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地下三百米,量子通信国家工程中心的环形主控大厅内,只有服务器散热风扇的低鸣。林浩将军站在十米高的全息星图前,注视着代表墨子号量子卫星的蓝色光点划过日本列岛上空。
检测到量子信号异常扰动。年轻的女技术员突然报告,筑波山防卫基地的量子通信节点,正在以每秒3.2太比特的速率进行量子密钥分发。
林浩快步走到控制台前。频谱分析显示,日军使用的量子密钥长度突然从256位跃升至512位,更令人警惕的是,量子比特错误率始终维持在0.18%的极低水平——这表明对方可能掌握了更先进的量子纠错技术。
烛龙量子破译系统,优先破解第7号量子信道。林浩下令。机房深处,基于光量子计算的超级计算机开始运行改进型Shor算法,数以万亿计的量子态在叠加态中并行运算。
凌晨4时15分,第一个突破出现。技术团队成功截获一段日军向号直升机航母发送的量子加密指令。虽然内容经过三重加密,但元数据暴露了关键信息:指令优先级标记为最高战备,有效时间窗口仅剩72小时。
立即进行量子态层析成像。林浩盯着全息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成像结果显示,日军的量子加密系统中嵌入了抗量子计算算法——这是他们此前未曾掌握的新技术。更令人不安的是,量子密钥分发协议中出现了后量子密码学的特征算法。
凌晨5时20分,量子态势感知系统捕捉到决定性证据:日军的量子通信网络正在与某个境外节点建立量子纠缠。这个节点的量子态特征分析显示,其与某大国量子实验室的量子幽灵网络架构相似度达87.3%。
立即启动量子防御系统升级程序。林浩签发了标有破译危机的最高密级报告。在量子加密信道中,他特别指出:敌军可能已掌握抗量子计算加密技术,建议立即启用混沌量子密钥应急方案。
清晨6时,更深入的破译结果令人震惊。技术团队在量子噪声中发现了隐藏的战术指令片段:黎明行动...第一波次...锁链突破...这些代码与日军历年演习中的作战预案高度吻合,但执行时间提前了48小时。
他们在进行实战准备。林浩对赶来的军委特派员说。全息投影上,日军各部队的量子通信活跃度正在形成明显的攻击态势。但最令人警惕的是,所有加密信号都避开了日常使用的量子信道,转而使用一条此前未被发现的备用量子链路。
上午7时,上海量子监测站传来关键补充情报:日军的量子信号中出现了熟悉的加密特征——这与半年前某次国际量子安全会议上,某国专家展示的格密码算法具有高度相似性。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信号正在与台湾地区的某个科研机构建立量子纠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林浩想起这句古语,立即将这些发现整理成紧急报告。当破译工作进入最关键阶段时,量子计算机突然发出警报:检测到针对破译系统的量子探测信号——敌军可能已经意识到加密系统被渗透。
启动反侦察协议,采用量子隐形传态传输破译结果。林浩下令。在量子屏蔽室内,技术团队开始运行最新的混沌量子密钥算法,同时向各战区指挥部发送预警信息。
这场看不见的量子破译战,正在争分夺秒地进行。而破译结果的传递,将决定未来72小时的战略应对。在量子通信的无形战场上,每一个量子比特的破译,都可能改变战局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