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胞胎孩子周岁宴这天,我们邀请了许多亲朋好友来别墅聚餐。
院子里张灯结彩,充满了孩子们的欢笑声。
承煜、瑾妍和启辰穿着喜庆的红色抓周服,被放在铺了巨大绒毯的客厅中央,周围摆满了各式象征不同寓意的物件:算盘、钢笔、书本、听诊器、印章、钱币、玩具模型等等。
大人们围成一圈,满怀期待地看着三个小家伙。
承煜目光沉稳,略一打量,便毫不犹豫地爬向了一本厚厚的、有些年头的医学典籍都是弟弟荣清特意贡献出来的。
小手啪地按在封面上,引得众人一片叫好。
“将来是个大医者!像你的舅舅一样!”父亲笑得合不拢嘴。
瑾妍则对亮晶晶的东西很感兴趣,她看了看小巧的印章,又摸了摸精致的听诊器,最后却被一支漂亮的画笔吸引,拿在手里把玩,不肯松开。
婆婆喜道:“我们瑾妍以后是个小画家,心灵手巧。”
最逗的是启辰,他看看这个,摸摸那个,最后竟然一手抓起了算盘,哗啦啦地摇着,另一只手也没闲着,牢牢抓住了一个小小的、象征平安健康的葫芦,咧开没几颗牙的小嘴笑得开心。
大家都被他的贪心逗乐了。
“哎哟,我们启辰这是既要家财万贯,又要身体康健,一个都不能少啊!”
芝兰打趣道,现场气氛热烈到了顶点。
抓周礼成,宴席开始。
院子里摆开了几张大桌,美酒佳肴,宾主尽欢。
我和子豪忙着招呼客人,三个宝宝被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抱着,成了全场的开心果。
就在这热闹的间隙,兰凤和林少莲端着果汁走了过来,脸上带着跃跃欲试的神情。
“华华,子豪,”
兰凤笑着开口,声音压低了少许,带着一丝正式的意味。
“看你们这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真是替你们高兴。孩子们也一周岁了,你们俩是不是也该考虑一下,给自己找点事业上的奔头了?”
林少莲在一旁点头附和,语气比之前更加热切和具体:
“是啊。上次跟你们提过的‘青禾书社’那个项目,我们回去又仔细做了调研和规划,觉得可行性非常高。现在政策对文化产业有扶持,那个地段我们也看好了,就在新区那边的文化广场旁边,人流不错,环境也好。”
兰凤接过话头,眼神里闪烁着实干家的光芒:
“我们盘算过了,前期投资不用太大,主要是场地租金、装修和第一批书籍采购。我们俩可以负责日常运营和选书,华华你有文化底蕴,可以帮忙策划一些读书会、文化沙龙,子豪你人脉广,也能帮着宣传引流。这不仅仅是个书店,我们想把它做成一个社区的文化交流空间。”
我和子豪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兴趣和审慎。
经历了之前的风波,我们做决定更加稳妥。
孩子们渐渐大了,我确实也在思考除了教学之外,是否能有一份更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业。
而子豪,他的生意虽然稳定,但也一直在寻找新的、有意义的拓展方向。
“听起来确实是个好主意,”我斟酌着开口,“特别是做成文化空间这个理念,很吸引人。”
子豪点点头,问道:“具体的投资比例和运营方案,你们有更详细的计划书吗?还有,场地你们实地去看过了?租金和合同条款怎么样?”
林少莲显然有备而来,立刻从随身带的包里拿出一份简单的计划书概要:
“就知道你们会问。喏,这是我们初步拟的,你们先看看。场地我们约了这周末再去细谈,如果你们有兴趣,到时候一起去看看?”
我接过那份还带着打印余温的计划书,感受到的不仅是朋友的热情,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商业提议。
看着不远处由长辈带着,正咿咿呀呀学走路的三个孩子,心中一种新的动力在萌发。
或许,在守护这个小家的幸福之余,我们也可以携手朋友,去共同构建一个更大的、关于文化和理想的梦想。
“好,”我将计划书收好,对她们露出一个真诚的笑容,“等周末,我们一起去看看。这‘青禾书社’,说不定真能成为我们下一段精彩故事的开始。”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在欢声笑语的周岁宴上,一颗关于事业与新生的种子,悄然埋下了土壤。
生活,果然总是在平静中孕育着新的波澜与惊喜。
周末,我们如约和兰凤、林少莲一起去看了文化广场旁的那个店面。
位置确实不错,闹中取静,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绿意盎然的小公园,阳光能毫无遮挡地洒进来,想象一下,在这里读书、喝咖啡,该是多么惬意。
店面的格局也很方正,空间足够大,可以清晰地规划出书籍陈列区、阅读区、儿童绘本区和一个小小的咖啡水吧。
子豪里里外外看得很仔细,甚至敲了敲墙壁,检查了电路接口,俨然一副项目经理的派头。
“格局不错,空间利用率可以很高。”
子豪客观地评价,“租金也在合理范围内。关键是,这个位置做文化空间,确实有潜力。”
兰凤和林少莲听到子豪这么说,眼睛都亮了。
林少莲赶紧补充道:“我们也打听过了,这附近有几个新建的高品质小区,入住率很高,很多都是年轻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自身的文化生活有需求。我们书社的定位,正好可以填补这片区域的空白。”
我站在落地窗前,看着外面嬉戏的孩童和散步的老人,心里那份对“青禾书社”的构想渐渐清晰、丰满起来。
它不仅仅是一个卖书的地方,更可以成为连接邻里、安放精神的角落。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几家人进入了紧锣密鼓的筹备阶段。
兰凤负责对接图书供应商和内部装修设计,她审美在线,做事又利落;
林少莲心思细腻,负责财务预算和行政手续的跑办;
子豪利用他的人脉,联系了靠谱的装修队,并且负责所有硬件采购和网络搭建;
而我,则开始着手构思书社未来的活动策划——
亲子阅读会、文学沙龙、作者分享会……脑子里充满了各种点子。
这期间,我们的生活依旧是忙碌而充实的。
三个宝宝开始蹒跚学步,咿咿呀呀地想要说话,家里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他们探索世界的小小身影。
我和子豪常常是白天忙完书社的事,晚上回家陪着孩子们玩耍,等他们睡了,再凑在一起讨论书社的进度,虽然疲惫,但内心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充实感和期待。
一天晚上,我们正在核对装修材料清单,我的手机响了,是一个陌生的外地号码。
我接起来,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传来一个有些熟悉,又带着几分陌生的声音。
“华华,是我……志明。”
我微微一愣,下意识地看了子豪一眼,他投来询问的目光。我按了免提。
“志明?你好,最近怎么样?”我尽量让语气显得自然。
“我还好,在南方这边……做点小生意,慢慢适应。”
何志明的声音听起来比从前沉稳了许多,少了那份浮夸,多了些踏实。
“我听慧茹说了,你们和兰凤她们在筹备一个书社?”
“是的,叫‘青禾书社’,刚起步。”
我回答道,心里有些诧异他会关心这个。
“挺好的,做点文化事业,有意义。”
他顿了顿,似乎有些犹豫,但还是说了出来。
“我……我这边情况稍微稳定了点,手里有点闲钱。如果你们资金上还有什么需要,或者以后想扩大规模,可以跟我说。算我……投资一份也行。”
这个提议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子豪也挑了挑眉,露出深思的表情。
我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委婉地说:“谢谢你的好意,志明。目前我们启动资金已经规划好了,四个人也刚刚好。你的心意我们领了,先把你在那边的事业做好最重要。”
何志明似乎也料到我会这么说,并没有坚持,只是轻轻叹了口气:
“我明白。那……祝你们书社顺利开业。等以后有机会,我回去看看。”
挂断电话,我和子豪沉默了片刻。
“他这是……真的想弥补,还是另有所图?”我有些不确定地问。
子豪沉吟了一下,摇摇头:“听起来倒像是真心。经历过那些事,他可能真的想用某种方式,回归到一种正轨上来,或者说,寻求一种内心的安宁。投资一个有情怀的书社,对他而言,或许也是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
我点点头,认同子豪的分析。
何志明的这个电话,像一颗小小的石子,在生活的湖面上漾开一圈涟漪,提醒着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努力前行,寻求着和解与新生。
两个月后,在秋意最浓的时候,“青禾书社”正式开业了。
没有大肆宣扬,只是在门口摆了几个朋友们送的花篮。
温暖的灯光点亮,原木色的书架上整齐地码放着精心挑选的书籍,咖啡机飘散出浓郁的香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纸墨清香和新书的味道。
开业当天,来了不少好奇的邻居和朋友们。
荣清和慧茹下班后也赶了过来,荣清看着满架子的医学和科普类书籍,满意地点点头;
慧茹则被儿童绘本区吸引,说以后要常带他们未来的孩子过来。
三个宝宝也成了书社的“首批小顾客”,承煜安静地翻看一本厚厚的图画书(虽然是倒着看的),瑾妍指着墙上的画咿咿呀呀,启辰则试图去够书架最下层的小摆件,被子豪一把抱了起来。
看着朋友们三三两两坐在阅读区低声交谈,或是在书架间流连翻阅,孩子们在专属区域嬉戏,阳光透过玻璃窗,在书页和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动。
兰凤和林少莲忙着招呼客人,脸上洋溢着创业的激情和喜悦。
子豪走到我身边,轻轻握住了我的手。
“感觉怎么样,老板娘?”他低声笑问。
我看着这满室的书香、温馨与生机,反握住他温暖的手掌,轻声回答:“感觉……像是又一个梦想,安然落地了。”
生活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的圆满结局,往往是另一个故事的崭新开端。
家庭、爱情、事业、友情……这些美好的词汇,在我们一点一滴的用心经营下,交织成了人生最动人、也最厚实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