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协同”模式在“中外共赢事务协调部”的成功实践,不仅加速了国内“共赢”项目的落地,更形成了可复制的“跨国协调方案”,吸引多个国家主动前来学习。某东南亚国家驻华大使实地考察后,由衷赞叹:“夏国用‘经验+活力’的组合破解跨国合作难题,既高效又温暖,这种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很快,协调部接到首个“海外协作请求”——非洲联盟希望夏国协助搭建“非盟共赢事务协调中心”,帮助非洲各国统筹农业、能源合作项目。林天当即安排协调部的老领导与年轻干部组成“支援团队”,带着“清单化协同”“民生诉求响应”等成熟机制赴非。
在非洲期间,老领导们结合当地国情,将“跨国政策对接”流程简化为“需求摸排—政策适配—多方座谈”三步法,避免流程冗余;年轻干部则搭建起多语言线上协同平台,解决非洲各国语言不通、沟通不畅的问题。仅两个月,“非盟共赢事务协调中心”就成功推动3个跨国农业合作项目落地,帮助5个非洲国家达成能源合作意向。非盟主席在中心启用仪式上动情地说:“夏国不仅带来了项目和技术,更带来了让合作更顺畅的‘金钥匙’,这才是真正的‘共赢’!”
国内层面,协调部的“老青协同”模式也向更多领域延伸。林天推动将该模式引入“共赢人才学院”,让退休老领导担任“实践导师”,年轻干部担任“理论助教”,通过“案例教学+实地演练”的方式,为全球“共赢”项目培养了200多名专业协调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奔赴世界各地,将“夏国协调经验”带到东南亚的数字乡村、南美的光伏电站、欧洲的生态合作项目中,成为“共赢”理念的传播者。
某次,林天在“全球共赢论坛”上分享“老青协同”模式时,台下掌声雷动。有媒体提问:“夏国的‘共赢’为何能在全球落地生根?”林天笑着回答:“因为我们始终相信,‘共赢’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用老领导的经验把握方向,用年轻干部的活力破解难题,既尊重各国国情,又回应民众需求,这样的合作才能走得长远。”
消息传回国内,协调部的老领导们倍感自豪。曾分管农业的老领导说:“这辈子没想到还能为全球合作出份力,天伦这孩子,不仅有想法,更有执行力,把‘共赢’从夏国的事业,做成了世界的事业。”年轻干部们也备受鼓舞,纷纷表示要继续深耕“共赢”领域,让更多国家感受到夏国的诚意与实力。
这年年底,“中外共赢事务协调部”收到来自全球28个国家的感谢信,墙上的“全球共赢项目地图”上,红色的合作线已覆盖五大洲。林天站在地图前,看着老领导们与年轻干部并肩讨论明年工作计划的身影,心中满是笃定——“共赢”的路没有终点,但只要老中青三代人始终同心、同向、同行,夏国定能在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道路上,书写出更恢弘的篇章,让“共赢”之光照亮世界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