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焉混沌域的危机解除后,太初鼎的盘古形态首次展现出“多元宇宙通道”的能力。鼎身投射的星图上,除了已知的三界与万界,还浮现出七个截然不同的宇宙轮廓,每个宇宙的修行体系都与当前世界存在显着差异——有的宇宙完全没有“元婴境”,修士的魂核之接在金丹境凝结法则;有的宇宙则将“渡劫境”拆解为百种小境界,每种境界都需渡过独特的天地考验。
“这些宇宙的法则差异,远超我们的想象。”林尘注视着星图中最边缘的“镜像宇宙”,那里的修士境界与万界完全颠倒,气感境是最高境界,混元境反而是入门基础,“若贸然接触,我们的境界法则很可能在差异冲击下失衡。”
最先遇到麻烦的是气感境修士。一批负责探查通道稳定性的气感境修士,在靠近镜像宇宙时,灵觉突然出现“反向流转”——本该向外延伸的感知全部缩回体内,甚至开始吞噬自身的能量,几位气感境中期修士因此道基受损,灵觉范围倒退至气感境初期水平。
“是‘本源频率’的冲突。”苏瑶的银绿色星环捕捉到两个宇宙的气感境本源频率,如同两个方向相反的旋涡,“我们的气感境以‘向外探索’为根基,镜像宇宙则以‘向内收缩’为核心,两种频率碰撞时,就像两列对撞的马车,必然导致感知紊乱。”
阿木主动请缨研究解决之法。他带着三十名不同境界的修士,进入太初鼎开辟的“频率平衡场”,场中模拟了多元宇宙的法则差异环境。当镜像宇宙的气感境频率注入时,阿木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合道境法则在排斥对方的频率,而体内残留的气感境本源却在微微共鸣——那是一种极其微弱的、超越频率方向的“感知本质”共鸣。
“气感境的本质,或许不是‘方向’,而是‘连接’。”阿木让气感境修士尝试放弃对“内外”的执着,专注于感知的“连接性”——无论向外还是向内,只要能建立与法则的连接,就是气感境的根基。
来自南疆的气感境修士阿蛮,天生对植物有极强的感知力。她按阿木的方法,在平衡场中放弃向外探索,转而用感知连接体内的能量流动,竟意外与镜像宇宙的气感频率产生了共鸣。当两种频率在她体内形成“螺旋平衡”时,她的灵觉既保留了向外探索的广度,又获得了向内收缩的深度,直接突破至气感境后期,甚至能模糊感知到镜像宇宙的植物生长法则。
这一发现为解决多元法则差异提供了关键思路。林尘据此制定出“本源共鸣计划”,针对不同宇宙的法则特点,为各境界修士设计专属的平衡之法:
- 气感境修士修炼“无向感知术”,在感知中融入“连接”的本质,无论遇到何种频率的气感法则,都能找到共鸣点;
- 金丹境修士则领悟“能量弹性”,让金丹内的能量像海绵一样,既能适应“凝结法则”的宇宙,也能兼容“纯粹储能”的体系;
- 元婴境修士着重锤炼“魂核包容性”,在魂核中预留出适应不同法则的“空白区域”,避免因魂核形态固定而被差异法则撕裂。
镜像宇宙的回应验证了计划的可行性。当阿蛮带着十位掌握“无向感知术”的气感境修士再次靠近通道时,镜像宇宙的气感境修士主动释放出友好的信号——他们的感知中同样带着“连接”的本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双方通过感知共鸣,交换了基础的修行信息,证实了多元宇宙交流的可能性。
更令人惊喜的是,参与共鸣的气感境修士,灵觉中都多了一丝“双向流转”的特性。阿蛮的感知甚至能在两种宇宙法则中自由切换,当她切换至镜像宇宙的频率时,能清晰“看见”自身能量的流动轨迹,这让她对气感境的理解提升到了新的层次。
太初鼎在此时收录了镜像宇宙的法则数据,鼎身的“多元平衡图谱”添上了第一笔。林尘知道,这只是多元探索的开始,星图中其余六个宇宙的法则差异更为复杂,尤其是那个“无元婴境”的宇宙,很可能会对万界的元婴境修士造成更大的冲击。
阿木的合道境法则在研究过程中,与多元气感境的本源产生了奇妙的共鸣,道果中浮现出“万感归一”的虚影——这预示着,他距离理解所有境界的本源本质,又近了一步。
万界的气感境修士开始大规模修炼“无向感知术”,他们的灵觉在多元法则的洗礼下变得更加柔韧,为即将到来的跨宇宙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林尘与苏瑶则站在太初鼎前,望着星图中逐渐清晰的多元宇宙轮廓,知道一场更宏大的平衡探索,已悄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