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铁拳以不容置疑的姿态重塑了社会的规则与边界,涤荡了污浊,匡扶了正义。然而,张诚与最高决策层清醒地认识到,刚性的法律只能约束行为,划定底线。要真正凝聚起一个迈向星辰大海的文明所需的磅礴伟力,更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融入血脉的柔性认同与精神归属。在清除了内部的思想毒瘤、重建了文化自信、确立了法律权威之后,引导全体国民将这种认同与归属,自然而然地、坚定不移地指向他们共同的家园与文明——爱国,便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成为了每个个体在新时代洪流中,唯一明智、唯一光荣、唯一可持续的选择。
但这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基于口号宣传或危机动员的朴素爱国情感,而是建立在辉煌成就、共同福祉、文明自豪与个人命运深刻绑定基础上的、更加理性、更加深沉、也更加坚固的新时代爱国主义。
过去那种“虽然我们现在不行,但我们要爱国”的悲情叙事,彻底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辉煌成就之上的强大自信。
国家动用“灵境”技术,在虚拟空间中构建了一条横跨万年的“华夏辉煌长廊”。每一个公民,从学龄儿童到耄耋老人,都可以随时“走入”这条长廊。
长廊的起点,是璀璨的古代文明:精妙的青铜器、恢弘的万里长城、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以全息影像和沉浸式体验的方式,栩栩如生地展现。
接着,是近现代屈辱与奋起的峥嵘岁月,真实还原那段风雨如晦的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来路,珍惜当下。
然后,长廊进入了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复兴纪元”。从“破晓”电池改变能源格局,到“盘古”聚变带来无尽动力;从“羲和”网络联通世界,到“伏羲”智能赋能万物;从“轩辕”母舰巡弋天疆,到“建木”天梯连接天地;从“灵境”世界拓展生存维度,到生物科技挑战寿命极限……无数个改变国家命运、乃至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科技突破、工程奇迹、文化盛事,都以最震撼的方式呈现出来。
行走在这条长廊中,无需过多言语,每一个参观者都能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民族正在创造何等伟大的历史,自己的生活正在发生何等天翻地覆的变化。爱国,不再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要求,而是面对这波澜壮阔的成就洪流时,油然而生的、无法抑制的骄傲与认同。
爱国主义的情感,同样根植于切实的共同利益与个人福祉之中。国家通过“伏羲”的社会治理系统,构建了一棵可视化的“国民福祉之树”。
这棵“树”的根系,是国家的综合实力与资源;树干,是公平的法律与高效的行政;而它的枝叶与果实,则是每一位公民所能享受到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环境、安全等方方面面的福利与保障。
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个人终端,查看到这棵“树”的实时生长状态,看到国家投入如何转化为自己社区更好的学校、更先进的医院、更优美的公园、更安全的街道。他们能看到,因为“盘古”能源,自家的电费变得微不足道;因为“乾坤”农业,餐桌上的食物更加丰富安全;因为“息壤”环境工程,天空更蓝,河水更清。
更重要的是,“伏羲”建立了一套高度透明的 “贡献-反馈”闭环系统。个人的努力、对社会的贡献(无论是科技发明、劳动创造还是志愿服务),都会被记录并转化为“贡献值”,这些贡献值不仅带来社会荣誉,更能实实在在地兑换成更好的福利待遇、子女教育机会、甚至是“灵境”中的特殊体验权限。
人们清晰地看到,国家的繁荣与自己的幸福息息相关,个人的奋斗与民族的复兴同频共振。爱国,就是爱自己安身立命的美好家园,就是维护自己幸福生活的源泉。背叛国家,就等于毁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福祉之树”,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和自绝于未来。
物质成就与个人利益,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明认同与价值归属。
在“灵境”中,除了“辉煌长廊”,还建立了一座“华夏文明灯塔”。这座灯塔,并非固步自封地展示自身,而是以开放的姿态,将华夏文明放在人类文明的宏大坐标系中进行审视。
灯塔的第一层,展示华夏文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伦理观、“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这些穿越数千年时光依然熠熠生辉的智慧,在与西方文明主导的、强调征服、扩张、二元对立的范式对比中,其独特的包容性、可持续性与和谐价值,愈发凸显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深远意义。
灯塔的第二层,则聚焦于未来。展示基于华夏文明底蕴与最新科技结合,所构想的未来城市、星际探索、人机融合、生命进化等宏伟蓝图。它向所有国民宣告: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民族的复兴,更是要引领人类文明走向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续、更充满人文关怀的星辰未来。
成为这艘承载着古老智慧与未来希望的“文明方舟”的一员,参与这场伟大的航程,本身就是一种无上的荣耀与精神满足。爱国,就是认同这份独特的文明价值,就是选择成为这盏指引人类未来的“文明灯塔”的守护者与添薪人。
对于那些曾有过动摇、或与外部世界有复杂联系的人员(包括部分早期归国人才、外籍华裔专家等),国家并未简单地排斥,而是启动了一项充满温情与智慧的“归心”计划。
计划为他们提供了深度参与国家重大项目(非核心)、系统学习华夏文化与历史、以及与普通民众深入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价值追求。
许多人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深刻的思想转变。一位曾长期在海外工作的华裔科学家在“归心”计划的总结中写道:“过去,我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总觉得她哪里不对。现在,我尝试以中国的眼光看世界,才发现过去那个‘世界’的眼光,本身就是一个被精心构建的滤镜。这里进行的,不是简单的崛起,而是一场文明的涅盘。能参与其中,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
爱国,对于他们而言,不再是血缘或地理的偶然,而是在比较、思考、体验之后,做出的清醒、主动的文明归属选择。
金城,炎黄中心广场。一场融合了最新科技与传统文化、展现国家成就与未来愿景的宏大展演的“国家纪念日”庆典正在举行。
当全息影像构成的“建木”天梯直插云霄,当“轩辕”舰队在虚拟星海中列阵驶过,当来自五湖四海的儿童用清亮的声音齐声诵读《少年华夏说》选段时,现场数百万民众,以及通过“灵境”同步参与的亿万国民,心中涌动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澎湃情感。
张诚站在观礼台上,他的声音通过扩音系统,平静而有力地传遍广场,传遍神州:
“我们站立的地方,是我们祖先耕耘了万年的土地,是我们亲手建设的家园,也是我们子孙将要奔赴的星海起点!”
“爱这片土地,爱这个国家,爱我们共同创造的文明,在今天,已不需要任何外部的理由。它就是根植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现实,发源于我们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指向我们共同未来的唯一道路!”
“这不是排他的自恋,而是自立自强后的从容与自信;不是盲目的狂热,而是认清世界与本相后的理性抉择!”
“让我们将这份爱,化为无尽的创造力,化为坚不可摧的凝聚力,携手并肩,走向那个等待着我们共同书写的、属于华夏、也属于全人类的伟大篇章!”
“爱国,唯一的选择!”这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十四亿人心中轰鸣的时代最强音,是这艘已然起航的文明巨轮,驶向无垠深空时,唯一、且永恒的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