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斯德哥尔摩返程的航班穿过云层,下方是无垠的北大西洋。机舱内灯光调暗,大部分乘客已陷入沉睡。乔琳却没有睡意,她靠着舷窗,望着窗外仿佛凝固的墨蓝色夜空与下方偶尔透出的、冰雪覆盖的格陵兰岛轮廓。
体内,青莲本源如同呼吸般平稳流转,将长途飞行带来的疲惫感降至最低。她的思维异常清晰,诺贝尔奖周的经历如同电影画面,在脑海中一帧帧回放。那些顶尖学者的提问、会后的深入交流、乃至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的碰撞,都化为了宝贵的养分,被她仔细地吸收、整合。
她想到自己在报告厅里,面对那些智慧如炬的目光,心中竟无太多波澜。那不是傲慢,而是一种源于对自身工作深刻理解后的平静。青莲本源持续的滋养,不仅优化了她的身体,更让她在面对任何场面时,都能保持内心的稳定与洞察。这份从容,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
航班在清晨时分降落在机场。取行李,过关,一切都井然有序。乔琳打开手机,连上网络,几条信息跳了出来。有吴院士的,询问是否顺利抵达;有李文斌和张悦汇报项目进度的;还有许妍的,发了一张清晨办公室窗外的照片,配文:“新的一天,继续战斗。”
乔琳一一回复,语气简洁。拖着行李箱走出到达大厅,深秋清晨微凉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熟悉的城市气息。她深深吸了一口气,体内青莲本源似乎也因回归熟悉的环境而运转得更加悠然。
她没有直接回研究所,而是先回了公寓。放下行李,简单洗漱,换上一身轻便的衣服。镜中的自己,长途飞行并未留下太多痕迹,肌肤依旧光洁,眼神清亮。她冲了一杯浓稠的燕麦粥,加入足量的坚果和水果,缓慢而认真地吃完。食物入腹,化为温热的能量,被高效地汲取,补充着旅途的消耗。
稍作休整,她便动身前往研究所。走进熟悉的办公楼,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咖啡和仪器设备混合的味道。同事们见到她,纷纷笑着打招呼。
“乔老师,回来啦?”
“听说在斯德哥尔摩的报告非常成功,恭喜!”
乔琳一一颔首回应,脚步未停,径直走向吴院士的办公室。
吴院士正在批阅文件,见她进来,放下笔,脸上露出笑容:“回来了?时差调整得怎么样?”
“还好。”乔琳在对面坐下。
“嗯,”吴院士从文件夹里取出一份文件推到她面前,“这是刚收到的,‘物理学前沿峰会’的正式邀请函,大会报告。时间在下个月底,沪市。”
物理学前沿峰会,国内物理学界最高规格的学术会议之一。大会报告,意味着她的工作被认可为该领域年内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乔琳接过邀请函,触感厚实。她翻开,快速浏览了一下会议议程和报告要求,神色平静。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向国内同行全面展示你的工作体系。”吴院士说道,目光中带着期许,“也是对我们这个新项目的一次重要宣传。”
“我明白。”乔琳合上邀请函,“我会认真准备。”
没有激动,没有忐忑,只有一种承接使命的沉稳。她知道,这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从国际舞台载誉归来,旋即要在国内最高平台上接受检阅,这是她学术道路上必然要经历的环节。
离开吴院士办公室,她回到自己的位置。办公桌上,离开前整理好的文献和资料依旧整齐,旁边堆叠着这几天积压的、需要她审阅签字的文件。项目进度白板上,李文斌和张悦已经更新了最新的实验数据。
她放下包,打开电脑,开始处理积压的事务。回复邮件,审阅报告,与李文斌和张悦简短沟通,了解项目具体进展和遇到的问题。一切都迅速而高效地重新衔接上。
中午,她在研究所食堂吃了午饭,依旧是足量的蛋白质和蔬菜。吃饭时,她收到许妍发来的信息,说央媒那位记者又联系了她,态度比之前更正式,似乎有深入跟进的意向。许妍的语气谨慎中带着一丝希望。
乔琳回复:“保持沟通,谨慎评估。保护自己,保护信源。”
放下手机,她继续专注于餐盘里的食物。体内的青莲本源默默工作,将午餐转化为支撑她下午工作的能量。
归途已是过去,新程就在脚下。诺贝尔奖周的光环正在身后渐渐沉淀为背景,而眼前,是物理学前沿峰会的讲台,是刚刚启动、百事待兴的新项目,是团队里那些充满期待的眼睛,还有妹妹正在经历的、需要智慧和韧性去应对的现实风波。
她没有感到沉重,反而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平静。青莲静植,根系深埋,风雨不侵,砥砺前行。她的舞台,从来不止于一方讲台,而是整个探索未知、守护所珍视之物的广阔人生。
下午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堆满文件的办公桌上。乔琳拿起笔,在日程表上郑重地圈出了“物理学前沿峰会”的日期。
新的征程,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