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间谍案告破后,“全球共赢安全加固计划”迎来关键升级——“寰宇共赢理事会”正式启动“星际共赢拓荒计划”,旨在将地球的共赢模式延伸至火星,构建首个跨星球共赢共同体。而计划的核心,便是在火星“共赢田”基础上,扩建“火星共赢新城”,容纳全球250个国家的首批星际移民,同步搭建能源、农业、文化三位一体的闭环生态系统。这不仅是对“共赢”理念的星际实践,更是人类文明迈向宇宙的重要一步。
一、火星新城绘蓝图:全球同心筑家园
“火星共赢新城”的规划蓝图,由全球100位顶尖建筑师、生态学家、农业专家联合设计,核心区域复刻了地球“世界田垄”的布局,外围环绕着光伏能源带与循环水系统,城市中心则矗立着一座高达百米的“星际初心灯塔”——灯塔主体采用火星赤铁矿建造,顶端的太阳能板能360度吸收日光,夜间投射出蓝绿色的“共赢”图案,与地球“初心灯塔”遥相呼应。
规划公布后,全球掀起了“星际移民报名热”,短短一个月内,报名人数突破1000万。最终,理事会通过层层筛选,确定了首批1000名移民,涵盖250个国家,每个国家4人,其中既有农业技术人员、能源工程师、文化传承者,也有普通民众和青少年代表——小宇、小雅、小诺、小冉凭借在多次危机中的突出表现,成为全球首批青少年星际移民,将跟随林承初一起,参与火星新城的建设与运营。
出发前一周,“世界田垄”的暖房里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壮行会。三位老爷子坐在主位,手中捧着林天特意准备的“星壤初心礼”——一个装着地球“世界田垄”泥土与火星土壤混合样本的水晶瓶。林老爷子将水晶瓶递给林承初,语气郑重:“承初,这瓶土,一半是地球的根,一半是火星的梦。到了火星,要像在地球一样,把‘共赢’的种子种进每一寸土壤,让不同国家的人,在火星上也能像一家人一样生活。”
叶老爷子则递给小宇一套迷你能源工具箱:“小子,火星上的能源系统全靠你们年轻人了。记住,能源是新城的命脉,要让每个移民都用上稳定、干净的电,就像在地球一样。”沈老爷子则为四个孩子准备了一套线装的《共赢文化大典》,上面收录了250个国家的文化典籍、民间故事与艺术作品:“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到了火星,要多和不同国家的伙伴交流,让每个文化都能在火星上生根发芽。”
林天看着即将踏上征程的孩子们和林承初,眼中满是期许与牵挂:“到了火星,要照顾好自己,更要记住,‘火星共赢新城’不是某一个国家的殖民地,是全人类的共同家园。遇到困难,要多沟通、多协作,就像我们在地球应对各种挑战一样。”叶紫涵和沈佳怡则为孩子们整理行李,在背包里塞满了“福寿稻”种子和家乡的土特产,反复叮嘱:“常和家里联系,火星再远,家永远在地球。”
二、星际远航启新程:初心护航破万难
三个月后,“共赢四号”星际飞船载着首批移民与建设物资,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启航。飞船采用最新的离子推进技术,预计120天抵达火星。飞船内,设有专门的“共赢课堂”,孩子们每天都会跟着不同国家的移民学习语言、文化与技术:小宇跟着俄罗斯能源工程师学习火星太阳能板的调试技术,小雅向非洲的文化传承者请教民间故事,小诺和A国的华裔女孩一起整理《火星共赢日记》,小冉则教大家画火星风景,用画笔记录旅途点滴。
然而,航程进行到第60天,意外突然发生。飞船的副推进器遭遇太空碎石撞击,出现故障,导致飞船速度减慢,轨道也发生了轻微偏移。更严峻的是,飞船上的水循环过滤系统也受到影响,淡水储备只能维持原有计划的70%。
“爸,情况不太乐观。”林承初的视频通讯传来,背景是飞船内忙碌的工程师们,“副推进器修复需要至少10天,水循环系统的过滤芯损坏,我们正在尝试用火星土壤中的矿物质自制过滤材料,但效果还不确定。”
林天接到消息后,立刻召集理事会紧急会议,同时联系了“共赢太空基地”和地球的技术团队。三位老爷子也第一时间赶到理事会总部,林老爷子沉声道:“当年我们在战地,缺水缺粮都能扛过来,现在孩子们有飞船、有技术,一定能度过难关。告诉承初,要相信团队的力量,多听听不同国家伙伴的想法,办法总比困难多。”
叶老爷子则提出建议:“火星土壤中富含蒙脱石,这种矿物质有很好的吸附过滤功能,让小宇跟着工程师们试试,或许能改进过滤系统。”沈老爷子也补充道:“让孩子们多和移民们沟通,稳定大家的情绪。文化交流能缓解焦虑,让大家团结起来,一起面对困难。”
按照三位老爷子的建议,林承初立刻组织技术团队,让小宇参与自制过滤材料的研发。小宇根据叶老爷子提供的矿物特性资料,结合自己在能源模型中的经验,提出在蒙脱石中加入少量地球“世界田垄”的腐殖土,增强过滤效果。经过三天的反复试验,自制过滤材料终于成功,水循环系统恢复正常。
与此同时,小雅在飞船上发起了“星际文化分享会”,每天晚上组织不同国家的移民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歌曲与美食。非洲移民唱起了欢快的民谣,欧洲移民演奏了古典音乐,A国移民分享了好莱坞电影的幕后故事,孩子们则表演了在地球学到的中国传统歌舞。分享会不仅缓解了大家的焦虑情绪,更让不同国家的移民们加深了了解,凝聚了共识。
10天后,副推进器修复完成,飞船重新调整轨道,朝着火星全速前进。当飞船顺利进入火星轨道,看到远处火星“共赢田”的金黄稻浪与正在建设中的新城轮廓时,飞船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三、火星扎根启新篇:共赢之花绽星壤
“共赢四号”飞船在火星“初心港”成功着陆后,首批移民们立刻投入到新城的建设中。林承初带领农业团队,在火星“共赢田”里播种了地球带来的“福寿稻”与火星本土培育的“抗辐射稻”,采用“地球种植技术+火星土壤改良”的模式,预计三个月后就能收获首批火星粮食。
小宇则跟着能源团队,调试火星光伏能源带与风电矩阵。他结合在地球学到的技术与火星的环境特点,优化了能源分配算法,让新城的每个区域都能获得稳定的电力供应。当第一盏路灯在火星新城亮起蓝绿色的光芒时,小宇兴奋地对着通讯器说:“叶太爷爷,我们成功了!火星上也有‘共赢能源’了!”
小雅则在新城的“文化中心”开设了“星际小主播”直播间,每天向地球直播火星新城的建设进展、移民们的生活日常与火星的独特风景。直播间的观众峰值突破5000万,全球网友都在为火星新城的建设加油鼓劲。有网友留言:“看着不同国家的人在火星上一起劳作、一起生活,这就是最美好的‘共赢’!”
小诺则在沈老爷子的指导下,在文化中心建立了“星际初心图书馆”,将带来的《共赢文化大典》制成电子版本,供移民们随时查阅。他还组织了“火星文化沙龙”,每周邀请不同国家的移民分享自己的文化,促进彼此的理解与尊重。
小冉则用画笔记录下火星新城的建设点滴,从飞船着陆到第一株稻苗发芽,从第一盏路灯亮起到第一栋房屋建成,每一个瞬间都被她画进画里。她的画作被传回地球,在“初心文化馆”举办了“星际共赢”主题展览,吸引了 millions of 观众前来参观。
三个月后,火星“共赢田”迎来了首批丰收。金黄的稻穗挂满枝头,颗粒饱满,产量远超预期。林承初组织移民们举行了一场“星际丰收节”,大家用收获的稻子煮成米饭,配上火星本土培育的蔬菜与肉类,共享胜利的果实。丰收节上,不同国家的移民们载歌载舞,非洲的鼓点、欧洲的小提琴、中国的古筝、A国的摇滚交织在一起,谱写了一曲跨越国界的“共赢之歌”。
与此同时,地球的“寰宇共赢理事会”收到了来自火星新城的首批“星壤初心礼”——一袋火星“共赢稻”种子、一瓶火星土壤样本与一幅小冉画的《火星共赢新城全景图》。林天将种子分发给全球250个国家,让每个国家都能种植火星稻种,感受“共赢”的星际成果。
三位老爷子坐在“世界田垄”的暖房里,捧着火星稻种煮成的米饭,眼中满是欣慰。林老爷子笑着说:“当年在战场上,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能吃到火星上种的稻子。这就是‘共赢’的力量,能让人类走出地球,在宇宙中扎根生长。”叶老爷子点头:“能源、农业、文化,咱们‘共赢’的三大支柱,在火星上也扎下了根。未来,还会有更多星球迎来‘共赢’的种子。”沈老爷子则提笔写下“星壤传薪,共赢无界”八个大字,送给火星新城的移民们:“这八个字,既是祝福,也是嘱托。希望你们在火星上,把‘初心’传承下去,把‘共赢’的理念传播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
当晚,火星“星际初心灯塔”的光芒格外明亮,蓝绿色的光束穿透火星稀薄的大气层,与地球“初心灯塔”的光芒遥相呼应。林天站在地球的“世界田垄”上,望着夜空中明亮的火星,心中无比坚定:从地球到火星,从田垄到新城,从老一辈的浴血坚守到年轻一代的星际拓荒,“共赢”的理念早已超越了国界、种族与星球的限制,成为人类文明最核心的价值追求。
未来,人类还会探索更多的星球,建立更多的“共赢新城”,遇到更多的挑战与机遇。但只要三代人传承不息,全球伙伴同心同行,只要孩子们眼中的光芒不灭,心中的初心不改,“寰宇同歌,共赢天下”的旋律就会永远在宇宙中回荡,伴随人类文明走向更遥远、更光明的未来,直至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