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媒体的喧嚣,国际学界的震动,高层会议的决策……这一切如同汹涌的潮水,冲击着外界,却似乎被一层无形的屏障隔绝在了张诚日常生活的边缘。在确定了于北京举办国际学术报告会的大方针后,繁杂的筹备工作自然有专门的团队去执行,无需他过多费心。他重新回到了那种规律而有序的节奏中,仿佛那篇石破天惊的论文只是他科研道路上一次寻常的产出。
然而,他并非生活在真空里。那些最质朴、最直接的情感联系,并不会因外界的光环或喧嚣而改变。在一个午后,处理完手头一些琐碎的事务后,他难得地有了一段完全属于自己的安静时光。他没有继续埋首书卷,而是略作沉吟,拿起电话。这么久了给家里打个电话。
千里之外的黄土情深
电话拨通,听筒里传来几声长长的“嘟——”声,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张诚的心境,也随着这等待音,仿佛瞬间从北京的实验室,穿越回了那片广袤而深厚的黄土高原。
“喂?哪个?” 接电话的是父亲张建军的声音,带着一丝西北口音特有的粗粝和朴实,背景里似乎还能听到隐约的市井嘈杂声,像是在五金店里。
“爸,是我,小诚。” 张诚的声音不自觉地柔和了许多。
“小诚?!” 张建军的声音瞬间提高了八度,充满了惊喜和不易察觉的激动,“哎呀!你咋这时候打电话来了?忙不忙?吃饭了没?” 一连串的问题如同机关枪,透着最本能的关切。
“不忙,刚忙完一阵。饭吃过了,有专人做的,挺好的。” 张诚一一回答,语气耐心。
“好,好!那就好!” 张建军连声说道,随即语气变得无比自豪,甚至带着点颤抖,“小诚啊!咱家……咱家电视上,报纸上,全是你的消息啊!黎……黎曼猜想!爸虽然搞不懂是啥,但知道是了不得的大事!街坊邻居,市里领导,见了面没有不夸的!你爷爷奶奶这两天,每天都开心的很!好啊!我儿子……真是给我老张家争光了!” 他的声音有些哽咽,那是压抑了许久的情感释放。
“爸,您和我妈,还有小磊,爷爷奶奶,身体都好就行。那些都是虚的,你们别太放在心上。” 张诚轻声安慰。
这时,电话那头传来了母亲李秀兰急切的声音,似乎是从父亲手里抢过了话筒:“诚娃子!是诚娃子不?你可算打电话回来了!妈在电视上看到你了,咋看着又瘦了?是不是又没好好吃饭?北京天热,你可别中暑了!钱够不够花?不够妈这有……” 母亲的关怀永远是那么具体而微,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妈,我挺好的,没瘦,国家把我照顾得很好。钱够用,您别操心。” 张诚听着母亲絮絮叨叨的叮嘱,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心中流淌过一股暖流。无论他在外取得了何等成就,在母亲眼里,他永远是那个需要被照顾、担心会饿着冻着的孩子。
弟弟张磊的声音也挤了进来,兴奋地大喊:“哥!你太厉害了!我们全班同学都知道你是我哥!老师还让我上台讲你的事呢!我这次期末考试,数学又考了满分!” 小家伙的语气里充满了与有荣焉的骄傲。
“小磊真棒,继续保持。” 张诚鼓励道,“在家要听爸妈的话。”
一家人隔着电话,聊了十几分钟的家常。没有高深的数学,没有世界的瞩目,只有最平凡的问候与牵挂。这短暂的交流,像是一泓清泉,洗涤了外界附着的喧嚣,让他重新锚定在生命的本源之上。挂断电话后,张诚望着窗外明晃晃的阳光,心中一片宁静。无论走得多远,飞得多高,那根连接着黄土地与亲情的线,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力量源泉。
旧日师友的诚挚祝贺
与家人通完电话,张诚略一思索,又陆续拨通了几位在他初入大学、展露头角时,曾与他有过愉快合作或给予过他帮助的院士及教授的电话。这些教授,并非数学领域的顶尖权威,更多是在物理、信息、材料等交叉学科领域深耕的学者。在他成长的早期阶段,与这些不同领域学者的交流,对他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先接到电话的是理论物理学领域的徐教授,他曾与张诚讨论过一些量子力学基础问题。
“徐教授,您好,我是张诚。”
“张诚?!哎呀!正想着怎么联系你祝贺你呢!”徐教授的声音洪亮,充满惊喜,“黎曼猜想!我的天!我在新闻上看到的时候,差点把茶杯打翻!你这孩子………,不,张教授你这可真是给了全世界一个巨大的惊喜啊!”
“徐教授您太客气了,还是叫我小张或者张诚就好。”张诚谦逊地说,“之前和您讨论量子测量问题,对我后来思考信息与物理基础很有启发。”
“哈哈,那可不敢当!我们那点粗浅讨论,哪能跟你这开创性的工作比?”王教授爽朗大笑,语气中满是欣慰与自豪,“看到你取得这样的成就,我们这些老家伙,真是打心眼里高兴!你这是为我们中国科学家,狠狠地争了一口气啊!”
接着,张诚又联系了信息领域的李教授,他曾对张诚早期提出的一些算法思路表示过赞赏。
李教授接到电话,语气更是激动:“张诚!我就知道!当初看你提出的那几个模型,就觉得你思维非同一般!果然,这才多久,你就搞出这么大动静!黎曼猜想啊!我们搞信息的,虽然不直接研究这个,但谁不知道它的分量?你这‘历史层积’的框架,听起来就充满了信息论的哲学味道,对我们领域说不定也有大启发!”
“李教授过奖了。信息学的视角确实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张诚平和地回应。
“期待你的报告会!到时候我一定去听,虽然可能大部分听不懂,但感受一下气氛也是好的!”李教授幽默地说道。
随后是材料学领域的陈教授……
每一位接到电话的教授,无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由衷的祝贺。他们的喜悦是纯粹的,为曾经与自己有过交集的这个年轻人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而感到骄傲。他们没有追问证明的技术细节,更多的是表达一种长辈对杰出后辈的关爱与期许。通话中,他们回忆起当初合作的点滴,感慨时光飞逝,也惊叹于张诚那仿佛永不枯竭的创造力。
这些电话,不像学术讨论那般严谨,却充满了人情味。它们让张诚感受到,在他的成长道路上,并非只有孤身一人的攀登,还有许多来自不同方向的支持与注视。这些情谊,并未因他地位的飙升和成就的显赫而变质,依然保持着最初的真诚。
一圈电话打完,窗外已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色。
张诚放下电话,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家人的牵挂,师友的祝贺,如同涓涓细流,汇入他的心田,冲淡了外界那如同烈焰般灼热的关注所带来的燥意。
声震寰宇,是能力的展现;情系方寸,是内心的归依。
他深知,外界的赞誉如潮水,终有退去之时;而内心的平静与这些质朴的情感,才是支撑他在这条探索真理的漫漫长路上,持续走下去的永恒动力。
短暂的休憩与情感联结之后,他的目光再次变得清明而坚定。接下来,还有一场更重要的“战役”在等待着他——在那场即将到来的、汇聚全球目光的学术报告会上,他需要用最清晰、最有力的语言,向世界完整地阐述他的思想。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天边那最后一抹绚烂的晚霞,眼神中已不见了片刻前的温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属于开拓者的冷静与专注。
风暴之外的温情时光已然结束,是时候,再次回到那片属于他的、由逻辑与想象力构筑的战场中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