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年3月,台湾海峡的波涛之下,沉睡着一场战争的残骸。海面上,中美联合打捞队的船只正协同作业,起重机从幽深的海底吊起扭曲的金属——它们是曾经的武器,如今成为和平的注脚。在厦门和平码头改建的联合指挥部内,电子屏幕实时更新着数据:已处理装备18,742件,总进度37.6%;危险品处置1,283吨,完成率29.1%。这片海域的安全等级仍标注为b级,意味着危险尚未完全解除。
______
分类与重生
每一件被打捞上来的装备都面临四种命运:
可修复装备如那艘受损的052d驱逐舰,经中美工程师联合评估后,决定将其舰体修复并改造为海洋监测船,雷达系统捐赠给海事局,导弹发射架则被重新设计为火箭发射平台,服务于航天科研。
资源回收在宁德基地高效进行:战机铝合金被切割重塑为新能源汽车框架,坦克装甲钢熔铸成风力发电机组的基础结构,精密电子元件经处理后植入医疗设备,继续守护生命。
危险品处置是最严峻的挑战。水下机器人先对未爆弹药进行x光扫描,磁力打捞器随后将其安全吊装至澎湖列岛的临时销毁场。这里每日可处理1,550发炮弹或220枚导弹,每一步操作都关乎生死。
历史保存则赋予这些钢铁以教育的使命:美军F-35残骸将被陈列于北京军事博物馆,解放军的99A坦克入驻台海和平纪念馆,日军护卫舰的舵轮则送往冲绳反战教育中心,警示后人。
______
技术与人道
中方推出的激光切割机器人能精准分离危险部位,纳米降解液可安全化解生化残留,声波清洁仪则彻底清除放射性污染。这些技术不仅高效,更体现出对环境的深切尊重——每艘打捞船配备油污回收装置,每日监测水质变化,已清理油污1.2万吨,保护珊瑚礁46公顷。
3月15日,一场特殊打捞悄然展开:寻找阵亡将士的遗物。黑匣子、士兵的家书与照片被小心打捞、整理,部分交还亲属,部分珍藏于纪念馆,让冰冷的战争机器背后的人性光辉得以留存。
______
国际协作与意外发现
多国专家加入这场钢铁的“涅盘”:德国提供危险品处理技术,挪威派出深海打捞团队,新加坡捐赠环保设备。在打捞中,人们意外发现明代沉船的瓷器和二战美军潜艇的残骸,这些文物随后被纳入联合水下考古项目,让历史在和平中重见天日。
______
终局与新生
截至4月1日,台湾海峡北部已清理完毕,5.3万吨危险爆炸物被安全处理,42万吨金属材料获回收利用,创造就业岗位1.2万个。清明节当日,双方用最后一批武器熔铸成和平雕塑,纪念徽章以回收金属制作,战争装备回收纪念碑巍然矗立。
五年计划已然展开:2027-2028年重点区域清理,2029-2030年全面环境修复,2031年最终建成海洋和平公园。当最后一枚导弹被拆解,朝阳初升,这片海域终归平静。
在厦门和平码头,用炮弹壳铸成的钟声每日响起,敲醒世人对战争的反思。正如美方代表所言:“我们曾用武器相互指向,如今共同将其化为建设世界的材料。”钢铁或许锈蚀,但人类对和平的追求永不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