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隆子村的雪山脚下,68 岁的牧民次仁奶奶坐在游牧帐篷里,手里攥着县卫健委送来的 AI 聊伴,却满脸愁容。帐篷外没有稳定电网,聊伴充一次电只能用 2 小时;想测血压,智能血压计太重,靠马背从县城驮来的路上就磕坏了显示屏。“城里老人能天天用机器,我们连机器都用不上。” 次仁奶奶望着远处的雪山,声音里满是失落。
隆子村距县城 300 公里,只有一条崎岖的马道能进出,车开不进来,更别说拉大型设备。县卫健委主任无奈地对林晓说:“我们试过用马背驮智能监测设备,可颠坏了好几台;想建固定智慧站,又没电网,设备运进去也是摆设。” 林晓团队调研发现,全国像隆子村这样的极端偏远村落共 12 个,智慧健康 2.0 “覆盖率” 仅 18%,这些藏在深山、雪山里的村落,成了全国推广的 “最后死角”。
“老院长笔记里写过,‘再远的村子也要去,再难走的路也要走,不能落下一个老人’。” 林晓翻着笔记,里面夹着老院长 1989 年翻山越岭去偏远山村义诊的照片,照片里的老院长背着药箱,鞋子上沾满泥土。她突然醒悟:极端偏远地区不能按 “固定建站” 的思路来,得让设备跟着老人的生活走,用流动的方式送服务上门。
“流动智慧健康站” 方案的推进,从让设备 “能扛、能用” 开始。第
一步是设备便携化,林晓联合康医、户外设备厂商,把 AI 聊伴、简易监测设备装进 “防水防震背包”—— 背包重量仅 8 公斤,村医能骑马、徒步携带;AI 聊伴做了迷你款,跟手掌差不多大,续航能达 8 小时;太阳能血压计去掉了复杂外壳,只剩一个便携探头,绑在手腕上就能测。
隆子村的村医扎西第一次背上背包时,试着骑马走了 20 公里,背包里的设备没磕坏一件。“以前驮设备得小心翼翼,现在这背包结实,骑马也放心。” 扎西笑着说,还特意在背包外侧缝了个小口袋,装手摇发电机,方便随时补电。
第二步是供电自给,团队给每个流动智慧站配了 “折叠太阳能板”—— 展开后像一块小毯子,铺在帐篷顶 2 小时就能充满设备电;遇到阴天,还能靠 “手摇发电机” 补电,摇 10 分钟能供 AI 聊伴用 1 小时。次仁奶奶家的帐篷里,扎西把太阳能板铺在帐篷外,不到半天就把血压计充满了电。“以后再也不用愁没电了,晴天靠太阳,阴天靠手摇。” 次仁奶奶看着亮起来的血压计屏幕,高兴得合不拢嘴。
第三步是流动服务,扎西每周 3 次带着 “流动智慧站” 巡村。他骑着马,背着背包,沿着马道挨家挨户走 —— 帮次仁奶奶测血压,报出 “125\/75,正常” 时,老人笑得眼睛都眯了;给独居的卓玛奶奶打开 AI 聊伴,放牧场老故事,卓玛奶奶听得入了迷;还会随身带个小本子,收集老人的健康需求,比如 “想要听更多牧场放牧的故事”“希望血压计能报藏语”。
有次扎西巡到半山腰的帐篷,发现老人达瓦的血压有点高,立刻用 AI 聊伴的藏语功能,教达瓦 “少盐、多喝酥油茶” 的调理方法。“以前得骑马去县城看病,现在村医带着机器来帐篷,太方便了。” 达瓦感激地说。
方案落地 2 个月,隆子村智慧健康 2.0 覆盖率从 18% 提升到 83%。越来越多的牧民老人能用上 AI 聊伴、测上血压,有的老人还会提前在帐篷外等着扎西来巡村。“现在跟城里老人一样,能测血压、能听故事,日子越来越好了。” 次仁奶奶说。
康医科技得知方案效果后,为 “流动智慧站” 捐赠了 “定制化背包”—— 背包里有设备固定夹层,防止骑马时磕碰;还有专门的太阳能板收纳袋,不用时能折叠起来,不占空间。王浩在视频会议里说:“以前我们总想着在村里建固定站点,现在才明白,极端偏远地区的覆盖逻辑是‘让设备找老人’,不是‘让老人找设备’。老院长当年靠脚底板翻山越岭,现在我们靠流动智慧站,本质都是‘不让任何一个老人被落下’。”
林晓看着扎西骑马驮着背包的照片 —— 照片里的扎西背着蓝色背包,马背上还挂着折叠太阳能板,背景是连绵的雪山。她想起老院长笔记里的一句话:“帮人不管路多远,只要能到,就不能放弃。” 心里满是触动:“老院长当年靠双脚走遍偏远村落,现在我们靠流动智慧站把服务送上门,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不落下一个老人’的初心。”
当天晚上,林晓在知乎专栏更新了《极端偏远村:别让雪山挡住智慧健康》,文中分享了流动智慧站的细节,还附了扎西骑马巡村、次仁奶奶用血压计的照片。文末她写道:“有人问,极端偏远村没电网、车开不进,是不是就该成为智慧健康的盲区?我觉得不是,是我们没找对覆盖方式。设备轻量化、供电自主、服务上门,这三点做好了,再远的村落也能享受到智慧健康。极端地区的智慧覆盖,从来不是‘靠固定建站’,是‘靠跟着老人的生活走’—— 让设备找老人,比让老人找设备更重要,这才是真正的‘不落下任何一个人’。”
专栏下面,有位来自青海偏远地区的村医留言:“我们这里跟隆子村一样,车开不进来,看了你们的流动智慧站,特别受启发。希望能申请一套设备,也给我们村的老人送服务上门!”
林晓看着留言,想起扎西在雪地里骑马巡村的身影,想起老院长当年翻山越岭的执着,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流动智慧站” 只是极端偏远地区智慧覆盖的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优化 —— 比如给 AI 聊伴加更多藏语故事、让血压计更轻便,但只要守住 “跟着老人生活走” 的初心,就一定能让智慧健康的阳光,穿透雪山,照亮每一个极端偏远村落的角落,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便捷、温暖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