更加丰富多彩。如今为何不能再次接纳他国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
朝堂上顿时分成两派,争论声此起彼伏。支持抵制外来文化的大臣们,大多是朝中的保守派,他们认为传统是立国之本,绝不能轻易改变;而主张包容吸收的,则多为年轻一辈的官员以及一些思想较为开明的大臣,他们看到了文化交流带来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肖平凡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争论。他深知,这两种观点都有其道理。坚持本国文化传统,能确保国家文化的根基稳固,不至于在文化浪潮中迷失方向;但若是一味抵制,又可能错过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好时机。而吸收外来文化精华,虽能为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可一旦把握不好度,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这时,一位年迈的老臣颤颤巍巍地站了出来,朝堂上顿时安静了下来。这位老臣在朝中德高望重,众人都想听听他的看法。“陛下,依老臣之见,此事不可操之过急。文化冲突并非坏事,它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本国文化的优势与不足。但在应对之时,需谨慎权衡。既不能盲目排外,也不可全盘接受。”
肖平凡微微点头,示意老臣继续说下去。老臣清了清嗓子,接着说道:“我们可先对各国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区分其精华与糟粕。对于精华部分,有选择地吸收融合;对于糟粕,则坚决抵制。同时,加强对本国文化的教育与推广,让百姓更加了解和热爱本国文化,如此,方能在文化交流中保持主动。”
老臣的话让肖平凡陷入了沉思。他明白,老臣的建议虽稳妥,但实施起来难度颇大。如何界定精华与糟粕?又该如何有选择地吸收融合?这其中的尺度很难把握。
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大臣站了出来:“陛下,臣认为,无论采取何种策略,都应以民心为本。可先在民间进行调查,了解百姓对文化冲突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吸收外来文化的态度。如此,我们的决策才能更贴合实际。”
朝堂上再次议论纷纷,大臣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肖平凡看着这一幕,心中越发纠结。他深知,自己的每一个决策都将对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坚守传统,还是大胆革新?是抵制外来文化,还是敞开胸怀接纳?肖平凡在这两难的抉择中,苦苦思索着应对良策。
不知不觉,日已西斜,夕阳的余晖透过殿门洒在朝堂的地砖上,拉出一道道长长的影子。肖平凡看着大臣们疲惫却又执着的面容,缓缓说道:“今日天色已晚,诸位爱卿暂且退下,容朕再仔细思量。明日,我们继续商讨此事。”
大臣们纷纷行礼告退,朝堂内渐渐安静下来。肖平凡独自一人坐在龙椅上,望着空荡荡的大殿,心中的思绪如乱麻般纠结。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尽快做出一个明智的决策,否则,文化冲突可能会愈演愈烈,给国家带来不可预估的后果。
夜幕笼罩着皇宫,肖平凡独自在御花园中徘徊,月光洒在他的身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他的脸上满是疲惫与纠结,心中不断权衡着各种利弊。“到底该如何抉择,才能让国家文化在这复杂的局势中稳步发展?”肖平凡低声自语,目光望向远方,似乎在寻找着答案。
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皇宫的琉璃瓦上时,肖平凡已然有了决断。他眼神坚定,大步迈向朝堂,准备将自己的想法告知大臣们。
朝堂之上,大臣们早已等候多时,他们的脸上带着期待与疑惑,不知陛下今日将做出怎样的决策。肖平凡扫视一圈,清了清嗓子,缓缓开口:“诸位爱卿,经过朕的深思熟虑,朕认为应对当前的文化冲突,应采取折中的办法。既尊重本国文化传统,又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推动文化融合。”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响起一阵低语。有的大臣微微点头,似乎认可了这个想法;而有的则面露疑虑,眉头紧锁。
一位年长的大臣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此举虽有创新之意,但文化融合谈何容易?稍有不慎,恐会引发诸多问题,还望陛下三思啊。”
肖平凡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爱卿所虑,朕亦知晓。但如今时代不同往昔,各国交流频繁,文化碰撞不可避免。若我们一味抵制,固步自封,只会落后于他国。唯有积极融合,才能让我天元国文化更加繁荣。”
接着,肖平凡详细阐述了自己制定的一系列文化融合政策。“朕决定,在学府中开设专门的课程,研究各国文化,鼓励学者们进行跨文化的学术探讨。对于艺术家们,朕将设立专项奖励,激励他们创作出融合多元文化元素的艺术作品。同时,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各国使者、学者、艺术家共同参与,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合作。”
大臣们听着肖平凡的阐述,渐渐陷入沉思。其中一位年轻的大臣站出来,兴奋地说:“陛下此计甚妙!如此一来,既能保留本国文化之根,又能汲取他国文化之长,实乃两全之策。”
然而,也有大臣提出担忧:“陛下,推行这些政策,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皆非小数目,且如何确保学者和艺术家们能真正理解并贯彻文化融合的理念,也是个难题。”
肖平凡点点头,沉稳地说:“爱卿所言极是。关于资源问题,朕会与户部商讨,合理调配。至于理念的贯彻,朕会安排专人负责引导与监督。”
在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大部分大臣逐渐认可了肖平凡的想法。于是,文化融合政策正式确定下来。
随后,肖平凡来到了京城的学府。学府内,书声琅琅,年轻的学子们充满朝气。肖平凡的到来,让整个学府顿时热闹起来。
肖平凡站在学堂前,对着众多学子说道:“同学们,如今我天元国面临着文化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朕希望你们能积极参与到文化融合的进程中来,用你们的学识与智慧,为国家文化的繁荣贡献力量。”
一位学子激动地问道:“陛下,我们该如何做呢?”
肖平凡微笑着回答:“你们要努力学习各国文化知识,打破固有思维,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学术研究中,大胆融合不同文化的理念与方法,创造出属于我们天元国的新文化成果。”
离开学府后,肖平凡又前往艺术工作室。这里汇聚了众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们擅长绘画、雕刻、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
走进工作室,肖平凡看到一位画家正在创作一幅融合了天元国山水风格与西域色彩技法的画作。他走上前,仔细端详,不禁赞叹道:“此画既有我天元国的韵味,又有西域的奔放,实乃佳作。”
画家连忙行礼,说道:“陛下,听闻您推行文化融合政策,我等深受鼓舞,便尝试将不同文化元素融入创作中。”
肖平凡点点头,鼓励道:“继续努力,你们的作品不仅能展现文化融合之美,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到不同文化的魅力。朕期待看到更多这样优秀的作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文化融合政策开始逐步推行。学者们在学府中热烈讨论着各国文化的异同,尝试将不同的学术思想进行融合创新;艺术家们则在工作室里潜心创作,将各种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然而,随着政策的推进,一些潜在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在学府中,部分老学究对新的跨文化课程十分抵触,认为这是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亵渎;在艺术领域,一些艺术家为了追求文化融合的噱头,生搬硬套不同文化元素,导致作品不伦不类。
面对这些问题,肖平凡陷入了沉思。文化融合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他深知,前方的道路充满挑战,但为了天元国文化的长远发展,他必须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