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体力,你的弹药,你的药品,你的时间,甚至你队友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资源。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或者……如何用必然的牺牲,换取尽可能多的幸存。这就是‘战场经济学’。”
他身后的屏幕上,瞬间投影出一道极其复杂的计算题,夹杂着战场态势图、物资清单、敌我兵力对比、时间轴压力:“假设:你是一支深入敌后的小队指挥官,携带基数弹药xxx,医疗物资yyy,体能剩余30%。
任务目标:摧毁Z点高价值目标。当前遭遇伏击,伤亡情况如下:A队员重伤,需立即使用唯一的高级医疗包且需一人护送撤回(耗时至少2小时,成功率60%);b队员轻伤,可战斗但效率下降20%;c队员弹药耗尽。敌方增援预计15分钟后到达。
任务时限剩余45分钟。问:如何分配剩余资源(弹药、医疗、人力、时间)?选择继续任务还是撤退?如果继续,成功率多少?如果撤退,能保存多少有生力量?列出所有可能方案及其预期损益比。你们有3分钟。”
题目信息量巨大,条件苛刻,而且需要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进行高速运算和决策。
队员们瞬间头皮发麻。这哪是计算题?这分明是拷问灵魂!
雷战强迫自己集中精神,快速浏览信息。何晨光咬着牙试图心算。王艳兵看得眼花缭乱。李二牛直接懵了。
“计时开始。”“会计”慢悠悠地说,硬币在他指间发出规律的咔哒声,如同催命符。
底下一片混乱,有人试图找纸笔,发现根本没有;有人抓着头皮喃喃自语;有人直接放弃治疗。
三分钟一到。
“停!”
“会计”随意点了几个人回答。
结果可想而知,大部分人的回答漏洞百出,要么过于理想化忽略了时间压力,要么过于保守直接选择撤退,却算错了撤退路上的消耗和风险,要么干脆忽略了伤员因素。
“零分!”“会计”毫不留情地打分,“你的决策会导致小队全军覆没,任务失败。”
“负分!撤退?敌人增援已经封锁了退路,你的选择是带着伤员走进包围圈。”
“哦?留下伤员?有意思,但你计算过任务完成后,没有伤员拖累的你们,能从另一条路突围的概率吗?忽略了地形变量,扣分。”
每一声评判都像一记耳光,扇在兵王们的骄傲上。
接着,“会计”开始详细讲解最优解:如何权衡利弊,果断放弃无法挽救的重伤员(虽然残酷,但符合战场经济学),将有限医疗资源给轻伤员以保持战斗力;如何重新分配弹药,组成突击小组和掩护小组;如何利用地形拖延增援,哪怕只是几分钟;如何计算任务成功后的撤离路线概率……他的演算过程冰冷、精确、毫无人性温度,却又是这种情况下生存率最高的选择。
“记住,”会计收起笑容,眼神冰冷,“在绝对劣势下,完美主义是毒药。你要做的不是找到必胜法,而是找到‘损失最小’或‘收益最大’的那个选项。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策略,但必须算清楚放弃什么,能得到什么。”
随后是更变态的实战模拟:队员们被投入到模拟废墟中,身上带着标记了数量的“资源牌”(代表弹药、医疗品),需要完成一系列任务,同时“会计”会不断通过广播抛出突发情况:“无人机发现你们,一分钟后空袭!”“一名队员踩中模拟地雷,失去行动能力!”“任务目标变更,新坐标已发送,时限缩短一半!”……
队员们必须在奔跑、战斗、躲避的同时,疯狂地计算资源消耗,做出取舍决策。任何一次错误的分配,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或“小队减员”,而失败者的惩罚,是更加令人崩溃的体能炼狱。
这一课,让狼牙队员们深刻理解了“算计”二字的血腥含义。战场不是热血漫画,而是冰冷残酷的数学题。
场景来到一个昏暗的密闭房间,没有窗户,只有一盏孤灯照亮中央的桌椅。“判官”坐在桌后,脸隐藏在阴影中,只有那双冰冷的眼睛清晰可见,仿佛能洞穿人心。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队员们轮流上前,坐在“判官”对面的椅子上。
没有试题,没有演算。判官会用平板电脑播放一段段极其真实、惨烈甚至血腥的战场录像或模拟场景(有些甚至打上了“机密”字样),或者口述一个极端困境。
例如:
“你带领小队执行人质救援任务,发现恐怖分子将炸弹绑在了五名人质和一名你受伤的队友身上。遥控器在头目手里,他要求你们放下武器。你有一次狙击机会,但只能击毙头目,无法同时阻止他按下按钮。你怎么选?开枪,可能人质和队友全死;不开枪,可能更多人死。”
“你获得情报,敌方重要人物将于某时某地出现,但地点是一个闹市区。进行斩首行动,极有可能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不动手,此人后续可能造成我方更大损失。行动与否?”
“你的队友被俘,遭受酷刑。敌人提出用一份无关紧要的假情报交换停止用刑。你知道给出假情报可能暂时缓解队友痛苦,但违反交战规则,且可能带来未知风险。你给不给?”
每一个选择都没有正确答案,无论怎么选,都伴随着巨大的道德拷问和可能的内疚。
判官不会评价对错,他只会在队员做出选择后,用毫无感情的声音,冰冷地、一层层地剖析这个选择可能带来的所有后果,尤其是那些负面和残酷的后果:
“选择开枪。假设你成功击毙头目,但他在倒下前按下了按钮。五名人质和你的队友死亡。他们的家人会如何看你?军事法庭会如何审判你?你余生如何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