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铁棘”岛的防御
“铁棘”岛(原型可参考某 heavily fortified feature),面积不大,但战略位置关键。联军在此经营多年,构筑了立体防御体系:
水下: 布设智能水雷阵和水下听音器。
滩头: 密集的菱形砦、混凝土障碍物、混合雷场、暗藏的火力点和反装甲导弹阵地。
纵深: 利用岛上山丘和人工加固的工事,构建了坑道、永备火力点、防空导弹阵地(如“海麻雀”近程系统)、反舰导弹发射场(如“鱼叉”或NSm),以及坚固的地下指挥所和物资仓库。
守军: 约一个加强连的海军陆战队及部分技术支持人员,装备精良,准备充分。
联军自信地将“铁棘”岛视为“不沉的航母”和前沿观察哨。
场景二:体系破击——“北斗星网”的初试锋芒
攻击发起前数小时,无形的打击已然开始:
电子压制(Ew): 运-9Ew和歼-16d电子战飞机,在“北斗星网”精准的电磁频谱地图指引下,对岛上的雷达和通信系统实施定向、高功率压制,致盲其“眼睛”和“耳朵”。
网络攻击(cyber): 网络战部队利用先前渗透的成果,向岛上的指挥网络注入延迟激活的病毒和虚假指令,扰乱其指挥和火力控制系统。
心理攻势(psyops): 通过特定频率,向守岛敌军播放经过AI分析的、能引发其思乡和恐惧情绪的定制化心战广播,削弱其士气。
精准拔点: 基于“北斗星网”融合的实时侦察数据(包括无侦-8的高空影像、侦察无人机的低空细节、卫星红外监测),火箭军的东风-16常规弹道导弹和陆军远火部队的精确制导火箭弹,同步敲掉了岛上的防空阵地、反舰导弹发射架、雷达站和主要通信枢纽。打击之精准、迅速,让守军来不及有效反应。
场景三:立体登陆——钢铁风暴席卷滩头
h时(攻击时刻)
空中突击先行:
数架直-20和直-8L运输直升机,在武装直升机(直-10、直-19)的护航下,利用岛上山丘和硝烟的掩护,实施垂直机降,将特种部队和先遣步兵班投送至岛上的关键制高点和敌军阵地侧后,迅速建立支撑点,扰乱敌军防御部署。
两栖装甲突击:
075型两栖攻击舰和071型船坞登陆舰在护航舰艇的保护下,驶近预定海域。
舱门打开,数艘726A型“野马”气垫登陆艇轰鸣着冲出坞舱,以其高速和超越滩头障碍的能力,直接将05式两栖突击车和11式两栖装甲车 等重装备运送上岸。装甲车辆利用车载武器(105mm线膛炮、30mm机炮)为后续步兵提供猛烈火力支援,快速撕开滩头防线。
泛水编波跟进:
传统的两栖坦克和装甲车(如Ztd-05\/Zbd-05)组成泛水编波,在气垫艇打开的突破口后跟进上岸,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登陆场。
无人装备协同:
小型无人侦察机在战场上空盘旋,为登陆部队提供实时战场透视。
无人破障艇和无人地面车辆,前出清扫残存雷场和障碍。
“锐爪”等战斗机器人伴随步兵清剿坑道和坚固工事,减少人员伤亡。
场景四:残酷的阵地清剿
登陆容易,清剿难。残余的联军士兵依托复杂的坑道和永备工事进行顽强抵抗。战斗转入残酷的近距离巷战和洞穴战。
海军陆战队队员组成精干的小组,使用爆破筒、火箭筒、火焰喷射器和手榴弹,逐个清理坑道和掩体。
“北斗星网”将单兵终端、无人机和后方指挥系统连接。士兵发现坚固火力点,可通过终端呼叫精准的炮火或无人机打击;无人机将敌人工事内部的画面实时传回,便于制定攻击路线。
负隅顽抗的联军士兵发现,他们的一举一动似乎都在对手的预料之中,增援被隔断,撤退路线被封锁。
场景五:胜利的旗帜与反思
经过数小时的激烈战斗,“铁棘”岛上的枪炮声渐渐平息。一面鲜艳的旗帜在岛上的制高点升起。我军工兵部队开始抢修机场和设施,医疗队紧张救治伤员(包括部分被俘的敌军伤员)。
战后评估:
成功: 夺岛作战成功,检验了“北斗星网”支撑下的联合打击和立体登陆战术,极大地鼓舞了士气,震慑了对手。
损失: 我方仍有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尤其是在清剿阶段。暴露了新装备在极端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问题。
启示: 体系作战的优势明显,但最终征服一块土地,仍需要步兵的勇气和牺牲。技术优势必须与人的因素完美结合。
章节结尾:
在075两栖攻击舰的指挥中心里,指挥官看着无人机传回的“铁棘”岛全景画面,画面中工程车辆正在忙碌。他接通了与最高指挥部的通讯:
“‘铁棘’已拔除。新系统表现超出预期。建议按计划,扩大战果。”
“铁棘”岛的陷落,如同第一块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预示着中国军队在“北斗星网”的指引下,即将在更广阔的战场上,掀起一场势不可挡的进攻风暴。僵持阶段正式结束,战略反攻的序幕就此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