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阳光透过“初心文化馆”的落地窗,洒在陈列着文化信物的展柜上,为古朴的场馆添了几分暖意。林天提着一篮刚晒好的“福寿稻”米糕,缓步走进沈老爷子的书房——这里既是老人的起居之所,也是他整理文化典籍的地方,书架上摆满了线装书与各国文化画册,案头还放着一支正在研磨的毛笔。
沈老爷子正戴着老花镜,在宣纸上题写“共赢同源”四个字,见林天进来,便放下笔,笑着招手:“天儿来了,快坐。你这阵子忙着新青年委员会的事,难得有空过来。”老人的手指在宣纸上轻轻摩挲,墨香与米糕的甜香在空气中交织。
林天将米糕放在桌上,顺势坐在老人对面的藤椅上,目光落在案头的《全球文化共融计划年报》上:“爷爷,今天来一是给您送点米糕,二是想跟您聊聊文化板块的人事变动。打算让沈浩牵头‘全球文化数字化’项目,把各国非遗搬到线上平台,再吸纳几个年轻的文化学者进理事会,您看可行?”
沈老爷子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清茶,摆了摆手:“沈家的事,你不用问我。当年我就说过,你和佳怡结婚后,沈家的后辈能跟着你做‘共赢’的事,是他们的造化。你觉得谁合适,就提拔谁,我老了,不掺和这些决策了。”老人的目光掠过书架上的一张老照片——那是他与老领导、林老爷子、叶老爷子年轻时的合影,照片边缘已有些泛黄,却依旧能看出几人并肩而立的意气风发。
林天看着老人眼中的追忆,笑着补充道:“爷爷,除了沈家的后辈,我还打算让老领导家族的下一辈也参与进来。他们的祖辈为‘共赢’打下了根基,后辈们也有不少人才,不管是文化传播还是国际协作,都能发挥作用。您老见多识广,有没有什么建议?”
沈老爷子闻言,沉默了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当年与老领导在战地办报,冒着炮火传递和平理念;后来一起推动“文化共融”,顶着压力打破国界隔阂。如今,老领导的后辈们散落在各行各业,有的从事教育,有的深耕文化,确实都是可用之才。但他转念一想,自己年事已高,没必要再为这些事费心,年轻人的路,该让他们自己走。
“我老了,记不住那么多后辈的情况了。”沈老爷子摇了摇头,语气带着释然,“老领导的家族向来重视‘初心’传承,他们的后辈肯定错不了。你多考察考察,看他们擅长什么,就安排到对应的岗位上,只要能守住‘文化共融’的根,让不同国家的人通过文化相互理解,就够了。”他顿了顿,话锋一转,眼中露出些许期盼,“倒是佳怡和孩子们,多久没来了?上次视频,小诺还说想跟我学写毛笔字,这都过去两个月了,也没见人影。”
林天心中泛起愧疚。自从沈佳怡接手“全球青少年文化交流”项目后,夫妻俩更是忙得脚不沾地,孩子们大多由保姆照顾,确实很少有时间陪伴老人。“是我们疏忽了,最近忙着人事变动的筹备,没顾上带孩子来看您。”林天的声音带着歉意,“等这边事情理顺了,我和佳怡一定多带小诺、小冉过来,让他们陪您写字、听您讲当年的故事。”
沈老爷子笑了笑,眼中的失落散去不少:“我这把年纪,不图你们做多大贡献,就想多看看孩子们。他们是家族的未来,也是‘共赢’的未来,让他们多听听过去的事,才能知道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才能把‘文化同心’的理念传下去。”
当天晚上,林天回到家时,沈佳怡正在客厅辅导小诺写作业,小冉则在一旁画着“全球文化节”的海报。林天走过去,将白天与沈老爷子的对话告诉了沈佳怡,尤其是老人期盼见到孩子们的眼神,让沈佳怡心中一阵酸涩。
“是我不好,总觉得项目离不开我,却忘了爷爷最需要的是陪伴。”沈佳怡放下手中的作业本,看着孩子们的身影,语气带着自责,“明天我就把手里的项目交接一部分给副手,周末咱们就带孩子去‘初心文化馆’,让小诺跟爷爷学写毛笔字,小冉把画的海报送给爷爷,再让爷爷尝尝孩子们亲手做的米糕。”
小诺听到“爷爷”二字,立刻抬起头,眼中满是兴奋:“妈妈!我要跟太爷爷学写‘共赢’两个字,还要让太爷爷看看我新学的古诗!”小冉也举起手中的画笔:“我要给太爷爷画一幅‘文化共融’的画,上面有不同国家的小朋友一起写字、画画!”
林天看着孩子们雀跃的模样,心中满是暖意。他知道,“共赢”的事业需要一代代人接力,而家族的亲情,更是这份接力中最温暖的支撑。沈老爷子期盼的,从来不是孩子们能做出多大的成绩,而是这份血脉相连的陪伴,是“初心”与亲情的相互滋养。
周末清晨,林天一家四口提着装满米糕、画笔和作业本的礼盒,驱车前往“初心文化馆”。车窗外,初冬的阳光洒在道路两旁的树木上,泛着柔和的光泽;车内,孩子们兴奋地讨论着要给沈老爷子表演的节目,笑声不断。林天握着沈佳怡的手,看着前方的路,心中无比坚定——无论是“共赢”的人事传承,还是家族的亲情陪伴,都需要用心守护。而这份守护,终将让“初心”的火炬永远燃烧,让“文化共融”的理念永远传递,让“共赢”的光芒永远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