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辰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西方,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乾楼的轮廓显得格外高大、瑰丽,那美轮美奂的景象,让他叹为观止,久久无法移开视线。
“走吧,咱们去那边瞧瞧。”宇辰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兴致勃勃地提议道。
梦瑶轻轻点头示意,二人便朝着那座极具吸引力的高楼欣然前行。
一路上,古城的每一砖一瓦,都似在低声诉说着岁月深处的悠悠故事。每一步落下,仿佛都触动了时间的琴弦,在他们心中泛起层层诗意的涟漪。
随着两人的脚步逐渐靠近,乾楼的雄伟风姿愈发清晰地展露出来。它犹如一条昂首挺立的巨龙,巍峨挺拔,直插云霄,气势磅礴,似要冲破天际。
宇辰仰望着这座矗立在城墙西北角的壮丽奇观,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敬畏之情。
“太壮观了!再加上城墙的高度,这儿绝对是大同古城当之无愧的至高点。”他忍不住惊叹出声。
乾楼,其巍峨之态令人瞩目。它采用五檐十字歇山顶的独特设计风格,整体高度达43米,台基宽1.6米,占地面积共计2083平方米,如此规模,尽显恢宏大气。因其所处方位,恰在八卦十二方位之首的“乾”位,故而得名“乾楼”。
这时,一位中年男子不禁吟诗赞叹:“巍巍乾楼,凌云之势,古城之巅,眼界广阔……”
乾楼不仅凭借雄伟的外观,淋漓尽致地彰显着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卓越智慧,更在实战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战时,借助其外凸的精巧设计以及得天独厚的高度优势,战士们能够居高临下,全方位、无死角地监控周边动态,及时洞察敌情,甚至能够实施精准打击,有效阻止敌人绕过主要防线,对古城构成威胁。
而在和平年代,它宛如一位默默坚守的英雄,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成为城市的忠诚守护者。
乾楼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当金秋时节,凉爽的秋风轻拂大地,目之所及,皆是一片丰收的金色盛景。
此时,楼阁与自然美景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因而被赋予了“镇楼秋爽”的美誉。它也因此成为人们秋日赏景、缅怀历史的绝佳去处,进一步增添了其独特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梦瑶眼中满是期待,忍不住询问宇辰:“咱们能不能登上乾楼的楼顶呀,好想近距离感受一下那种震撼。”
宇辰听闻,快步走上前去查看。只见楼门紧紧关闭着,他围着乾楼转了整整一圈,仔仔细细确认没有可供进入的开放入口。
宇辰带着一丝无奈,摇了摇头对梦瑶说:“看来咱们没办法进去了。”
梦瑶听后,不禁轻声叹了口气,惋惜地说道:“哎呀,太遗憾了!”
就在两人心中都略微有些失落的时候,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们转头一看,原来是那位老者又出现了。
老者面带微笑,悠悠地开口说道:“确实挺可惜的,不过在过去,人们可是能够登上乾楼,亲身感受登楼的乐趣呢。”
这位老者的适时出现,仿佛是给略显失落的两人带来了一份意外的慰藉,也让他们这趟旅程凭空增添了几分别样的乐趣。
宇辰凝视着眼前的乾楼,目光中满是好奇与思索,心中不禁泛起一连串的疑问。
虽说乾楼的外观焕然一新,却依旧弥漫着浓厚的古典韵味。然而,他还是隐隐察觉到了一些细微的不同之处。
“这座楼,感觉像是刚修葺完工没多久吧?”他扭头向身旁的老者询问道。
老先生听闻,脸上浮现出一抹温和的微笑,旋即详细地解答起来:“你说得没错,乾楼在2016年11月,历经全面的修复工程后,才重新向世人开放。”
话音刚落,老人的眼中闪过一丝自豪的神色,接着说道,“不过呀,你可能不知道,早在2011年4月,考古学家就在此地发掘出了28个古代柱础遗址,这可给我们提供了无比珍贵的线索,也为乾楼的重建奠定了重要依据。”
原来,那些残留的基石,无声地揭示了乾楼曾经存在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它悠久的历史。
以此为基础,专家团队便开始精心地筹划复原方案。他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乾楼原有的风貌特色。经过数年的艰辛努力,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建筑,终于得以重现世间。
宇辰听闻,好奇心愈发浓烈,连忙追问:“那些柱础,确定是属于乾楼的一部分吗?”
老者肯定地点了点头,语气坚定地说道:“没错,正是乾楼原有的基石。这些柱础颜色多样,有黑、灰、白三种颜色,其中黑色柱础尤为醒目。它的方形底座每边长达108厘米,上部还有直径约60厘米的圆柱形突出部分。”
听完老者的描述,宇辰不禁感叹道:“由此可见,支撑这座楼的柱子,必定粗壮无比。”
老者接着说道:“通过对那些柱础位置布局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断出,当年乾楼的规模确实极为宏大。”
“是呀。”梦瑶在一旁附和道。
宇辰心中的疑惑仍未消散,不禁好奇地问道:“那么,当年的乾楼究竟是什么模样呢?如今复建的乾楼,其样式又是依据什么确定下来的呢?”
面对宇辰的疑问,老者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缓缓答道:“这可真是机缘巧合。清朝时期,有一位颇负盛名的雕刻家李彦贵,他以乾楼为蓝本,精心制作了一个缩小版的木雕模型。令人欣慰的是,这个模型至今仍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华严寺内,为我们如今复建乾楼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参考资料。”
“确实是这样啊,”宇辰不禁感慨,“大同古城的恢复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梁思成先生的《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这份凝聚着先生心血的研究成果,为古城的复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老者兴致勃勃,继续讲解道:“据《云中郡志》记载,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徐达为了强化边疆的防御体系,下令对旧土城展开全面的扩建改造。在整个浩大的工程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西北角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乾楼。其雄伟壮观的姿态,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慕名而来。他们登上乾楼,极目四望,沉醉于‘镇楼秋爽’这独特的风景之中,灵感迸发,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
正是:重镇危楼峙西北,固若金汤锁边关;名城飞栋接穹窿,气势磅礴映天蓝。