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村里就没消停,陆陆续续外嫁的姑娘就在这几天都回娘家闹腾。何庆海这几天在家里可是听够八卦的热闹了。
初三这天下着小雪,就没出去,何庆海正坐在家里听着,村里婶子们说,这几天各家的笑话,突然听到自家门口传来一阵吵闹声。他起身一看,竟是隔壁老张家外嫁的大闺女带着婆家侄女儿回来了,正和张婆子一家吵得不可开交。
原来,这姑娘嫁过去后日子过得不好,婆家人总欺负她,这次回娘家,是想让家里拿些粮食去婆家,不然就不回去了。可老张家也不宽裕, 自家儿子又出了这事儿。这灾年粮食比命还金贵,哪能再给出去。
双方僵持不下,姑娘撒泼打滚,闹得鸡飞狗跳。大伙看着这一出,跟着张老婆子一样一样的,有的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说,你在娘家这么耍泼的本事,在婆家咋就过不下去呢?何义看不下去,上前劝道:“大丫,日子还得好好过,不能这么闹。有啥事儿咱慢慢商量。”姑娘见有人来劝,哭得更凶了,把这些年的委屈一股脑倒了出来。就在这时,一直没说话的婆家侄女儿突然开口:“其实我嫂子也不想这样的家里实在没粮了, 我们队上的食堂,稀粥一天就可以打一次。 家里人都饿的起不来,今天来你们村儿还是听别人说,你们村儿的粮食不少,娘家都有吃的,我嫂子实在没办法带我来的。
给你添麻烦了,婶子,就是看看你们村儿里还有没有要媳妇儿的,我也不多要给30斤粮食,我就给他做媳妇儿,我不挑是啥家庭。
众人听了都唏嘘不已。张老婆子看这姑娘长得个子也蛮高的,有1米65的样子,就问了他姑娘多大。这姑娘说了自己今年17了。看着长得还可以,就是太瘦了,小脸儿蜡黄,头发干枯。在这寒冷的风吹下都能把人吹跑了,身上穿着一个不合时宜的破棉袄。旁边儿张大丫还在那儿抹眼泪。求娘家给拿20斤粮食回去就行,张婆子骂道。家里哪有那些粮食给你拿,自家啥情况不知道吗?
你妹子年前就让我给嫁出去了,也是换了粮食,你弟现在啥样你也知道,也让你看见了,是我这娘很心不帮你吗?自家啥情况?你要知道。你这没良心的玩意儿,你爹年前死的时候给你家去信儿,你们家一个人都没有来的,现在求助娘家来了,心咋那么狠呢?要不把我换出去,换点粮拿回家。”众人皆惊,没想到这姑娘竟有这般想法,看热闹当中真有个婶子看上这姑娘了。
众人见这婶子回家拎了30斤的米康姑娘看了看,同意了,让张大丫带回婆家。她就跟那婶子走了,当她走了以后,众人就开始议论上了,而张大丫也不知说什么是好,在自己娘的注视下啥也没说,拎着那袋子米糠就走了,张婆子还想大姑娘能给家留个三斤,5斤的,谁曾想狠心的都拎走了,骂到白眼狼,养不熟,嫁出去姑娘泼出去的水,众人听了直摇头,这年月谁家都不容易,有点儿吃的都护的紧紧的,有几个往出送的。亲母女都不行,何况两旁是的人呢。
众人就说那姑娘跟那婆子走了,哎,也不知道以后是福是祸,另一个婶子就说那能咋的,虽然那一家子也挺穷的, 不一定能吃饱,但是饿不死的就是,那家年龄够的,也就是那家老大,脑子不大好使,但是支持干活儿啥还行,也就是这老婆子赶上再荒年了,给儿子弄个媳妇儿回去,要搞往年你看看他那儿子,就是打光棍儿一辈子的命。
有些人听到这事儿心里活泛起来了,可不是咋的,谁家还没有那一两个身体残缺的,接下来这些人也都陆陆续续回家把这自己的想法跟家里人说了,而接下来村子里这样的人家都陆续拿了二三十斤的粮食给家里这样 有残缺的儿子或者弟兄,换回来一个黄花大姑娘。
这几天村子里陆陆续续传出几个喜讯。家里有残缺的儿子,兄弟的家里都花了二三十斤的粮食换回来了,媳妇儿。
何庆海看着村里这一桩桩换亲的事,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是灾年无奈之举,这58年刚开始粮食虽然高价,但是花钱多少都能买到,而村儿里人这两年每家都收入不少,把钱基本上都买着高价粮,现在手里有多少钱应该是不多了。明年再看更难,有钱都买不到粮食。
他知道自己村子被外村被传的,粮食多的吃不完,肯定是外村哪个嫉妒的人传的,这样整个村子可就处在危险当中了,而这事儿何义也已经跟村里的书记,其他几个队长都讨论过,没办法,哪家都有着老光棍儿,需要换媳妇儿,既然人家能拿出粮食换媳妇儿,咱不能拦着不是,所以只能加强村子里的安全巡逻。凡是参加巡逻的人每天增加两个窝头。就这样还有不少人,参加不上的,都眼红的不得了。可总觉得哪里不对。这天夜里,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想着那些外村姑娘嫁过来,往后的日子会怎样。
第二天,他出门就听到有人议论,说换回来的姑娘里有三个跑了。原来是有的姑娘到了新家,发现日子比想象中还苦,那残缺的丈夫也实在难以忍受,便趁着夜色跑回了娘家。村里顿时乱成一团,那些花了粮食换媳妇的人家急得跳脚,想要去把人追回来,可又怕外村人报复。这三家都找到村里的书记村长哭,作者自家白白花了30斤粮食,媳妇儿就这样没了不甘心希望。村长带些人把媳妇儿找回来。
何庆海看着这混乱的场面,暗暗叹息。他知道,灾年之下,人性的无奈和挣扎都暴露无遗。这粮食换媳妇的法子,看似解了一时之急,却也埋下了诸多隐患。而这蓝宝屯儿,在这灾年的风雨中,又将走向何方,谁也不知道。
村长带着人出发去外村寻人,心里也没底。到了外村,对方却态度强硬,说姑娘回来是因为在蓝宝屯过得太差,还指责蓝宝屯传得粮食多是夸大其词,想占外村便宜。双方起了争执,差点动起手来。
与此同时,村里没跑的外村媳妇们也开始人心惶惶,担心自己也会有同样的遭遇。何义意识到事情愈发棘手,他找到村里有威望的老人一起商议对策。大家决定,先安抚住留下的媳妇们, 也找来这些家里的婆婆们说了这些 ,主要是对这媳妇儿好点儿,虽然嫁给自家的残废儿子或者兄弟,但是不要苛责人家,不要对人家动辄打骂,让人家觉得在这家过的比娘家好就行。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
你看跑了那三家的,大家也都知道那三家老娘们儿啥样,你说你儿子本身就有毛病,再对人家媳妇儿不好,人家也是为了吃饱肚子跟来的,不会饿死,你说来了还赶不上人家在娘家呢,人家不跑谁跑?人心都是肉长的,两好嘎一好,既然人家不嫌弃咱家这残废儿子,兄弟就好好对待人家。
这几个婆婆都点头说可不是咋的,俺家儿子那啥样,俺知道,人家姑娘没跟那几个似的跑了,咱就感恩戴德了,可不能做那丧良心的事儿,另几个婆子也点头说,可不是咋的,俺们家不会干那样事儿。
看着自己村里的大队长还有村书记都说了,这事儿,大家都保证了,而这几家的儿媳妇儿也发现自家婆婆对自己还跟往常一样,他们也都不再有不好的想法。虽然男人那样,但是也没有打骂自己,每天还都有两顿吃的,不管稀的干的,最起码睡觉肚子不会饿的难受,吐酸水,比在娘家好多了。
再与外村好好协商,争取和平解决跑媳妇的事。经过一番努力, 在村长的一致坚持下,那几家姑娘终于被娘家松口让跟着回来,但是人家也要求只要姑娘受到委屈了,挨打了,娘家随时随地会被接回来,虽然嫁去做媳妇儿,彩礼是粮食。但是姑娘不是卖给你家做奴隶,也不是有卖身契的,要敢对姑娘不好,绝对不行。村长也觉得这几家人蛮好说话的,就说这事儿包在我身上,回去我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他们这几家打姑娘了,或者骂姑娘不给姑娘吃的。姑娘随时随地可以回娘家。这三家姑娘在自己娘家恋恋不舍的情况下,又跟着村里人回到了蓝堡村。
蓝宝屯暂时恢复了平静,但这场灾年里的换亲风波,给每个人心里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未来的日子,依旧充满了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