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棂,在书房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青瑜端坐在书案前,专注地临摹着字帖。自他入国子监读书以来,不过半年光景,笔力竟已有了长足的进步。
贾敏轻轻走进书房,将一盏温热的杏仁茶放在儿子手边。青瑜这才从专注中回过神来,连忙起身行礼。
母亲。
坐下吧。贾敏慈爱地端详着儿子,这些日子在国子监可还习惯?
青瑜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国子监的先生们学问渊博,同窗们也都很用功。儿子每日都能学到新知识。
可有人为难你?贾敏轻声问。
青瑜摇摇头:镇南侯府时常关照,同窗们也都友善。只是...他顿了顿,前几日祭酒大人考校功课,儿子答得最好,祭酒大人当众夸奖了几句。
贾敏心中一紧:然后呢?
然后就有几位同窗不太高兴了。青瑜低下头,说儿子是靠着姐夫的关系才进的国子监。
贾敏在儿子身边坐下,柔声道:安哥儿,你要记住,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国子监这样的地方,更要懂得藏拙。有时候,表现得太过出众,反倒会给自己招来麻烦。
青瑜若有所悟地点点头:儿子明白了。
这时,外头传来一阵欢快的脚步声。青瑶像只小蝴蝶似的飞进来,手里举着一幅画:娘亲看!瑶儿画的!
画上是歪歪扭扭的一家六口,虽然笔法稚嫩,却能看出每个人的特征:抚琴的黛玉,读书的青瑜,还有被抱在怀里的青珏。
贾敏惊喜地接过画:瑶儿画得真好!
先生夸瑶儿有天赋呢。青瑶得意地说,说瑶儿比哥哥小时候画得还好。
青瑜也不恼,反而笑着摸摸妹妹的头:那瑶儿可要好好学,将来做个才女。
正说笑着,奶娘抱着青珏进来。小男孩手里攥着几片枫叶,一见贾敏就伸手要抱。
珏儿摘的叶子真好看。贾敏接过小儿子,在他红扑扑的小脸上亲了亲。
青珏开心地挥舞着手中的枫叶,口齿不清地说:给...给姐姐...
贾敏心头一暖。虽然黛玉出嫁已有些时日,但孩子们始终记挂着他们的长姐。
三日后,黛玉回府省亲。这次她不是一个人来的,身后还跟着镇南侯夫人。
亲家夫人。镇南侯夫人笑着拉住贾敏的手,早就该来拜访了,一直不得空。
贾敏忙将人请进花厅,命人奉茶。镇南侯夫人打量着厅中的陈设,只见窗明几净,布置雅致,不由点头称赞。
早就听说亲家夫人治家有方,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夫人过奖了。贾敏谦逊道。
这时,青瑜带着弟妹进来请安。三个孩子举止得体,礼仪周全,让镇南侯夫人看得连连点头。
安哥儿在国子监表现极好。镇南侯夫人对贾敏道,祭酒大人前日遇见侯爷,还特意夸奖了他。
贾敏心中一紧,面上却不动声色:承蒙祭酒大人厚爱。只是安哥儿年纪尚小,还需多加磨练。
镇南侯夫人会意一笑:亲家夫人放心,侯爷已经打点过了,不会有人为难安哥儿。
午后,黛玉陪着弟妹在园中玩耍。青瑶献宝似的拿出自己画的画,青珏则把珍藏的枫叶都送给姐姐。黛玉看着弟妹天真烂漫的模样,眼中满是温柔。
姐姐,青瑶依偎在黛玉怀里,瑶儿想天天见到姐姐。
黛玉轻抚妹妹的头发:姐姐也想天天见到瑶儿。等瑶儿长大了,可以常来姐姐家做客。
真的吗?青瑶眼睛一亮。
当然是真的。黛玉笑道,姐姐家里有个很大的花园,比咱们家的还要大。到时候姐姐教瑶儿种花好不好?
青瑶开心地拍手。
青瑜在一旁看着,忽然道:姐姐在婆家过得可好?若是有人欺负姐姐,一定要告诉儿子。
黛玉被弟弟一本正经的样子逗笑了:安哥儿长大了,知道保护姐姐了。
晚膳时分,林如海特意早早回府作陪。席间,镇南侯夫人说起朝中趣闻,言语间对林如海颇为敬重。
林大人近来在礼部颇得圣心,镇南侯夫人道,听说皇上还要委以重任呢。
林如海谦逊道:不过是尽臣子本分罢了。
送走镇南侯夫人后,黛玉特意多留了一会儿。月色下,她陪着贾敏在园中散步。
母亲,黛玉轻声道,女儿有一事相告。
贾敏停下脚步:什么事?
女儿...有喜了。黛玉脸上泛起红晕,才一个多月,婆婆说头三个月要静养,不让声张。
贾敏又惊又喜,连忙拉住女儿的手:这可是天大的喜事!你可有什么不适?
就是有些嗜睡,胃口也不大好。黛玉柔声道,婆婆亲自为女儿调配饮食,世子也体贴得很。
贾敏心中百感交集。她的玉儿,转眼也要做母亲了。
既然有孕在身,往后就少奔波。贾敏嘱咐道,想家了就让下人传个话,母亲去看你。
女儿省得。黛玉点头,只是想念母亲和弟弟妹妹。
月光如水,静静流淌在庭院中。贾敏望着女儿渐行渐远的身影,唇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欣慰的弧度。曾几何时,那个体弱多病的小女孩,如今已寻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夜风轻拂,带来远处孩子们均匀的呼吸声。这一刻,岁月静好,现世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