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d合作论坛结束后,林天并未停下脚步。他牵头成立“中d合作发展研究院”,邀请两国专家、企业代表共同梳理合作经验,将“民生先行-安全护航-产业联动”的模式提炼成可复制的“操作手册”,为后续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提供参考。
研究院揭牌当天,d国总理亲自到场致辞:“这份‘手册’不仅是中d合作的结晶,更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自主稳定的‘金钥匙’。我们愿意和更多国家分享经验,一起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林天则补充道:“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手册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思路借鉴’——核心始终是‘以民众需求为导向’,让合作真正惠及每一个人。”
与此同时,赴华深造的首批d国学员陆续回国。在叶家新能源配件厂,学员阿卜杜勒带回了先进的生产线优化技术,仅用一个月就将零件生产效率提升40%,还培养出10名本地技术骨干;在潘家农产品加工厂,学员法蒂玛引入中国的电商运营模式,开通d国农产品海外直播间,首场直播就卖出5000斤坚果,让更多d国特色产品走向世界。
看到学员们的成长,林天决定扩大“赴华深造计划”规模,每年选拔1000名d国优秀人才,涵盖农业、工业、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他还协调国内高校,为d国学员开设“定制化课程”,结合d国实际需求设计教学内容,确保学员“学得上、用得上”。
A国见中d合作持续深化,且模式开始向其他国家输出,彻底放弃了对d国的孤立政策,转而寻求与d国开展经贸合作。在中d经贸洽谈会上,A国企业代表提出要进口d国的光伏组件与农产品,d国商务部长当场表示:“合作可以,但必须遵守d国的市场规则,不能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这一态度,正是d国在中d合作中逐渐掌握“主动权”的体现。
林天得知后,对d国商务部长说:“开放合作是大势所趋,但要守住‘自主’底线——既要欢迎各国投资,也要保护本土产业与民众利益,这才是长久之道。”商务部长点头认同:“这都是从中国朋友身上学到的,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在合作中平等对话。”
随着d国局势愈发稳定,林天开始逐步将项目主导权交给d国本土团队。在苏家建材厂,中国管理人员将核心技术与管理经验全部传授给本地团队后,主动退居“顾问”角色;在赵家物流分拨中心,本地员工已能独立完成跨境货运调度,中国团队仅负责协调国际资源。
这天,林天接到沈首长的调令,要他回国担任更高职务,统筹全国的“跨国民生合作项目”。离开d国前,他召集苏烈、潘不江等伙伴与d国本土团队代表开会,语重心长地说:“我虽然要回国,但中d合作不会停——你们要继续带着初心做事,帮d国把产业做强、把民生做实,让这份友谊一直延续下去。”
苏烈等人当即表态:“林哥放心,我们会守住这里的成果,绝不让你失望!”d国本土团队代表也激动地说:“感谢中国朋友的帮助,我们会用实际行动证明,d国能成为中国最可靠的伙伴!”
离开d国那天,无数民众自发来到机场送行,有人举着“感谢中国”的牌子,有人送上自家种的水果,还有孩子用中文喊着“再见,中国朋友”。林天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满是温暖——他知道,自己离开的是一片土地,但留下的是两国人民的友谊与共同发展的希望。
回到国内后,林天立刻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在他的推动下,“中d模式”成功在非洲两个国家落地,首批光伏电站与农业示范田项目启动后,迅速获得当地民众的认可。沈首长在工作会议上评价道:“林天用d国的实践证明,‘以民为本’的合作才能长久,这为我国的外交与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
某天深夜,林天翻看d国伙伴发来的照片——新建的学校里,孩子们正在上课;扩建的工厂里,员工们干劲十足;边境线上,d国士兵正守护着和平。他嘴角露出微笑,想起林老爷子曾说的话:“真正的‘胜天半子’,不是赢了棋局,而是赢了人心。”
如今,他终于读懂了这句话的含义——无论是在江山市的乡村振兴,还是在d国的跨国民生合作,核心从来不是“掌控”与“战胜”,而是用一颗“为民”的初心,串联起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共同愿望,在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一起走向更远的未来。而这,就是他作为一名中国干部,对“家国使命”最好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