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星槎”号曲速试航成功,已过去一年。超光速航行的突破,如同一剂强心针,让人类文明沉浸在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与雄心之中。太阳系的疆界仿佛在瞬间被打破,星辰大海触手可及。在这种氛围下,一个曾被多次论证又多次搁置的、堪称疯狂的巨型工程——金星环境改造计划,被正式提上日程,并被赋予了极高的战略优先级。
代号:“祝融-金星”。
金星,这颗中国古代被称为“太白”,西方以爱与美之神维纳斯命名的星球,在近距离观测下,却是名副其实的地狱。其表面温度高达摄氏460度以上,足以熔化铅和锌;大气压力是地球的92倍,相当于深海一千米的压强;浓厚的大气层中96%是二氧化碳,笼罩着致命的硫酸云;全球性的、持续不断的温室效应将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失控的高压锅。
改造这样一颗星球,其意义远不止于增加一个宜居星球。在“维度科技专项委员会”的内部评估中,这被视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验证”和“能力储备”。张诚在推动该计划的绝密备忘录中写道:“……如果我们连太阳系内最近邻、环境最极端的行星都无法有效干预和改造,那么当我们未来面对可能存在的外星恶劣环境,乃至应对‘收割者’可能发起的、针对行星环境的攻击时,我们将毫无还手之力。改造金星,是一场针对未来未知威胁的、规模空前的实战演练。”
项目总负责人,落在了联邦环境部长,时年四十五岁的环境工程学泰斗苏雨晴肩上。她是一位气质优雅、思维缜密的女性,以其在火星局部生态圈建设和地球气候修复工程中的卓越成就而闻名。接受任命时,她深知其中的风险与重任,但眼神中闪烁着科学家迎接挑战时特有的光芒。“我们将尝试给一个垂死的星球做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手术。”她对她的团队说,“目标是唤醒它,哪怕只是让它变得……不那么致命。”
“祝融-金星”计划的核心,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降温与降压”,实施“遮阳伞”计划与“吞噬者”计划 。首先在金星日冕层(太阳与金星之间的拉格朗日L1点)部署数万面由超薄、高反射率材料制成的巨型太空反射镜(每面面积可达数十平方公里)。这些反射镜由智能材料构成,可根据指令调整角度,如同一把巨大的遮阳伞,将照射到金星的大部分阳光反射回太空,从根本上削弱其温室效应的能量来源。
其后向金星高层大气投放数以百亿计的、经过精心基因编辑和设计的纳米级微生物(非复制型)。这些微生物被编程为以金星大气中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为“食物”,通过特定的生物化学反应,将其分解并固定为固态的碳酸盐颗粒(类似石灰石),或者释放出氧气。同时,它们还能辅助分解硫酸云层中的硫化物。目标是大幅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酸度,削弱温室效应,并初步制造氧气。
第二阶段(远景规划):“引入与复苏”。在大气温度和压力降至一定程度后,引入更复杂的、能够适应金星新环境的基因改造藻类和地衣,进一步制造氧气、固定氮元素、改造土壤。最终目标是在数百甚至上千年后,将金星改造成一个拥有液态水海洋、适宜人类居住的“第二地球”。
2051年初,计划的奠基部分——“遮阳伞”系统开始部署。
利用“盘古-木星”能源矩阵提供的近乎无限的能量,以及从土星环开采的丰富原材料,太空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反射镜单元。一艘艘巨型运输舰,如同忙碌的工蜂,将折叠状态的反射镜运送至金星L1点。在那里,高度自动化的工程机器人集群将其精确展开、定位、连接,构建起一片片闪烁着金属光泽的“云朵”。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太阳风爆发曾数次撕裂尚未完全固定的镜面;微陨石的撞击需要不断修复;维持庞大镜阵的轨道稳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动力学难题。但在“伏羲”系统和工程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问题被逐一攻克。
数月后,当最后一面反射镜就位,巨大的“遮阳伞”初步成型。监测数据开始显示效果:金星高层大气的太阳辐射接收量下降了15%,全球平均温度出现了极其微弱但确凿无疑的——下降趋势!
指挥中心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苏雨晴看着数据曲线,紧绷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第一步,成功了。人类似乎真的拥有了与星球级别力量对话的能力。
第一阶段第二步,“吞噬者”纳米微生物的投放,是更加关键,也更具风险的一步。
用于投放的载体,是一种被称为“破云者”的特制穿透器。它们如同巨大的标枪,由轨道平台发射,利用自身重量和辅助推进器,突破金星浓密的高层大气,在预定的中低空区域释放携带的纳米微生物“孢子”。
前几批次的投放看似顺利。“破云者”成功穿越硫酸云层,按计划释放了微生物。遥感监测显示,目标区域的二氧化碳浓度出现了预期的微量下降。
然而,真正的危险,隐藏在他们视线无法触及的金星地表之下。
金星的地质活动远比之前认知的更为活跃和复杂。其表面覆盖着年轻的、广袤的玄武岩平原,证明在(地质尺度上)不久之前,曾有过全球性的、剧烈的火山活动。厚重的二氧化碳大气和内部持续产生的热量,使其地壳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能量蓄势待发的状态。
当第七批次、也是最大规模的一批“破云者”,携带者更高浓度的改良型纳米微生物,穿透至金星中纬度地区一处广阔高原的上空并开始释放时,灾难发生了。
其中一枚“破云者”,其深入大气层后产生的剧烈振动和能量扰动,如同最后一根稻草,恰好触发了一条深藏于地壳之下、连接着数个巨大岩浆房的脆弱断层带!
刹那间,一场远超任何地质模型预测的、连锁反应式的超级火山喷发被引爆了!
首先观测到异常的是轨道上的引力与地震波监测卫星。数据显示,以那个高原为中心,前所未有的强烈震波如同海啸般向四周扩散!
紧接着,光学和红外望远镜捕捉到了令人胆寒的画面:金星表面,不止一处,而是数十个、上百个巨大的亮点同时爆发!炽热的、蕴含着巨量二氧化硫和尘埃的岩浆和气体,以雷霆万钧之势冲破厚重的地壳,直冲数万米的高空!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彻底搅动了金星原本就狂暴的大气。全球性的、速度超过每小时500公里的超级硫酸云风暴瞬间形成!这些风暴并非地球上的气流,而是夹杂着腐蚀性硫酸液滴、高温火山灰和有毒气体的、如同液体般稠密的死亡怒潮,席卷了整个星球!
更严重的是,火山喷发在极短时间内,向大气中注入了远超“吞噬者”们处理能力的、巨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温室效应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急剧增强!刚刚开始下降的全球温度,如同脱缰的野马,以惊人的速度反弹、飙升,瞬间突破了历史极值!
位于金星轨道高处的“祝融-金星”计划指挥平台——“望舒”站,首当其冲感受到了这场星球级别的怒火。
“警告!监测到大规模火山喷发!”
“警告!全球风暴形成!风速持续攀升!”
“警告!大气温度急剧升高!热辐射强度超出安全阈值!”
“警告!平台轨道受到剧烈大气扰动影响,稳定性下降!”
刺耳的警报声和红色的警示灯淹没了“望舒”站的控制中心。工作人员被这突如其来的剧变惊得目瞪口呆。
苏雨晴冲到主控台前,看着屏幕上那些疯狂跳动的数据和不详的红色区域迅速蔓延至整个金星模型,她的心沉到了谷底。她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对金星内部动力学和全球系统关联性的理解,还远远不够!
“立刻停止所有投放作业!所有外层作业单位紧急撤回!”
“启动平台紧急稳定程序!优先保障人员安全!”
“计算风暴和热辐射对平台的影响,寻找安全规避轨道!”
但灾难来得太快太猛。剧烈的引力扰动和高速席卷的火山灰颗粒,让“望舒”站如同暴风雨中的一叶扁舟,庞大的舰体发出令人牙酸的金属扭曲声。部分外露的传感器和通讯天线在高温和腐蚀性气体的双重打击下瞬间失灵。
最危险的一刻,一股异常强大的热辐射流和带电粒子流,伴随着一次特大规模的火山喷发,直接击中了“望舒”站的一侧太阳能帆板和散热系统。巨大的能量冲击导致平台局部断电,主推进器短暂失控,整个平台开始缓慢地、不可逆转地向着金星致命的低轨道滑落!
“平台高度正在下降!”
“主推进器重启失败!”
“备用电源只能维持生命支持和核心系统15分钟!”
控制中心内一片混乱,绝望的气氛开始蔓延。他们不仅要面对计划的失败,更要面对全军覆没的危机!
苏雨晴脸色苍白,但眼神却异常坚定。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迅速接管了指挥。“启动最终应急方案!抛弃所有非必要模块,集中能源给姿态调整推进器!向最近的火星基地和地球发出求救信号!所有人员,进入抗冲击位置!”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来自木星轨道“盘古”矩阵的、经由“伏羲”协调的紧急能源支援,通过定向微波传输,跨越数亿公里,如同救命稻草般注入“望舒”站濒临枯竭的能源系统。同时,一艘恰好在附近空域执行巡逻任务的“鹰隼”级快速反应舰,接收到求救信号后,不顾自身风险,强行突入金星高轨道,利用其牵引光束,协助稳定“望舒”站的姿态。
经过惊心动魄的十几分钟抢险,“望舒”站终于勉强稳定在一条不稳定的安全轨道上,避免了坠入炼狱的厄运。但平台受损严重,短期内已无法继续执行任务。
“祝融-金星”计划遭遇重大挫折的消息,无法隐瞒,很快通过媒体和“灵境”网络传遍了整个社会。
与“星槎”号成功时的举世欢腾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次,舆论陷入了巨大的分裂和激烈的辩论之中。
反对派 声音高涨:“愚蠢的傲慢!我们连自己地球的环境问题都未能完全解决,就妄图去改造一个地狱般的星球?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超过三万亿联邦信用点的投入!无数顶尖科学家的数年心血!换来的是什么?是一场差点葬送整个指挥团队的灾难,和一个变得更加狂暴的金星!”
“在‘收割者’的威胁悬在头顶的当下,我们更应该集中所有资源用于防御和基础科研,而不是进行这种华而不实、风险极高的‘星球美容’!这是战略上的严重失误!”
“立刻停止所有不切实际的星球改造计划!我们应该满足于火星,巩固内太阳系,而不是去招惹我们无法控制的力量!”
支持派 则奋力辩护:“科学探索本身就伴随着风险和失败!没有一次次失败的积累,哪来成功的曙光?这次失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行星系统的复杂性和关联性,这是用金钱买不来的宝贵经验!”
“改造金星的意义,远不止于一颗星球。它关乎材料科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生物工程学等一系列尖端技术的极限测试。这些技术积累,在未来应对任何未知环境(包括外星环境和可能的攻击)时,都将是无价之宝!”
“我们不能因为一次挫折就因噎废食!人类文明的伟大,就在于永不停息的探索和挑战精神!如果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我们和坐以待毙有何区别?”
“苏雨晴部长和她的团队是英雄,他们是在为文明的未来冒险!我们应该支持他们,而不是指责!”
舆论的漩涡中心,苏雨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听证会上,她面对着议员们严厉的质询和媒体连珠炮似的追问。她显得疲惫而憔悴,但腰杆依然挺得笔直。
“我承认,我们低估了金星,高估了我们现有的控制能力。”她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这次失败,代价惨重,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
她抬起头,目光扫过全场,带着科学家特有的执着:“——这并不能证明改造金星是错误的方向,它只证明了我们选择的路径和方法需要调整。我们收获的数据,我们经历的教训,比一千次成功的模拟更有价值。它告诉我们,星球是一个活的、呼吸的、相互关联的复杂巨系统,任何局部的干预都可能引发全局的、难以预测的连锁反应。”
她调出了一段模拟动画,展示了根据此次灾难数据更新的金星内部模型。“我们现在更清楚地知道能量在哪里积蓄,断层在哪里分布,大气如何响应……我们知道了‘陷阱’在哪里。下一次,我们会更谨慎,准备更充分。”
她最后说道:“放弃是容易的,但退缩不会让我们变得更安全,只会让我们在面对未来更宏大、更危险的挑战时,更加手足无措。改造金星的技术,或许有一天,会成为我们修复受损地球、甚至在异星建立家园的关键。这场与‘炼狱’的对话,我们必须继续下去,只是……需要更聪明,更谦卑。”
听证会现场一片寂静。
最终,在张诚和王文渊等高层的大力斡旋下,联邦议会并没有终止“祝融-金星”计划,而是决定将其转入“长期基础研究与技术验证阶段”,大幅缩减近期投入,将主要资源转向深空防御和维度科技,但保留了未来的火种。
苏雨晴辞去了环境部长的职务,专注于领导一个规模小得多的、专注于金星基础科学和失败分析的后续研究团队。
人类向炼狱迈出的第一步,以惨痛的代价告终。但这代价,并非毫无意义。它像一盆冰冷的星海之水,浇醒了有些过热的人类雄心,让文明在奔向星空的同时,开始更加深刻地反思自身与浩瀚宇宙、与脚下星球的关系。
征服的雄心与自然的反噬,在这颗名为金星的炼狱舞台上,上演了一场警示与启迪并存的宏大戏剧。而人类的未来,正是在这一次次成功与失败的淬炼中,艰难地塑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