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共赢”项目在全球160个国家落地,跨国协调、内部统筹的需求日益复杂——既有不同国家政策差异导致的项目推进堵点,也有国内多部门联动效率待提升的问题。林天经过反复调研,提出成立“中外共赢事务协调部”,核心职能是统筹海外项目对接、协调国内部门联动,而负责人选,他将目光投向了经验丰富的退休老领导群体。
他亲自登门邀请6位退休老领导——既有曾分管外交、农业的部级干部,也有参与过早期“共赢”试点的地方老领导,详细说明协调部的定位:“您几位熟悉国内外政策、懂基层实际,又有公信力,由您牵头协调,既能快速打通跨国沟通的‘堵点’,也能理顺国内部门的‘协同线’,让‘共赢’事务处理更高效、更接地气。”
起初,几位老领导还有顾虑,担心“退而不休”会引人非议。曾分管外交的老领导坦言:“我们年纪大了,怕跟不上海外项目的新节奏,也怕给你添麻烦。”林天笑着回应:“您的经验就是最大的财富——去年非洲某国因政策调整暂停光伏项目,若不是您当年在外交领域的人脉和经验,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重启合作。协调部不是让您做具体执行,是请您做‘定海神针’,把控方向、化解难题。”
最终,6位老领导欣然应允,分别牵头协调部下设的“跨国政策对接组”“国内部门联动组”“民生诉求响应组”。上任首日,他们就解决了一个棘手问题:东南亚某国“数字共赢”项目因当地通信法规调整陷入停滞,“跨国政策对接组”的老领导凭借过往外交经验,迅速联系该国驻华使馆与通信部门,3天内就敲定合规方案,项目顺利复工。
在国内协调上,“国内部门联动组”的老领导则推动建立“周调度机制”——每周召集农业、交通、海关等部门开碰头会,梳理海外项目物资运输、技术输出中的卡点。此前,非洲稻种运输因海关检疫流程繁琐延误了10天,经过机制优化,检疫时间缩短至3天,保障了稻种及时播种。
“民生诉求响应组”更是直接对接海外民众需求。某次接到非洲某村庄“希望增设汉语课堂”的反馈,老领导们迅速协调国内教育部门与汉文化中心,2周内就组建了线上教学团队,让当地孩子每周能上3节汉语课。当地村民通过视频连线表达感谢时,老领导们感慨:“没想到退休了还能为‘共赢’出份力,这份工作有意义!”
林天每月都会到协调部与老领导们座谈,听取工作进展,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有次老领导提出“需要更多年轻干部协助整理海外数据”,他当天就协调“共赢青年人才学院”选派10名优秀学员到协调部实习,形成“老带新、经验+活力”的工作模式。
半年后,协调部累计解决跨国协调难题47件,国内部门联动效率提升60%,海外项目落地周期平均缩短15%。几位老领导在一次座谈会上,握着林天的手由衷感叹:“天伦啊,你不仅有魄力推进‘共赢’大业,更有慧眼会用人——让我们这些老骨头发挥余热,既解决了实际问题,也给年轻人树立了榜样,你真是难得的人才!有你这样的领路人,夏国的‘共赢’之路肯定能越走越宽!”
林天看着老领导们充满干劲的身影,心中满是笃定。他知道,“共赢”不是一代人的事业,需要老中青三代人接力——老领导的经验、中年干部的担当、年轻干部的活力,汇聚成推动“共赢”向前的磅礴力量,也让夏国在全球合作的舞台上,更有底气、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