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政务楼接待室,暖意融融。林天亲自约见高育良,这是两人多年来首次正式会面。高育良进门时,衣着整洁却难掩局促,而林天起身相迎的姿态平和,递过一杯热茶:“高先生,今天请您来,是有一项特殊任务想托付。”
待高育良坐定,林天缓缓道:“A国近期因资源分配、派系矛盾陷入内部分裂风险,且对我国‘共赢’项目态度摇摆。该国上层不少人是您当年在学界、政界的旧识,熟悉您的资历与人脉;更重要的是,您这些年沉淀的反思,比任何人都懂‘失衡则乱、共赢则安’的道理。我们希望您以民间智库学者的身份赴A国,不是搞权术,而是通过旧交沟通,传递‘均衡发展、利益共享’的理念,推动其内部派系认可‘共赢’框架,从根源上化解对立——简单说,是‘以共赢思维分化对抗,而非以手段制造分裂’。”
高育良握着茶杯的手微微颤抖,眼中满是意外与动容。多年来,他总以为自己的人生早已定格在过去的错误里,却没想到林天会看到他沉淀后的价值,更将如此关键的任务托付。他喉结滚动片刻,声音有些沙哑:“林书记,您不怕我……”
“我怕的是有人辜负信任,却从不怀疑真正懂反思、有格局的人。”林天打断他,语气坚定,“您在图书馆整理‘共赢’资料时的认真,关注高小琴企业合规发展的用心,我都知道。您比谁都清楚,强行分裂只会带来动荡,唯有让各方看到共赢的利益,才能实现真正的稳定。这项任务,您比任何人都合适。”
这番话让高育良眼眶发热,积压多年的愧疚与迷茫瞬间有了出口。他放下茶杯,挺直脊背:“林书记,您是第一个还愿意相信我、给我机会的人。我定不辱命,不搞小动作,只凭‘共赢’的道理说服A国各方,绝不让您失望。”
会面结束后,林天让相关部门为高育良办理赴A国的手续,还特意安排熟悉A国国情的“共赢”驻外团队协助他。高育良临行前,特意去了趟江山稻种基地,看着金黄的稻田,想起林天说的“以共赢化解对立”,心中更添几分坚定。
高小琴和高小凤来送行时,高育良只说了一句话:“好好做合规的民生事,等我回来,想看到你们的企业能帮到更多海外农户。”
高育良抵达A国后,没有急于接触高层,而是先走访当地农村、工厂,收集资源分配失衡的一手资料。他利用旧交约见A国各派系代表时,不谈权谋,只摆数据——对比“共赢”项目中资源共享的案例,分析A国若陷入分裂将面临的经济困境,再提出“以区域协作对接‘共赢’框架,让各派系都能分到发展红利”的思路。
消息传到京城,林天在“全球共赢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到:“高育良同志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分化对抗’,是用共赢的利益打破对立的壁垒。这比任何手段都有效,也更长久。”
此刻,A国的谈判桌上,各派系代表因高育良提出的方案陷入沉思;而京城的政务楼里,林天正看着A国的局势分析报告,在“共赢框架对接可行性”一栏写下“重点推进”。他知道,这项托付不仅是给高育良一个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更是“共赢”理念化解国际矛盾的一次重要实践——当有识之士能放下过往、聚焦长远,当共赢的利益能覆盖对立的分歧,就能为世界的稳定与发展,开辟出一条更务实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