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日下午,北京的天空澄澈如洗,阳光明媚却不显酷烈,为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披上了一层辉煌的金色。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这座象征着中国最高权力与荣耀的宏伟建筑,在阳光下愈发显得庄严肃穆,气势磅礴。它那巨大的廊柱、淡雅的外墙色泽以及上方熠熠生辉的国徽,无不昭示着其非同寻常的地位。
下午两点半开始,一辆辆悬挂着特殊通行证的中巴车和小轿车,在交警的精准引导下,无声而有序地驶入大会堂前的广场,停靠在指定的位置。从车上走下的,正是此次参加“张诚研究员黎曼猜想证明学术报告会暨国际数学前沿研讨会”的核心与会学者们。
当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精英们,迈上那宽阔的花岗岩台阶,穿过那需要数人合抱的巨型廊柱,步入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那一刻,视觉与心灵所受到的冲击,是言语难以完全形容的。
对于那部分去年曾因哥德巴赫猜想报告会而来过此地的学者而言,再次踏入,依旧难掩心中的激荡。而对于更多初次踏入这中国政治殿堂圣地的外国专家学者,此刻的感受只能用“目瞪口呆”、“叹为观止”来形容。
“oh, my God…”一位来自牛津大学的老教授,在踏入宴会厅的瞬间,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仰头望去,发出了一声近乎呻吟的惊叹。
映入眼帘的宴会厅,其规模之宏大、装饰之瑰丽、气魄之雄浑,完全超乎了他们的想象。放眼望去,大厅辽阔深远,足以容纳数千人同时与会。顶部是巨大的、缀满精美藻井和灯饰的穹顶,无数盏水晶吊灯如同璀璨的星辰阵列,散发着柔和而辉煌的光芒,将整个大厅照耀得如同白昼,却又丝毫不觉刺眼。巨大的猩红色地毯铺满了整个地面,踩上去柔软而静谧,仿佛能吸收掉所有的杂音。
四周墙壁采用暖色调的高级石材和木材装饰,上面悬挂着巨幅的国画作品,笔墨酣畅淋漓,描绘着祖国的壮丽山河,与整个空间的宏大格局相得益彰。一排排铺着洁白桌布、摆放着铮亮银质餐具和高脚玻璃杯的宴会圆桌,如同接受检阅的士兵方阵,整齐划一地排列着,一直延伸到视野的尽头。每一张餐桌中央,都摆放着精心设计的、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的鲜花艺术装置,幽香暗浮。
空气中流淌着悠扬而庄重的中国古典管弦乐,旋律舒缓大气,既不喧宾夺主,又恰到好处地烘托出隆重而高雅的氛围。训练有素的服务人员,身着统一的、剪裁合体的礼服,身姿挺拔,面容亲切,以精准而无声的步伐穿梭引导,将各位宾客带往贴有他们名字的座位。
“这……这简直是一座宫殿!不,比许多欧洲的皇宫更加宏伟、更加现代!”一位德国马普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扶了扶眼镜,对同伴低声惊呼,他的同伴,一位法国数学家,同样目眩神迷,连连点头:“难以置信的规模与细节……这种对称、这种秩序感,本身就体现了某种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审美追求。”
来自日本京都大学的数论专家山口教授,则对墙壁上悬挂的国画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仔细端详着那磅礴的笔触和深远的意境,轻声感叹:“这不仅仅是建筑,这是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气魄融为一体的艺术品。这个国家……底蕴太深厚了。”
那些第二次到来的学者,如马丁·弗莱彻教授,则带着一种“过来人”的微笑,向初次见识的同行们介绍着:“去年我来的时候,同样被震撼得不轻。这不仅仅是一次宴会,更是一次对这个国家力量和文化的直观展示。”
赞叹声,在各种语言中低低地回荡着。无论是宏伟的建筑本身,还是精致到极点的会场布置,抑或是那无微不至、井然有序的服务安排,都深深地折服了这些见多识广的学者。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源自文明深处的自信与力量,是一种能够举办如此规模、如此规格盛事的国家气度。
下午三点整,随着一阵庄重而欢快的迎宾曲响起,会场内迅速安静下来。所有的宾客均已就座,目光聚焦于宴会厅前端的主席台。
主席台布置得简洁而隆重。背景是深红色的丝绒幕布,上方悬挂着庄严的国徽,下方则是一排铺着墨绿色桌布的长桌。中方的主要领导、相关部委负责人以及张诚,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缓步走上主席台,落座。
短暂的寂静后,一位国务院相关主管部门的领导走到演讲台前,宣布宴会正式开始前的首要环节——对张诚研究员的表彰仪式。
领导的声音洪亮而充满感情:“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政府及科学界,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学界泰斗和朋友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在过去几天里,我们共同见证了一场数学界的伟大盛宴,见证了人类智慧在探索真理道路上的又一次辉煌胜利!而缔造这一胜利的,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张诚教授!”
掌声更加热烈,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主桌上那个穿着深色西装、面容稚嫩却神情沉稳的少年。
“为表彰张诚教授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就,以及其为提升我国国际学术影响力、激励青年一代投身科学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领导的声音变得格外庄重,“经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决定,特授予张诚教授国家自然科学杰出贡献奖
奖金,人民币一千万元,以资鼓励!”
一位礼仪小姐端着铺有红色丝绒的托盘走上前,托盘上放置着一本深蓝色封面、印有国徽的证书,以及一枚设计精美、金光熠熠的奖牌。领导亲自将证书和奖牌拿起,面向观众展示,然后郑重地交到张诚手中。张诚双手接过,微微鞠躬致谢。
1000万的奖金通过同声传译传入各国学者耳中,引起了一阵低低的哗然。虽然对于这些顶尖学者而言,金钱并非首要追求,但一个国家为一项目基础科学成就颁发如此高额的奖金,其所传递的重视科学、尊重人才的信号,是强烈而明确的。
领导亲自将一张象征性的巨大支票模板授予张诚。完成授奖仪式后,领导亲切地拍了拍张诚的肩膀,语气充满了勉励:
“张诚同志,你是国家的骄傲,是年轻一代的楷模!希望你继续攀登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国家和人民,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张诚手持证书、奖牌和支票模板,再次向领导鞠躬,并向全场观众鞠躬致意。他的脸上带着适度的微笑,既没有狂喜,也没有不安,依旧是从容与平静,仿佛这巨大的荣誉和奖励,只是他探索之路上的自然伴随物。
颁奖环节结束,接下来,是张诚发表获奖感言的时间。
他缓步走到演讲台前,先将手中的证书、奖牌和支票模板轻轻放在台面上,然后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的高度。他站在那里,需要微微抬头才能让全场看清他,但那份气度,却让他仿佛与这座宏大的殿堂融为一体。
他沉默了片刻,目光缓缓扫过台下那数千张面孔——有白发苍苍的学术巨擘,有目光热切的同龄人,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智慧精英,也有记录这一切的媒体镜头。他的眼神清澈而深邃,仿佛能容纳下所有的期待与赞许。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各位学术界同仁,”他的声音通过音响清晰地传遍宴会厅的每个角落,清越而稳定,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力量。
“此刻,站在这里,手持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恩。”
“我感恩脚下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是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不同于流俗的思维方式;是它迈向复兴的坚定步伐,提供了追求最纯粹知识的底气与支撑。”
“我感恩我的父母,师长,我的同事,以及所有为此次盛会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智慧的火花或许偶尔迸发于个体,但其燃烧与传递,离不开共同体的薪柴与呵护。”
“我更感谢在座的,以及未能到场的,古往今来所有为拓展人类认知边界而孜孜以求的探索者们。”他的目光扫过台下那些数学巨擘,“是你们,以及无数前辈先贤,构筑了那条横亘时空的、壮丽的智慧长城。我,只是偶然站立在这座长城之上,有幸望见了墙外一丝新的风景。我所使用的语言,我所依托的工具,无一不是这条文明长河慷慨的馈赠。”
他将个人置于人类科学事业的宏大历史中,谦逊而精准。
“黎曼猜想的证明,或许可以视为一个问号的拉直。但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个新的起点,一扇被‘历史层积动力学’这把钥匙轻轻叩开的门扉。门后,是更广阔的、充满未知的数学宇宙,等待着我们继续冒险。”
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未来,充满了探索的激情。
“科学的价值,从不在于独占与封闭,而在于共享与启迪。这笔丰厚的奖金,于我个人是巨大的鼓励,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向社会昭示:对纯粹理性的追求,对基础科学的投入,值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给予最高的敬意与最实在的支撑。”
“人类文明,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长河中短暂存在的一滴水珠。有的水珠,或许因缘际会,折射了太阳的光芒,显得格外明亮。但这光芒的本质,源自于整条河流的滋养与承载。个体的闪耀终将逝去,而文明的河流,却因无数这样的闪耀,而愈发浩瀚,奔流向更遥远的未来。”
他微微停顿
“愿我们都能成为这长河中,一颗颗不甘沉寂、努力折射光芒的水珠。愿今天的相聚,能激发更多对真理的好奇,对智慧的敬畏,对未知的勇气。谢谢大家。”
他的感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空洞的口号,有的只是真诚的感谢、清晰的定位、对未来的展望以及一种将个人融入文明进程的深邃哲思。语言优美而富有感染力,逻辑清晰而意境高远,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话音落下,余音绕梁。短暂的寂静之后,是如同火山喷发般的、持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来自各国的学者,他们为这精彩的感言,为这份超越国籍和年龄的智慧与胸怀而鼓掌!这掌声,也来自在场的所有中国人,为国之骄子的风采,为那番动人心魄的“文明长河”论而自豪!
下午三点四十分,在主管领导宣布宴会正式开始时,整个宴会厅的气氛达到了一个轻松而愉悦的高潮。
早已准备就绪的服务人员们,如同经过精密编程的优雅舞者,开始有条不紊地为各桌上菜。一场融合了中华美食精髓与国际口味的味觉盛宴,就此拉开帷幕。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造型精美的冷盘拼盘。用各种食材精心雕琢成的“孔雀开屏”、“锦上添花”等图案,栩栩如生,色彩绚丽,让人不忍下箸。来自挪威的鱼类专家,看着那薄如蝉翼、透如白玉的鱼生切片,惊叹于中国厨师的刀工:“这简直是外科手术级别的精准!”
热菜更是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经典的北京烤鸭被推车送至桌边,由厨师现场片皮,那酥脆的鸭皮蘸上白糖入口即化的口感,让第一次尝试的欧洲学者瞪大了眼睛,连连称奇。清蒸东星斑,火候恰到好处,鱼肉鲜嫩爽滑,仅以豉油和葱丝调味,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本味,赢得了追求原汁原味的美食家的赞誉。
宫保虾球、东坡肉、开水白菜、佛跳墙……一道道或浓郁、或清淡、或繁复、或简约的经典菜肴被端上餐桌,每一道都体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来自意大利的学者,在品尝了模仿西式牛排做法、却融入了中式黑椒酱汁的“中式牛排”后,忍不住对比起家乡的风味,最终承认这种融合有其独特魅力。
当然,组织者也充分考虑了国际宾客的饮食习惯,准备了高质量的各色面包、沙拉、烤土豆以及一些符合西方口味的肉类主菜,确保每一位客人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食物。
“这是我参加过的最……‘美味’的学术活动!”一位美国加州大学的教授幽默地对同桌的伙伴说道,引得众人会心一笑。
“不仅仅是美味,”他旁边一位来自剑桥的女士补充道,“你看这些餐具的摆放,上菜的节奏,服务的分寸……一切都体现了一种极高的标准和深厚的文化。这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赞美之声,伴随着美食的香气,在宴会厅里弥漫。学者们一边享用着珍馐美馔,一边轻松地交谈,讨论着刚刚结束的报告会,交流着各自的研究趣闻,或者 simply (仅仅)享受着这难得的美好时光。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美食与友谊的桥梁上,融洽地交流着。
张诚所在的主桌,更是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他从容地应对着各位领导和学术前辈的问候与交谈,举止得体,言谈有物。面对美食,他也表现出了这个年纪应有的适度兴趣,但吃相依旧优雅。
这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盛大宴会,不仅仅是一次论功行赏,更是一次文明与文化的集中展示。它以最直观的方式,让世界看到了一个自信、开放、尊重知识、并且拥有深厚底蕴与现代活力的中国。而张诚在其中的表现,他那份荣辱不惊的沉稳、那番充满哲思的感言,更是为这幅盛世画卷,添上了最点睛的一笔。
盛宴终将散场,但思想的碰撞与文明的回响,必将长久地激荡在每一位参与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