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d国产业与就业逐步步入正轨,林天又提出新的布局:“让各企业鼓励本地员工参军,凡是参军的员工,企业照发两倍工资,服役期间保留岗位,退役后优先提拔为企业管理层。”
消息传到纨绔子弟耳中,苏烈最先找上门:“林哥,两倍工资对企业来说成本不低,而且员工参军后岗位空缺,可能会影响生产进度,这值得吗?”潘不江也附和:“不少员工刚熟悉岗位流程,要是参军离开,再招新人又得重新培训,怕是得不偿失。”
林天却指着墙上的d国军事部署图,耐心解释:“d国军队目前仍缺兵员,尤其是有纪律、有技能的优质兵员——咱们的员工经过夏国军训,本身就有基础,参军后能快速形成战斗力,帮d国筑牢安全防线;反过来,军队的历练能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与协作能力,退役后回到企业,会成为更优秀的管理者,这是‘双向赋能’。”
他顿了顿,补充道:“至于成本与岗位空缺,咱们可以调整用工模式——参军员工的岗位由‘轮岗替补制’填补,提前从待业青年中选拔储备人员,跟着老员工学习,等老员工参军后,储备人员能立刻顶上。而且夏国可以提供部分补贴,帮企业缓解工资压力,这不仅不是损失,还是帮企业培养‘骨干梯队’的好机会。”
纨绔子弟们恍然大悟,潘不江立刻回到农产品加工厂,召开员工大会宣布政策:“只要参军,企业发两倍工资,退役回来直接当车间主管!想保家卫国,又想有稳定未来的,现在就能报名!”话音刚落,台下就举起一片手——曾参加夏国军训的青年卡里姆第一个站起来:“我去!既能守护家乡,又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这是最好的机会!”
短短一周,各企业就有3万名员工报名参军。d国军方特意派专人到企业筛选,优先录取有夏国军训经历、技能过硬的员工。当首批参军员工穿着军装,在企业门口举行欢送仪式时,潘不江亲自为他们佩戴红花:“我们等着你们凯旋,到时候车间主管的位置,一定给你们留着!”
员工参军后,林天协调的“轮岗替补制”也顺利落地。苏家建材厂的储备人员跟着老员工学习半个月后,就能独立操作设备;赵家物流的替补调度员,在老员工的指导下,很快熟悉了跨境货运流程,生产进度丝毫未受影响。
更意外的是,“参军享两倍工资”的政策吸引了大批d国待业青年——他们主动到企业报名,希望先成为储备人员,未来有机会参军。潘不江的加工厂仅一个月就招满5000名储备人员,还建立了“储备人才库”,按技能分类管理,随时填补岗位空缺。
与此同时,参军的员工在军队中表现亮眼。曾在夏国军训时学过机械维修的哈桑,到部队后很快成了“技术能手”,帮军队维修故障装甲车;在企业做过管理的阿卜杜勒,因组织能力强,被提拔为班长,带领士兵完成多次边境巡逻任务。d国国防部长在视察部队时,对林天感慨道:“你们企业送来的员工,不仅纪律性强,还懂技术、会管理,真是帮了我们大忙!”
林天笑着回应:“这是军民协同的成果——企业为军队输送优质兵员,军队帮企业培养骨干,最终受益的是d国的稳定与发展。后续我们还可以推动‘军地技能互通’,让军队的技术培训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对接,让士兵退役后能快速适应工作。”
消息传到国内,沈首长特意给林天打来电话:“军民协同、双向赋能,这步棋既强化了d国的国防,又稳定了企业的人才梯队,还加深了中资企业与d国军方、民众的联系,一举三得。后续可以把这种模式纳入‘中d长期合作规划’,让它成为d国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挂了电话,林天站在d国军事基地的操场上,看着正在训练的员工士兵——他们穿着军装,眼神坚定,动作标准,既有军人的刚毅,又有企业员工的务实。他知道,这些人既是d国国防的“守护者”,也是d国产业的“未来”,有他们在,中d合作的根基会愈发坚固,d国的稳定与发展也会更有底气。
此时,夕阳洒在训练场上,士兵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林天心中满是笃定——从民生筑基到军事赋能,从产业联动到军民协同,中d合作已形成“安全-产业-人才”的完整闭环,而这,正是“命运共同体”最生动的实践,也是“胜天半子”最坚实的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