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时,“老领导纪念田”旁的“世界田垄”已是花繁叶茂。来自非洲的红土孕育出饱满的腰果,南美的黑土滋养着鲜亮的咖啡,东南亚的稻田里稻穗初垂,欧洲的麦田泛起浅绿——这片汇聚了全球土壤的田垄,成了“共赢”最生动的缩影。
林天带着刚从南极科考站回来的专家,蹲在田埂上查看新培育的耐寒作物。“这批杂交品种结合了南极藻类的抗寒基因,明年就能在高纬度协作国家推广。”专家指着嫩绿的幼苗,语气里满是自豪。林天点头,指尖拂过叶片上的露珠,忽然想起多年前“破冰润非”时,那艘载着希望的冷链船——如今,这份希望已在更多土地上生根。
“林同志,‘全球协作日’的筹备方案出来了!”高小琴快步走来,手里拿着一份彩色画册,“各国代表提议,当天要举办‘世界作物展’,还要让孩子们用不同语言朗诵《共赢宣言》。对了,非洲那个小女孩也会来,她说要带着自己种的稻穗,给您和爷爷看看。”
提到那个曾拉着她衣角问“水是不是甜的”小女孩,林天眼中泛起暖意。正说着,高育良的视频电话接入两人的对话,背景是欧洲太阳能电站的控制室:“告诉你们个好消息!电站不仅满足了当地30%的用电需求,多余的电力还通过跨境电网输到了邻国,咱们的‘能源共享’模式成了!”屏幕里,当地电力局长举着写有“协作点亮未来”的牌子,身后的电子屏上,绿色能源占比的数字不断攀升。
挂断电话,叶紫涵发来一段视频:东南亚母婴健康中心的院子里,几十个孩子围着一位白发苍苍的夏国医生,听她讲“生命最初的守护”。视频末尾,孩子们齐声用中文喊“谢谢”,声音清脆得像山间的溪流。“这是我们培训的第三批本地医生,现在他们已经能独立运营5个健康中心了。”叶紫涵的文字消息紧随其后,带着满满的成就感。
沈佳怡则带着“数字农业”平台的最新成果赶来。她打开手机,展示着实时更新的全球农产品交易数据:“非洲的腰果、南美的咖啡、欧洲的葡萄酒,通过咱们的平台,已经走进了夏国千万个家庭。昨天还有个中东的农户联系我,想加入平台推广椰枣呢!”她笑着晃了晃手机,“你看,这就是‘共赢’的吸引力,不用我们去说,大家都会主动靠过来。”
临近端午,“全球协作日”的氛围愈发浓厚。纪念田旁的广场上,工人正在搭建展台,各国的特色作物样本陆续运抵,志愿者们忙着布置“协作故事墙”——墙上贴满了这些年的照片:非洲百姓捧着冰山融水的笑脸,南美孩子接种疫苗时的安心,东南亚农户查看稻穗的喜悦……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跨越山海的深情。
6月18日这天,天朗气清。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代表、农户、医护人员和孩子,齐聚在“世界田垄”旁。当非洲小女孩捧着金黄的稻穗,走到林天和林老爷子面前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林爷爷,您看,这是我种的稻子,和纪念田的一样好!”小女孩仰着小脸,眼中满是骄傲。林老爷子接过稻穗,轻轻摩挲着,眼眶微红:“好,好啊!这稻子,种在了非洲的土地上,也种在了大家的心坎里。”
仪式上,林天接过各国代表共同签署的《全球协作发展公约》,声音铿锵有力:“从‘破冰润非’到‘能源共享’,从医疗援助到数字农业,我们用十年时间证明,‘共赢’不是梦想,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未来,我们要让更多作物在不同的土地上生长,让更多技术在协作中共享,让更多人因为‘共赢’过上更好的生活!”
话音落下,五彩的气球腾空而起,带着各国的国旗飞向蓝天。孩子们围着“世界田垄”奔跑,采摘着成熟的果实;农户们交流着种植经验,互换着种子;医护人员讨论着最新的医疗技术,计划着下一次援助……不同的语言交织在一起,却都诉说着同样的期待。
夕阳西下,林天站在“老领导纪念田”的最高处,望着眼前热闹的景象——稻浪翻滚,人声鼎沸,不同肤色的人们并肩而立,笑容灿烂。他想起老领导的嘱托,想起祁同伟的遗憾,想起高小琴舍身护初心的坚定,想起所有为“共赢”奔波的日日夜夜。
“爷爷,您看,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共赢’。”林天轻声对身边的林老爷子说。
林老爷子点点头,目光望向远方:“是啊,初心没变,方向没偏,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晚风拂过,稻穗轻轻摇曳,仿佛在呼应着他们的话语。林天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土地等待耕耘,更多的人们需要携手,更多的故事等待书写。但只要初心永耀,薪火相传,就一定能在人类共同的征程上,绘出更壮丽的山河图景,奔赴更光明的未来——因为“共赢”的种子,早已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