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销社的发现
镇上供销社的主任刘光华,是个精明人。最近他发现,市场上多了一批针脚细密的毛衣、布鞋,甚至还有做工讲究的布娃娃。
问来问去,才知道出自“嫂子学院”的手工课。
刘光华拍着大腿:“这买卖有搞头!嫂子们要是能批量做,我们供销社就能上架,不愁销路。”
二、供销社主动登门
这一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刘光华心情格外舒畅,他亲自带领着两名供销社干部,扛着几包沉甸甸的糖果和茶叶,兴高采烈地登门拜访玉华。
当他们来到玉华家门口时,刘光华轻轻叩响了门扉。玉华闻声打开门,看到刘光华和两名供销社干部,脸上露出一丝惊讶。
“同志,你好啊!”刘光华热情地打招呼,“我们供销社今天特意来拜访你呢。”
玉华微笑着回应道:“欢迎欢迎,请进请进。”
众人走进屋内,刘光华环顾四周,然后将目光落在了玉华身上,笑着说:“同志,听说你们嫂子学院不光会识字理财,还会做手工呢,我看那毛衣针脚比城里货都细。”
玉华闻言,心中一动,她立刻明白了刘光华的来意。
刘光华见状,也不再拐弯抹角,直接开门见山地说:“是这样的,我们供销社想跟你们合作,给嫂子们开个展台,把你们做的手工品都展示出来,然后卖掉。这样一来,嫂子们能挣点钱补贴家用,咱们供销社也能有利润,这可是双赢的好事啊!”
玉华听后,心中暗自思忖,这个提议确实不错,如果能把嫂子们的手工品卖出去,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到嫂子们的手艺。
三、嫂子们的反应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开,嫂子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像炸开了锅一样沸腾起来。
“真的假的?我们也能卖东西?”一个嫂子惊讶地叫道。
“那还得了,我的布鞋手艺可是全村有名的!”另一个嫂子兴奋地说。
“要是真能卖出去,咱就能补贴家里,孩子吃顿鸡蛋不成问题!”还有一个嫂子满怀期待地说。
嫂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期待。
嫂子们兴奋不已,纷纷拿出自己擅长的手艺,有人擅织毛衣,有人会钩花,有人会纳鞋底。嫂子学院一下子成了“手工坊”。
四、第一批试卖
玉华很谨慎,决定先组织一批精品货,送到供销社试卖。
她亲自挑选了二十双布鞋、十件毛衣、几十个钩花小挂件,统一包装,送到供销社。
没想到一上架,当天就卖空了。顾客们直呼:“这东西耐穿、实用,比城里货便宜,还更结实!”
刘光华笑得合不拢嘴:“好!嫂子学院有前途啊!”
五、嫂子们的第一次收入
几天后,供销社结账。嫂子们第一次拿到手工费——每人分到几块钱。
别小看这几块钱,在那个年代,足够买几十斤面粉,或者给孩子添一双新鞋。
嫂子们捧着钱,眼眶都红了。
“我这是第一次靠自己挣钱!”
“男人不在家的时候,我们也能撑起日子了。”
六、男人们的震动
晚上,兵哥哥们收到信,看见嫂子寄来的钱,个个震惊。
“媳妇寄钱回来?这怎么可能?”
“天哪,我媳妇靠自己挣钱了?”
不少兵哥哥瞬间腰杆直了三寸,逢人就夸:“我家媳妇啊,在嫂子学院学了手艺,现在能挣钱养家!”
七、玉华的远见
看着嫂子们一张张自信的笑脸,玉华心里暗自欣慰:
嫂子学院,终于不只是识字的课堂,而是让嫂子们真正学会了自立。
她对自己说:
今天是供销社的展台,明天,我们还可以有自己的品牌。
只要嫂子们心齐,未来的天地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