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那句老话——常委会无秘密。
上午那场波澜起伏、几经反转的临时常委会刚结束不到两小时,相关的消息和细节,就已经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在省委省政府大院的各个角落传开了。
到了中午饭点,机关食堂成了信息传播和发酵的核心场所。
无论是大厅还是小灶区,干部们三五成群,低声交谈的内容,几乎都围绕着上午的常委会。
“听说了吗?历城市长定了,是东元市的谭云平!”
“何止!东元市长也定了,是纪委的赖书记!”
“真是峰回路转啊!最开始都说程副市长板上钉钉了,结果……”
“关键是郑省长和易部长那一下配合,简直是神来之笔!一下解决了两个难题!”
“是啊,谁能想到易部长会提出让赖书记去东元?这下丁书记那边也满意了。”
“高!实在是高!这一手平衡玩得漂亮!”
众人议论纷纷,言语中充满了对郑家权和易秋萍政治智慧的佩服与惊叹。
然而,除了极少数核心圈层的当事人外,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这招“明修栈道(推谭云平争历城),暗度陈仓(助丁正业安排人掌控东元)”的连环妙计,最初的策划者和推动者,竟是那位年轻得过分、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省长秘书——黄政。
此刻,在历城市政府大楼的一间办公室里,常务副市长程洪伟脸色阴沉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他站在窗边,望着楼下街道上熙熙攘攘的车流人群,心中却是一片冰寒。
他原本以为十拿九稳的位置,竟然在最后时刻以这样一种方式旁落,甚至连带着儿子程帆的问题也被摆上了台面,这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和一丝隐忧。
而刚走进食堂的黄政,手机震动了一下,他拿出来一看,是谭云平发来的信息,只有简短的两个字:「谢谢。」
黄政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将手机收回口袋,步履从容地走进了小餐厅。
“杨秘,陈秘,刘秘,你们几个怎么每天都比我早?”黄政笑着向已经坐在一起的杨辉、陈雨、刘冰冰打招呼。
陈雨朝旁边努了努嘴,低声道:“我们哪算早,你看齐秘书,都快吃完了。”
黄政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果然看到齐世人正低着头,快速地扒拉着餐盘里剩下的饭菜,似乎想尽快离开。
黄政故意提高了声音,带着点调侃的语气说道:“齐大秘,早上刚在心里表扬你效率高,这就骄傲了?饭都没吃完就走,这可不符合我们反对浪费粮食的一贯要求啊。”
齐世人听到黄政的声音,身体微微一僵,心里简直在咆哮:
‘你个害人精!要不是你昨天在食堂套我话,今天丘书记怎么会怀疑是我走漏了风声,把我叫进去臭骂一顿,说我不诚实、吃里扒外!’
他强忍着怒气,抬起头,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找了个极其蹩脚的理由:
“黄秘,真奇怪,不知道怎么回事,你一进来那刻,我突然就肚子疼得厉害,得赶紧去趟卫生间。先走了,你们慢用!”说完,几乎是逃也似的端起餐盘匆匆离开。
黄政被他这理由弄得一愣,随即无奈地摇了摇头,低声笑道:“这齐大秘……真是不讲武德。我要告他诽谤啊……这算什么理由?”
旁边的刘冰冰忍着笑,小声解释道:“他的潜台词是——你有毒,一见你就倒霉。”
杨辉、陈雨等人闻言,都忍不住低声笑了起来。
等黄政打好饭坐下后,杨辉压低声音,带着几分兴奋和神秘说道:
“老黄,听说了吗?上午的常委会,那可真是险象环生!要不是易部长最后关头抛出那个一揽子方案,会议非得陷入僵局不可!”
黄政埋头吃饭,装出一副懵懂的样子:“不至于吧?丁书记运筹帷幄,肯定早就预留了后手和解决方案。咱们这些小鱼小虾,就别瞎猜领导们的心思了。”
陈雨接过话头,声音压得更低:“听说丘书记回到办公室后,大发雷霆,把齐世人叫进去臭骂了一顿,就怀疑是他提前泄露了开会的消息和意图。”
刘冰冰恍然大悟,瞥了黄政一眼:“怪不得刚才齐世人看你那眼神,跟看仇人似的。”
黄政咽下口中的饭菜,叹了口气,语气带着一丝超然:“身不由己,各为其主罢了。行了,快点吃吧,下午还有工作呢,抓紧时间休息会儿。”
下午一点半,黄政准时来到办公室。经过秘书一处开放式办公区时,他目光一扫,一眼就看到了坐在工位上的夏珍连。
她正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旁边整齐地摆放着几份待处理的文件,动作麻利,神情认真,丝毫看不出这是一个刚上岗三天的新手。
黄政暗暗点了点头,对她的适应能力和工作态度感到满意,没有打扰她,径直走向自己的办公室。
黄政刚在办公桌后坐下,秘书一处的一位年轻干部小赵就抱着一大摞文件跟了进来,语气恭敬地说:
“黄秘,这是发改委、财政厅、国资委等几个部门,这几天根据常委会精神,提交上来的关于首批改革试点区域的初步调查报告和数据分析,都需要郑省长过目并签署意见。”
黄政看着那几乎堆成小山的文件,心里倒吸一口凉气,但面上依旧平静:“好,辛苦了,先放我这里吧。等省长批阅完后,我再通知你来取。”
“谢谢黄秘。”小赵将文件小心地放在黄政桌边的文件架上,然后退了出去。
门一关上,黄政看着那厚厚一叠报告,不禁揉了揉眉心:“好家伙,这么多……如果让省长逐字逐句看下去,加上思考批示,一下午时间根本不够,其他工作就别想干了。”
他知道,必须为领导有效筛选和提炼信息。他立刻行动起来,充分利用自己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和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结合对东平省情的深入了解,开始快速翻阅和整理这些报告。
他的方法高效而专业:
首先,快速浏览摘要和结论,抓住核心观点和数据。
其次,交叉验证关键数据,对比不同部门报告中的同一指标,判断其可信度。
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判断可行性,评估报告中提出的建议是否符合当前政策和地方实际。
很快,他将这些浩繁的报告分成了三类,并在每份报告的首页贴上了不同颜色的便签,附上简短的审核意见:
1. 绿色标签(有参考价值):数据来源可靠,论证过程清晰,结论有建设性,与实际情况吻合度达到80%以上。建议省长重点阅示。
2. 黄色标签(有待考证):数据存在矛盾或来源模糊,论证不够充分,结论过于乐观或悲观,准确率或可行性判断不超过50%。建议省长了解即可,或退回补充调研。
3. 红色标签(退回,无参考价值):数据明显错误,逻辑混乱,建议脱离实际,或纯粹是为了应付差事的“官样文章”。建议直接退回重报。
高效地整理分类完毕后,黄政抱起那叠已经“瘦身”和“标注”清晰的文件,轻轻敲了敲里间办公室的门。
“进来。”
黄政推门而入,将文件放在郑家权办公桌的空处,恭敬地说道:“省长,这是各部门报送的关于试点区域国有企业的调查数据和分析报告,我已经初步整理和筛选过,需要您最终批阅。”
郑家权抬起头,看了一眼那叠被分门别类、贴满彩色标签的文件,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他点了点头,语气平和:“好,先放这儿吧,你出去忙你的。”
“是。”黄政应声退了出去,轻轻带上门,回到自己的座位,开始处理其他日常事务,同时静静等待着省长的召唤。他相信,自己的预处理已经为省长节省了大量时间。
郑家权放下手中的笔,拿起最上面那份贴着绿色标签的报告。
他快速浏览了一下黄政附上的摘要和建议,又翻看了几页核心数据,心中已然有数。
他对自己这位秘书的能力有着充分的信任,尤其是在这种需要专业分析和精准判断的事情上,黄政的眼光和头脑,远比他这个半路出家的行政领导要敏锐和可靠。
他没有过多犹豫,直接拿起笔,在那些绿色标签的报告上,爽快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表示阅知并原则同意。
对于那些黄色标签的报告,他大多只是翻了翻,未做批示,意味着暂且搁置或需要更多证据。
而对于那些红色标签的报告,他则直接划了个叉,或者批上“退回重审”、“数据存疑,请核实”等字样。
最终,他的目光落在了黄政特意用星号标记、并附了一段较长分析意见的一份报告上。这份报告聚焦的是历城市花湖区。
黄政在备注中详细分析了花湖区作为东平省传统工业基地,拥有十几家大型国企,产业工人集中,改革代表性极强。
同时其地理位置优越,配套相对完善,改革成功后的辐射效应会非常明显,虽然阻力会大,但一旦突破,示范意义重大。
郑家权仔细看了黄政的分析,沉吟片刻,觉得切中要害。
他不再犹豫,在这份报告的扉页上,郑重地签下了决定性的意见:
「花湖区情况典型,基础尚可,可选为首批试点。请发改委、国资委牵头,会同历城市政府,尽快制定详细试点实施方案上报。郑家权。」
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
一场关乎东平省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试点,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下午,由这一纸批阅,正式锚定了第一个突破口。
而黄政,再次于无声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砥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