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曦也抬起头,眼神清澈而坚定,声音虽轻却异常清晰:
“我也是。能变得更强,能一直……站在你身边,探索未知,这比任何单一的学术成就都更有吸引力。”
周小刀看着她们,心中最后一丝顾虑消散,涌起的是难以言喻的感动和责任感。
他拿出那本厚重的笔记本和一张黑色的银行卡。
“好,我们已经是真正的道侣,共享秘密,共赴前程。”他将银行卡推到二女面前:
“这里是六亿美元,作为我们启动的资金。公司法人是清浅,若曦你负责技术把握。我相信你们的判断。
不要省钱,我现在虽然没太多钱,但是,我如果想要挣钱,一天都能赚十亿美元。后续等我挣到钱就转账给你们。”
他翻开笔记本,上面是他凭借超凡记忆力和理解力勾勒出的详细蓝图:
“我们的第一步,是成立一家公司作为掩护和资源整合平台。它的核心,将是人工智能。”
他开始阐述为何首选AI:“我们需要打造一个远超当前水平的AI。它不仅是工具,更是我们未来计划的核心引擎:
· 研发加速器:它能同时进行海量计算模拟,辅助我们在新材料、能源、生物基因、航天动力等多领域实现快速突破,效率远超人类团队。
· 管理中枢:未来我们必然会有庞大的产业、复杂的资金流和众多人员,需要AI进行高效统筹、风险预测和最优决策。
· 星际基石:超光速通讯、星舰导航、外星环境模拟、乃至与其他可能存在的文明交流,都需要极高层次的智能水平。AI是我们走向深空的必备伙伴。”
他详细解释着如何以AI驱动生物科技、新材料、航天动力等多线程研发,最终汇聚到星际飞船的建造上。
他的思维缜密,逻辑清晰,仿佛早已在脑海中推演了无数遍。
他也坦言其中的技术壁垒和需要攻克的重点难点。
王若曦和沈清浅听得心潮澎湃,她们仿佛看到一条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在眼前铺开,而她们,将是这条道路最重要的建设者和同行者。
刚才因元阴之别产生的那一丝微妙隔阂,在这宏伟的共同目标和沉甸甸的信任面前,似乎也变得微不足道了。
阳光渐渐升高,照亮了书房一角,也照亮了三人眼中共同燃烧的火焰。
这时,周小刀的手机响起,是燕京大学刘教授打来的。他接起电话,简单应答了几句。
挂断后,他对二女说:“刘教授邀请我参加一个下午的跨校学术研讨会,据说有不少着名的博士教授,可能涉及前沿计算和材料学。我过去一趟,或许能发现一些可用之才或技术灵感。”
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
“公司注册和前期筹备的具体步骤,计划书里都有。法人名称不要写我的名字,我需要保持在暗处。我相信你们能处理好。”
他走到门口,又回头看了她们一眼,眼神充满信任与鼓励:“放手去做。我们的征程,开始了。”
阳光渐渐升高,照亮了书房一角,也照亮了三人眼中共同燃烧的火焰。
这时,周小刀的手机响起,是燕京大学刘教授打来的。他接起电话,简单应答了几句。 挂断后,他对二女说:
“刘教授邀请我参加一个跨校学术研讨会,据说有不少着名的博士教授。 下午我过去一趟。”
燕京大学国际会议中心,能容纳千人的大会堂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人。
空气因密集的人群和热烈的期待而显得有些燥热。
巨大的屏幕上正展示着复杂的量子比特纠错模型图,台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院士刚结束发言。
主持人接过话筒,微笑道:“感谢李院士的精彩分享。接下来是自由提问与交流环节,各位同仁若有疑问,可畅所欲言。”
短暂的寂静后,一个清朗平静的声音从后排靠过道的位置响起,没有用麦克风,却清晰地传遍了会场的每个角落。
“李院士,您好。关于您刚才提到的表面码纠错方案,我认为其在逻辑量子比特的能耗阈值计算上,可能忽略了退相干环境下非马尔可夫噪声的累积效应,这会导致实际容错需求被低估至少两个数量级。”
全场目光瞬间聚焦。说话者正是周小刀。
他站起身,身姿挺拔,面容平静无波,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事实。
台上的李院士微微一怔,推了推眼镜,非但没有恼怒,反而露出极感兴趣的神色:
“哦?这位同学,请详细说说你的看法。”
周小刀微微颔首,语速平稳,条理清晰:
“根据您引用的公式7.3,其预设条件是理想马尔可夫环境。但近期《自然·物理》一篇未正式刊发的预印本论文,通过超冷原子模拟证实,在特定退相干时间窗口内,非马尔可夫效应不可忽略。我初步推导,若引入一个基于时间卷积的修正项……”
他随手拿起桌上一支笔,在一张便签纸上写下几行简洁而优美的公式,动作流畅自然,仿佛那些艰深的概念早已在他脑中演练过千百遍。
会场内响起一片低低的哗然。
不仅是内容本身,更是他引用的那篇“未正式刊发的预印本”,这意味着他的信息获取和消化速度远超常人。
李院士盯着那几行公式,眉头紧锁,随即猛地一拍大腿:
“妙啊!这个修正因子……我怎么没想到!同学,你是哪个实验室的?”
“我只是燕大的交换生。”周小刀淡然回应。
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成了周小刀一个人的舞台。
无论是AI伦理的哲学思辨、常温超导材料的晶格动力学瓶颈,还是神经网络中的注意力机制优化,他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研究的盲点或误区,并提出极具启发性的、甚至堪称颠覆性的思路。
他并非刻意卖弄,他自己也提问一些问题,目的也是学习。
大部分时间都是台下的众人在询问周小刀,但他每次发言都紧扣议题,语气谦和,但内容却如惊涛骇浪,冲击着在场每一个人的认知。
台下反应各异:
· 前排的学界泰斗们,从最初的惊讶,到后来的凝重,最后纷纷露出欣赏甚至惊叹的目光,彼此交头接耳,打听这个年轻人的来历。
· 企业的代表们眼神灼热,如同发现了稀世珍宝,不断在平板电脑上记录着什么,或低声催促助手立刻调查周小刀的所有信息。
· 年轻的学生们则大多是纯粹的崇拜,眼神发亮,手机拍照录像的咔嚓声不绝于耳。
· 而众多女学生、女研究员乃至企业女高管的眼中,则混合着钦佩与毫不掩饰的爱慕。
有些自认姿色不错的女人在想着如何麻烦周小刀的微信。
他才华横溢,容貌俊朗,气质沉稳中带着一丝神秘,几乎满足了一切幻想。
赵志宏和张超看着手机里的周小刀,他们却无能为力。这么优秀的人,难怪能获得王若曦的青睐。
会场内暗流涌动,不知多少道含情脉脉的目光落在他身上。
周小刀对这一切视若无睹。
他的注意力完全沉浸在知识的碰撞与交锋中,偶尔回应一下邻座某位女士礼貌性的提问或赞叹,也仅是点头致意,分寸把握得极好,并未对任何特定女性表现出额外关注。
论坛结束后,人群并未立刻散去。周小刀瞬间被各方人马围住。
国内科技巨头的hR总监们递上镶金边的名片,开出令人咋舌的天价年薪、股权激励和独立实验室的承诺。
国际知名研究机构的代表则用流利的中文描绘着加州或苏黎世的阳光、顶级的研究资源和自由的学术氛围。
几位看似低调、却气度不凡的年轻人则暗示可以提供远超商业层面的支持,包括某些“特殊”的资源和庇护。
周小刀应对得体,面对令人心跳加速的条件,他只是礼貌地接过名片,语气温和却无比坚定:
“感谢厚爱,但我已有自己的创业计划,暂不考虑加入任何机构。未来或许有合作的机会。”
他巧妙地摆脱了人群,离开了依旧喧闹的会场中心。
他的惊人表现已被现场无数手机镜头记录,视频片段正以病毒式的速度在学术圈内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传播:
#燕大神秘学神#。
#论坛降维打击#等话题悄然酝酿。
………………
几天后,一个午后。
周小刀刚从图书馆出来。
阳光透过稀疏的树枝,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周小刀同学?请等一下!”
一个清脆而带着些许急切的女声从身后传来。
周小刀驻足回头。
一个女生小跑着追上来,她穿着简约而富有质感的羊绒大衣,容颜清丽,气质出众,正是那天论坛台下众多注目者之一,燕大有名的科技研究生校花——宇文轻烟。
她微微喘着气,脸颊因小跑和冷空气泛着红晕,眼神明亮而带着纯粹的学术好奇。
“周同学,冒昧打扰了。”她捋了一下额前的碎发,落落大方地开口:
“我叫宇文轻烟,是计算机系的研究生。那天论坛上你关于神经网络稀疏化激活的观点太精彩了,我回去想了好久,有几个地方不太明白,能不能……占用你几分钟时间请教一下?”
她的态度真诚而直接,没有过多寒暄,直奔学术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