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领导家回来后,林天第一时间召集陆亦可、周正召开专题会议,将“德才兼备”的选人标准细化为具体的考察机制。会议上,他把老领导的叮嘱分享给两人:“选干部不是选‘能人’,是选‘可靠的能人’——能力决定能走多快,品德决定能走多远,‘共赢’事业要传下去,必须把德才兼备的人放到关键岗位上。”
三人很快敲定了“双维度考察法”:一方面,通过项目实绩、专业考核评估“才能”,重点看干部在跨国协作、民生攻坚中的解决问题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基层访谈、群众口碑、日常行为考察“品德”,尤其关注在利益诱惑、任务繁重时的责任担当与底线意识。陆亦可主动请缨牵头考察工作:“我带队去基层和海外项目点,既能摸清干部实绩,也能通过与农户、当地民众聊天,了解他们私下里的口碑,避免‘纸上谈兵’。”周正则负责完善配套制度,将品德考察结果纳入干部档案,与晋升、评优直接挂钩,杜绝“重才轻德”的倾向。
考察工作启动后,陆亦可带着团队走遍12个“共赢”项目试点省,深入30多个村庄。在某数字乡村项目点,她发现负责人张某技术能力突出,项目推进速度快,但村民反映他“只重指标不重实际”——为了完成宽带覆盖率,把基站建在偏远山坡上,老人孩子用不上;反而副负责人李某,虽技术经验稍弱,却主动挨家挨户调研,协调把基站建在村口便民点,还组织数字培训班教老人用手机。陆亦可将两人情况如实上报,最终李某因“群众认可度高、务实为民”被纳入重点培养名单,张某则被约谈整改,要求补修“民生服务课”。
周正则在梳理干部档案时,发现一起潜在风险:某海外项目干部王某,业务能力强,但档案中记载他曾在某次物资分配中“优先照顾关系户”。周正立刻将情况反馈给林天,并建议暂缓王某的晋升考核,派专人赴海外核实。最终查实王某确有轻微违规行为,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林天坚持“品德无小事”,要求王某作出深刻检讨,并安排他参与民生援助项目,在实践中重塑责任意识。周正感慨:“若不是把品德考察落到实处,很可能让有品行短板的人走上更重要的岗位,给‘共赢’项目埋下隐患。”
三个月后,首批“德才兼备”干部名单出炉,共选拔出58名基层与海外骨干,其中30人被提拔到中枢或项目核心岗位。任命公布后,基层反响热烈,有农户给林天寄来感谢信:“选上来的李书记(指李某)懂技术更懂我们,这样的干部我们信得过!”海外团队也反馈:“新提拔的干部不仅能干活,还能和当地民众打成一片,‘共赢’项目推进更顺了。”
林天特意把考察结果汇报给老领导,老领导听后欣慰地说:“你能把‘德才兼备’落到实处,没有走形式,我就放心了。干部选对了,事业就成功了一半。”林天回应:“是您的提醒让我更清醒,‘共赢’不是短期工程,只有把根基扎在‘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上,才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
这年年底,新提拔的干部在各自岗位上交出亮眼答卷:李某负责的数字乡村项目,不仅实现宽带全覆盖,还帮村民搭建起农产品电商平台,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40%;王某在民生援助项目中表现突出,成功协调为非洲某村庄建成2所小学,赢得当地政府与民众的高度认可。
林天在年度干部工作会议上总结:“选对一个人,能带动一个项目;建好一支队伍,能撑起一份事业。未来,我们会继续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让更多有能力、有品德、有担当的干部脱颖而出,为‘共赢’事业筑牢人才根基,让这条惠及全球的道路,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