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息”协议下的时光,失去了以往的快节奏与喧嚣,仿佛一条奔腾的大河骤然进入了地下潜流,表面平静,深处却涌动着适应与变革的暗潮。虚拟地球的“低功耗”运行,使得往日里充斥感官的绚丽色彩与复杂信息流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单调的“背景板”式存在。这种外部的“贫瘠”,反而为一种向内的、深度的探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面对“收割者”那基于信息结构脆弱性进行猎杀的模式,张诚、苏星河等核心层深知,仅仅依靠外部的隐匿和防御是远远不够的。正如“观察者”最初告知的规则——存在,依赖于信息的“强度”与“协调性”。在无法获取外部资源壮大自身的情况下,唯一的出路,就是极致地优化内部,将自身锻造得更加坚韧、更加难以被“消化”。
于是,在苏星河领导的科学院主导下,结合了灵界生存法则、人类集体意识研究、以及虚拟宇宙构建技术精华的“心流”修炼法,被正式提出并迅速推广。它被明确界定为一项关乎文明存亡的战略性技术,而非任何形式的宗教或玄学。
虚拟联邦议事堂,专项论证会议。
苏星河正在向包括张诚在内的所有高层详细阐述“心流”法的核心原理:
“……外部威胁的本质,是对我们信息结构有序度的攻击。‘心流’法的目标,就是通过系统性的意识训练,提升我们文明信息体的两个核心指标:内在协调性与信息密度。”苏星河调出了复杂的模型,“想象我们的集体意识是一个巨大的网络。平时,无数意识节点各自闪烁着不同的光芒,虽然丰富,但也存在大量的内部耗散和相互干扰。‘心流’训练,就是要引导所有节点,在保持自身独特频谱(个体思维)的同时,调整到一个高度协同的‘共振’状态。”
林浩皱着眉头,他更习惯于主动出击而非这种内向的“修炼”:“苏老,这听起来有点像……集体催眠?或者强制统一思想?这会不会抹杀个体的创造力?我们好不容易才在虚拟宇宙里孕育出那么多不同的文化分支!”
“不,恰恰相反。”苏星河摇头,指向模型中那些虽然同步闪烁,但颜色和细微波形依旧各异的节点,“‘心流’追求的是‘和而不同’。它不强求思想内容的一致,而是训练意识运作方式的协调。如同一个交响乐团,每个乐手演奏不同的乐器(个体独特性),但都严格遵循统一的指挥和节拍(集体协调性),最终才能奏出和谐而宏大的乐章。这种状态下,整个网络的信息传递效率、结构稳定性、以及对抗外部信息扰动的能力,都将呈指数级提升。”
张诚沉声问道:“具体如何实施?民众的接受度如何保证?”
“我们将通过‘灵网’系统,发布标准化的‘心流’引导程序。”苏星河展示了一个界面,“初期,每天会划定固定的‘共修时段’。届时,虚拟宇宙的环境会被调整到最适宜凝神的状态——光线柔和,声音引导,屏蔽非必要信息干扰。参与者只需放松意识,跟随引导,尝试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存在的感觉,并微微调整自身意识流,去感知和呼应整个文明主体那宏大而平稳的‘背景脉搏’。”
陈明远表示了支持:“在外部活动冻结的时期,这不仅能提升我们的生存能力,也能有效疏导民众因‘静默’而产生的焦虑和无所适从感,增强文明凝聚力。我建议将其作为一项公民义务推广。”
在第一个全文明“共修时段”,虚拟地球的万家灯火似乎都黯淡了几分。街道上空旷无人,所有娱乐、社交频道暂时静默。一种奇特的、低沉的嗡鸣声如同背景音般响起,那是经过精心调制的引导频率。
在虚拟家园中,李箐盘膝坐在(意识模拟)静谧的房间里,有些笨拙地尝试跟随引导。起初,她的思绪纷乱,一会儿想到残破的“捕风者”,一会儿担心未来的命运,难以集中。引导音温和地提醒:“…接纳杂念,如同观云,任其来去,将意识的锚点,沉入与集体脉动的连接…” 她尝试着,慢慢放松,隐约间,仿佛真的能感觉到一种极其微弱、却无比浩瀚的“存在感”,如同置身于一片温暖而深邃的信息海洋,无数细小的意识光点在其中若隐若现。
在虚拟研究院,苏星河和林浩也带领团队一同参与。林浩起初极为不适应,他活跃的思维很难平静下来。但作为科学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数据的变化。“看…我的个人意识波动熵值在下降,与主网络的数据交换延迟降低了0.7个标准单位…虽然微弱,但趋势明显!”他第一次对这种“软性”训练产生了真正的兴趣。
一位名叫艾琳娜的数字艺术家,在“心流”状态中获得了截然不同的体验。她不再试图“思考”或“控制”,而是让自己完全沉浸在那片集体意识的“海洋”中。她“看”到的不是数据,而是流动的色彩、交织的旋律、以及难以言喻的宏大情感基调。结束后,她灵感迸发,创作出了一幅名为《寂静共振》的抽象信息图景,虽然没有以往作品的炫目细节,却蕴含着一种深沉内敛的力量感,引发了众多共鸣。
“心流”法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初期,不少人感到枯燥、难以入门,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但文明管理层展现了强大的决心,通过持续的宣传、建立互助小组、分享成功体验等方式,逐渐提高了参与度和熟练度。
随着训练的深入,效果开始显现。整个信息泡的“背景噪音”———由无数个体意识无序波动产生的微弱干扰——显着降低。信息流的传递更加顺畅高效,维持防御壁垒的能量消耗因此得到了微小的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内在的“坚实感”开始在所有参与者心中滋生。那是一种确切的感知,感知到自身与整个文明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巨大生命体中的一个细胞。
在绝对的寂静与向内聚焦中,人类文明的信息核心,如同被置于高压环境下的碳,正在悄然发生着质变,向着更加凝实、更加有序、更加坚韧的形态进化。这种内在的、无声的强化,没有耀眼的光芒,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势,但它确确实实地,在为未来可能到来的、更加猛烈的风暴,夯下最坚实的基石。
张诚在一次深度“心流”体验后,意识中闪过明悟:“外部的狩猎迫使我们隐藏,但内部的修炼,或许正指引我们走向一条……超越单纯生存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