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十三校联盟联合授予张诚理学博士学位的消息,如同一声春雷通过电视、报纸传遍大江南北时,其产生的震动与回响,在张诚的故乡——那个偏远的名为半山村的小村庄,以及其所在的县、市、省,达到了一个空前热烈的高潮。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由官方至民间、自发涌动的庆祝浪潮,是乡土中国对自家子弟取得巨大成就时,最质朴、最真挚、最酣畅淋漓的情感宣泄。
政府响应,贺电如雪,赞誉如潮
消息得到官方渠道确认的瞬间,从省城到市府,再到县城,各级政府的反应速度堪称“迅雷不及掩耳”。
省教育厅、科技厅率先联合发出贺电,电文高度评价张诚“展现了新时代三秦子弟锐意进取、勇攀科学高峰的卓越风采”,称其是“全省人民的骄傲,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楷模”,并宣布将组织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张诚精神”。
紧接着,张诚家乡所在的市委、市政府连夜召开专题会议,会议决定:
第一,立即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向张诚同志及其家人发出最热烈的祝贺。
第二,将张诚的事迹作为本市“招才引智、创新发展”的黄金名片,加大宣传力度。
第三,责成相关部门,进一步落实好对张诚家人及其家乡的各项关怀与支持政策。
市委书记在会议上激动地表示:“张诚是我们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真龙!他的成就,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我们整个城市、乃至整个省份软实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最有力证明!我们要让全国、全世界都知道,我们这里,是人杰地灵、能孕育出顶尖科学家的地方!”
县政府层面的反应则更为具体和热烈。县长亲自带队,率领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四套班子的主要负责同志,以及教育、科技、文化等相关部门的一把手,组成一个高规格的“祝贺团”,准备第二天一早就赶往半山村,当面向张诚的家人表示祝贺。县里还紧急下令,全县所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公共场所,有电子显示屏的一律滚动播放祝贺标语:“热烈祝贺我县优秀学子张诚获得十三校联合博士学位!”“学习张诚精神,建设科技强县!”
随即便是张诚就读过的 学校校沸腾,横幅漫天,与有荣焉
张诚曾经就读过的小学、初中、高中,陷入了一片欢腾的海洋。
他小学的母校,那座曾经略显陈旧的乡村小学,如今早已因他而名声大噪,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和资源倾斜。老校长激动得热泪盈眶,亲自指挥在校门口挂上了长达十米的红色横幅:“热烈祝贺我校杰出学子张诚获得博士学位!” 全校停课半天,召开“学习张诚学长,立志报效祖国”主题大会。每一位曾教过张诚(哪怕只是代过一节课)的老师,都成了媒体和校内师生追捧的对象,反复回忆着张诚当年在校时“与众不同”的点点滴滴。
他就读的镇初中和县一中,更是将这份荣耀发挥到了极致。两所学校不约而同地在校门口最显眼的位置,拉出了数条巨大横幅,内容从“祝贺我校优秀学子张诚成就学术传奇”到“今日你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你为荣”,琳琅满目。校长们亲自召集全校师生发表激情洋溢的讲话,将张诚树立为学校的“精神图腾”和“不朽丰碑”。曾经教过张诚数学、物理的老师,更是被学生们层层围住,恳请他们多讲讲“张神”当年的故事。这些老师们虽然内心或许有些许恍惚(毕竟张诚在校时间短暂且大多在自学),但脸上无不洋溢着自豪与荣光,努力从记忆中挖掘着任何能与今天这份荣耀联系起来的细节。
这些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教务处主任以及张诚曾经的班主任、主要科目任课教师,组成了一个个“母校代表团”,怀着无比激动与荣耀的心情,纷纷驱车赶往半山村。他们要去分享这份喜悦,更要去亲眼见证这荣耀诞生的源头。
半山盛景,旧貌新颜,欢天喜地
当这些来自省、市、县、校的祝贺队伍,以及无数闻讯而来的媒体记者、好奇的民众,沿着早已拓宽硬化、平整如砥的柏油马路驶入半山村时,映入他们眼帘的,早已不是昔日那个闭塞落后的小山村。
得益于张诚之前获得的科研奖金和国家、地方各级的持续扶持,半山村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里的主干道和通往每户的小路全部实现了水泥硬化,干净整洁;路旁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夜晚灯火通明;统一的徽派风格民居外立面改造,让整个村落显得古朴而雅致;村口还建起了一座小型的文化广场和停车场。张诚家的老宅,更是被精心修缮和扩建,形成了一个宽敞明亮、带有独立院落的两层小楼,既保留了农家院的舒适,又不失现代气息,俨然成了半山村的“标志性建筑”。
此刻的半山村,比过年还要热闹十倍。村文化广场上,锣鼓喧天,村委会组织的秧歌队、锣鼓队卖力地表演着,围观的村民里三层外三层,人人脸上都笑开了花。
“老张家祖坟冒青烟了啊!”
“何止是冒青烟,简直是喷火了!十三校博士啊,听说是顶了天的学问!”
“诚娃子打刚出生那会我就看出来不凡,那眼神,透亮!”
“咱们半山村这下可出名了,以后说出去,脸上都有光!”
村民们议论着,感慨着,自豪着。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喜庆气氛。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不绝于耳的烟花和炮竹声。从早上消息确认开始,村里各家各户自发购买的烟花炮竹就没有停过。绚丽的烟花在白日的晴空下炸开,虽不及夜晚璀璨,但那声声爆响和弥漫的硝烟味,却将喜悦的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村委会更是组织人手,在村口空地上一口气燃放了十几挂万响鞭炮,红纸屑铺了厚厚一层,如同铺就了一条红色的地毯。
张家荣光,阖家团圆,喜不自胜
张诚家的院子里,此时已是人头攒动,水泄不通。张家所有人,几乎都到齐了。
爷爷张满仓穿着一身崭新的深蓝色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虽然努力想保持一家之主的沉稳,但那咧开的嘴角和不停招呼客人的洪亮嗓音,暴露了他内心的激动与自豪。他不停地对前来道贺的各级领导、乡亲们说着:“同喜同喜!都是党和国家培养得好!”
奶奶则穿着喜庆的暗红色棉袄,坐在院子中央的藤椅上,笑得合不拢嘴,眼里泛着幸福的泪光,一遍遍摩挲着手里那张张诚小时候的照片。
父亲张建军和母亲李秀兰,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一边要接待络绎不绝的宾客,一边要应付媒体的采访请求。张建军的腰杆挺得笔直,脸上是掩饰不住的骄傲,言谈间虽然依旧朴实,但多了几分底气。李秀兰则细心地将各级领导送来的贺匾、鲜花摆放整齐,看着满屋的荣耀,她时不时背过身去悄悄擦拭一下眼角,那是欣慰与思念交织的泪水。
9岁的弟弟张磊,兴奋得小脸通红,在人群中钻来钻去,享受着小伙伴们投来的羡慕目光,大声地向人宣布:“我哥哥是博士!最厉害的博士!”
张诚的四个姑姑全家也都赶了回来,她们带着孩子,帮着哥嫂招呼客人,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喜气。整个张家院落,充满了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省市县各级的领导、各学校的校长老师、媒体记者……一拨又一拨的人来到这个小院,送上祝贺,表达敬意。院子里堆满了花篮、贺匾、锦旗,上面写着“国之栋梁”、“家乡骄傲”、“科学之光”等赞誉之词。
面对镜头和众人的夸赞,张满仓作为一家之长,代表全家说了几句朴实却掷地有声的话:“感谢党,感谢国家,给了诚娃子这么好的机会和平台!我们老张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没啥文化,就晓得一个道理,娃有出息了,不能忘本,要记得给国家出力!诚娃子在外面搞研究,忙,回不来。我们在家,替他谢谢各位领导、各位乡亲的厚爱!也盼着他能再接再厉,给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夜幕降临,半山村的庆祝活动达到了高潮。村委会在文化广场组织了盛大的庆祝晚会,县里的文工团也特地赶来助兴。烟花更加密集地升空,在夜空中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将整个山村照亮如同白昼。
这一天,半山村无人入睡。所有的荣耀、所有的喜悦、所有的希望,都凝聚在这小小的山村之中,随着那声声爆竹、朵朵烟花,直冲霄汉,宣告着一个平凡家族因知识而改变命运、一个普通村庄因英才而名动四方的传奇。
荣耀故里,半山欢腾。这不仅仅是张诚个人的高光时刻,更是知识改变命运、人才赢得尊重的时代最强音,在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激荡起深远而持久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