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背面,“广寒宫”基地深处,时间仿佛被压缩、扭曲,与外部宇宙的流速产生了微妙的差异。自晶族确认“肃清者”探测器存在的那一天起,这座隐藏于环形山阴影下的绝密设施,便进入了一种近乎燃烧的运转状态。希望与绝望交织成的巨大压力,转化为了驱动每一个研究员压榨自身极限的燃料。
“破壁”项目首席科学家陈思远,仿佛苍老了十岁,眼窝深陷,血丝如同蛛网般布满眼球,但他瞳孔深处那簇火焰,却燃烧得比“广寒宫”外任何一颗恒星都要炽烈。他站在维度干涉实验室的核心控制台前,身前巨大的全息屏幕上,不再仅仅是复杂的数学模型和能量曲线,更增添了一份带着决绝意味的、被标注为“肃清者应对预案-阿尔法”的作战流程图。
“‘肃清者’……‘收割者’的前哨……”陈思远低声咀嚼着这两个词汇,每一个音节都带着冰冷的重量。被动隐匿,等待审判?不,这不符合人类文明骨子里的抗争基因。即便是在绝对的劣势下,也要想办法递出一拳,哪怕只是为了摸清对手的底线,或者……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并非只能引颈就戮。
在张诚的亲自督导和最高授权下,一个极其大胆、甚至可以说疯狂的计划被提出并飞速推进——基于初代维度干涉仪的成功经验,制造一种非致命性的、用于战术侦察与干扰的“维度武器”,目标直指那个在太阳系外围徘徊的“阴影-01”。
项目代号:“静默探针”。
其设计理念,源于对“幽灵信号”事件和“肃清者”探测器行为模式的深刻反思。既然“收割者”体系拥有瞬间抹除一个文明信息特征的能力,那么人类能否模仿,或者说,利用刚刚窥见的维度奥秘,在极其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制造出一种类似的“信息遮蔽”效果?
理论部门夜以继日地演算,工程团队则与晶族专家紧密协作,对现有的维度共振晶体进行极限优化和特殊处理。目标不是摧毁“阴影-01”的物理结构——那无异于自杀,也远远超出当前能力——而是在极短时间内,于以目标为核心的微观空域,制造一个可控的、高维度的“信息黑洞”。
这个概念并非传统天体物理学中的黑洞,而是一种基于维度理论的设想:通过极度精密的能量场激发,使特定空间点的维度结构发生短暂而剧烈的“褶皱”或“闭合”,形成一个在信息层面上的“绝对壁垒”。任何试图穿过这个壁垒的信息——无论是电磁波、引力波、中微子,还是可能存在的、人类尚未认知的量子信息载体——都将被高维结构吸收、偏转或彻底隔绝,无法向外传递。
这就像在一幅三维画作上,用一个来自第四维度的“手指”,轻轻按住画布上的某个点,使其暂时与画面的其他部分“失联”。对于画中的二维生物而言,那个点以及其承载的一切信息,就在那短暂的一瞬间,凭空“消失”了。
“静默探针”的实体,是一个仅有家用冰箱大小的、布满幽蓝色晶体阵列和超导回路的精密装置。它被多层复合装甲和能量屏蔽层包裹,外形低调,其内部却蕴含着人类目前对维度科技最前沿的理解和应用。它没有推进器,没有武器接口,它的全部功能,就是在接收到特定指令后,于纳秒级的时间内,将其核心储存的能量,通过优化后的晶体阵列,以某种特定的、涉及高维空间的共振频率瞬间释放,在指定坐标制造一个持续时间极短的“维度遮蔽场”。
行动方案被反复推演、优化,最终确定为“阿尔法-1”测试。
目标:对“阴影-01”进行一次持续时间不超过10纳秒的“维度遮蔽”。
目的:
验证能力: 测试“静默探针”是否真的能对“肃清者”级别的探测器产生可观测的干扰效果。
评估反应: 观察“阴影-01”在遭遇这种前所未见的、来自维度层面的干扰时,会作何反应。是无视?是警觉?是追踪干扰源?还是……直接召唤更高级的存在?
获取情报: 记录“遮蔽场”作用期间,“阴影-01”任何可能的信息泄露或防御机制启动的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宝贵数据。
风险极高。这无异于在沉睡的巨龙耳边扣动扳机,哪怕声音再轻微,也可能招致毁灭性的反击。但这也是在绝望的黑暗中,人类唯一能主动采取的、可能扭转认知劣势的行动。
行动在绝对保密下进行。知情者被限制在最小的核心圈内。经过严格伪装的“静默探针”被拆解,混入一批前往柯伊伯带“定海神针”空间站的常规资源补给物资中,由一艘外表毫不起眼的无人货运飞船运送。
在柯伊伯带外围,一个预先选定、远离“阴影-01”常规巡逻路径的隐秘空域,一座小型、自动化的前沿平台上,“静默探针”被重新组装、激活,并进入待命状态。整个平台由高度智能的AI控制,与后方的通讯采用单向、延时、且经过多重跳转的量子加密信号,最大程度减少被追踪的可能。
虚拟战略指挥中心(VScc)内,气氛比月球背面的真空还要冰冷。张诚、陈思远、安德森将军,以及少数几位核心决策者,以意识投影的形式聚集于此。巨大的星图上,“阴影-01”那代表不祥的红点,正按照预测的轨迹,缓缓移向预设的“测试区”。
“目标即将进入有效作用范围。”
“探针能量储备完成,晶体阵列共振稳定。”
“所有监测浮标就位,进入最高灵敏度数据采集模式。”
“倒计时……10……9……”
每一个数字的跳动,都仿佛重锤敲击在众人的心脏上。这是一场豪赌,赌的是人类对维度科技的初步理解,赌的是“肃清者”可能存在的认知盲区,赌的是那微乎其微的、不被立刻毁灭的可能性。
“……3……2……1……激活!”
没有震耳欲聋的爆炸,没有璀璨的能量光束。在遥远的柯伊伯带边缘,那台冰冷的“静默探针”内部,幽蓝色的晶体阵列骤然亮起,释放出的却不是可见光,而是一种扭曲了周围空间本身的、无形的能量脉冲。这脉冲以超越光速的速度(在更高维度的层面),精准地命中了正在滑行的“阴影-01”。
在持续仅仅7.3纳秒的时间里,以“阴影-01”为中心,半径约一百公里的球形空域,其信息传递能力被瞬间“掐断”了。
VScc的主屏幕上,代表“阴影-01”信号特征的所有曲线——引力扰动、可能存在的微弱背景辐射散射、时空曲率映射——如同被一把无形的快刀齐刷刷地切断,跌落至背景噪音水平之下。
那片空间,在那一刻,变成了一个信息的“空洞”。
成功了?
所有人的呼吸都在那一刻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